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体通过内在的昼夜节律生物钟调整生理行为和代谢生化反应来适应昼夜环境周期性变化。哺乳动物的昼夜节律生物钟核心连锁环通过驱动特异性的转录因子来维持整个基因组转录的节律性。生物钟与代谢的内稳态密切相关,生物钟的紊乱会引起各种疾病,该领域的研究能够促进时间疗法的发展来维持生命的健康,甚至可以延缓衰老。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昼夜节律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将大鼠置人工光(6:00-18:00)暗(18:00-6:00)环境中,适应性饲养4周。然后将大鼠随机分为6:00组、12:00组、18:00组和24:00组,分别在相应的时间点采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再灌注24 h后,观察昼夜节律对模型大鼠神经损伤症状,脑梗死范围,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MDA含量,脑细胞内游离Ca2+浓度,血清中内皮素(ET)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以及脑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结果各组大鼠均具有明显的神经损伤症状,其中24:00组大鼠的神经损伤症状明显轻于6:00组;6:00、12:00组大鼠脑梗死范围明显大于18:00、24:00组;18:00、24:00组大鼠SOD活性均显著高于6:00、12:00组,MDA含量均显著低于6:00组;24:00组大鼠脑细胞内游离Ca2+浓度显著低于6:00和12:00组,18:00组大鼠脑细胞内游离Ca2+浓度显著低于6:00;18:00、24:00组大鼠血清ET含量显著低于6:00组大鼠;24:00组大鼠血清VEGF含量显著低于6:00、12:00组;18:00、24:00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变化明显轻于6:00、12:00组。结论昼夜节律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生物节律基因period3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昼夜节律是所有真核生物和部分原核生物的基本特征,一组节律表达的生物钟基因形成24 h周期振荡的自主调节转录-翻译反馈回路。period(per)基因家族是生物钟反馈回路中重要组成成分,per3基因是period基因家族成员之一。人类的per3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p36,其编码区第18外显子中含有一个灵长类特有的串联重复序列(variable number tandem repeat,VNTR)。该VNTR包含一簇理论上的磷酸化位点,能影响PER3蛋白的磷酸化降解,影响PER3蛋白的功能。近年研究发现,per3基因多态性与睡眠结构、睡眠紊乱发病年龄、睡眠剥夺后次日清晨执行能力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Several essential biological progresses in mammals are regulated by circadian rhythms. Though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oscillating these circadian rhythms have been uncovered, the specific functions of the circadian genes are not very clear. 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knocking down circadian genes by microRNA is a useful strategy to explore the function of the circadian rhythms. In this study, through a forward bioinformatics screening ap- proach, we identified miR-29a/b/c as potent inhibitors for the human circadian gene hPER1. We further found that miR-29a/b/c could directly target hPER1 3/untranslated region (UTR) and down-regulate hPER1 at both mRNA and protein expression levels in human A549 cells. Thus, our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hPER1 is regulated by miR-29a/b/c, which may also provide a new clue for the function ofhPER1.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给药时间分别给予比索洛尔对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和血压节律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采取随机平行对照试验,观察比索洛尔(n=30)每日早晨(8:00)给药2.5-10mg、比索洛尔(n=30)每日夜间(20:00)给药2.5-10mg治疗8周后的降压疗效。结果:两种给药方法均能降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全天血压(P<0.05)。两种给药方法在白天的血压控制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夜间血压的控制上夜间服药降压效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夜间服药在血压节律恢复方面优于早晨服药(P<0.05),早晨服药组有10例恢复杓型,夜间服药组有19例恢复杓型。结论:比索洛尔的两种给药方式均能安全有效的降压,但对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夜间服药优于早晨服药,更有利于血压节律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初发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尿微量白蛋白的关系.方法:将186例初发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按照24h动态血压检测结果分为A、B两组:A组为杓形组,共71例;B组为非杓形组,共115例,分别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结果:B组的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A组[(6.97±13.17)mg/L与(2.34±1.49)mg/L(P<0.01)],B组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A组[(21.08±3.97)μg/mL与(11.14±3.32)μg/mL,P<0.01](P<0.01).结论:初发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炎症反应、尿微量白蛋白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家蚕昼夜节律生物钟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昼夜节律是最普遍的生物节律现象,受遗传基因调控,其分子机制在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中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在其他昆虫中的研究相对较少。家蚕Bombyx mori的滞育是对昼夜节律授时因子响应的一种现象,可作为研究的参照。通过电子克隆的方法获得了家蚕生物钟基因Bmvri,Bmcyc,Bmtim2,Bmpdp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RF)序列,以及Bmclk基因的ORF片段,并对上述基因及其表达产物进行了结构分析、染色体定位和系统的分子进化分析,根据这些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结构特征结合现有的数据资源,整合了家蚕昼夜节律生物钟反馈环路。  相似文献   
8.
生物钟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昼夜节律是以大约24 h为周期波动的生物现象.这些节律包括血压、体温、激素水平、血中免疫细胞的数量、睡眠觉醒周期循环等.基因水平上的昼夜节律研究还只是刚起步,介绍不同物种控制昼夜行为的共同基因(如period 、timless 、clock基因等)的研究进展,特别是一些有关调控昼夜节律基因的转录因子的研究.同时讨论果蝇和人类生物钟调节的共同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9.
亚磁场引起小鼠昼夜节律改变和热痛觉敏感增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外空间的亚磁场环境是影响宇航员健康的一种潜在风险因素.动物和人体实验表明,亚磁场显著影响个体行为和神经系统功能.但是,目前尚缺乏亚磁场对动物行为和生理等多方面影响的系统检测数据.本文构建了一个适用于动物饲养的亚磁场环境(< 500 nT),并系统检测了30天亚磁场处理对成年雄鼠(C57BL/6,4~6周龄,(20 ± 2) g)的昼夜周期、痛觉、情绪及激素水平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比地磁场中饲喂对照组,亚磁场中小鼠的昼夜饮水节律改变、热敏痛觉耐受能力和整体活动水平降低,但是没有发生焦虑或抑郁情绪.亚磁场处理后,小鼠血清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显著下降. 这些结果说明一个月连续亚磁场处理扰乱动物的昼夜活动节律和内分泌,随后可能导致其感知觉能力的变化和运动机能的下降.  相似文献   
10.
熊忠  杜继曾 《动物学研究》1997,18(4):350-350,358
根田鼠下丘脑乙酰胆碱含量的昼夜节律及低氧对其产生的影响@熊忠@杜继曾¥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根田鼠,乙酰胆碱,昼夜节律,低氧根田鼠下丘脑乙酰胆碱含量的昼夜节律及低氧对其产生的影响THECIRCADIANTHYTHMOFHYPOTHALAMICACE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