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攻击行为神经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攻击行为与人类犯罪暴力行为密切相关,对其神经生物学机制的研究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研究攻击行为所采用的一般模型、与攻击行为相关的脑区及神经递质和激素。尽管与攻击行为相关的化学物质种类很多,但是五羟色胺(serotonin,5-HT)是雄性之间攻击行为发生的决定因素,其他化学物质通过5-HT起作用。  相似文献   
2.
《生命世界》2009,(7):4-4
众所周知,杜鹃将蛋下在别的鸟巢里,借巢孵蛋,不过这种行为在苇莺的“社会”中已经受到了抵制,保卫鸟巢家园的“反抗运动”不断出现。尽管有受伤的危险,一些苇莺仍然选择攻击出现在自己领地内的杜鹃。而有趣的是,那些原本不这样做的苇莺,在观察到周围苇莺的攻击行为后,很快便学会了这一技能。杜鹃这样的寄生者和苇莺这样的宿主—直在进化中互相较量,为了保证后代的生存,苇莺逐渐发展出识别杜鹃蛋并将其拱出巢的能力,而杜鹃又会相应地生出与苇莺蛋更加相似的蛋。  相似文献   
3.
动物行为的偏侧化现象广泛存在于各个类群,特别是具有仪式化展示和打斗行为的鱼类。越南黑叉尾斗鱼(Macropodus spechti)是一种雄性个体间具有模式化展尾行为小型淡水鱼类。本文主要研究越南黑叉尾斗鱼展尾行为或眼睛使用的偏侧化现象,以及镜面影像对其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越南黑叉尾斗鱼中在个体(94.6%,n=35)和群体(左侧化指数:LⅠ=0.25±0.19)水平均具有明显的左侧化倾向;镜面影像会降低斗鱼的展示强度和左侧化倾向(LⅠ=0.10±0.23),但是,对水面呼吸的频次没有显著影响。这表明,越南黑叉尾斗鱼的左侧化倾向是对"头-尾"相对展示的一种适应,而镜面影像中"头-尾"展示姿势的变化对越南黑叉尾斗鱼的展示行为具有明显影响,但这种影响在反应强度(换气次数)上并没有差异,由此认为越南黑叉尾斗鱼对镜面影像缺乏自我识别能力。同时,由于偏侧化现象的存在,使得使用镜面影像无法获得和真实个体一致的行为响应结果。本研究对未来行为学研究中如何使用镜面影像研究动物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繁殖期高原鼠兔的攻击行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室内配对实验对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繁殖期的攻击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雌雄动物的攻击水平相同,同性个体间的攻击性明显高于异性个体间。雌雄动物具有不同的攻击模式。雌性个体遇到陌生个体首先以攻击中的进攻和追逐为主,然后通过相互接触确定个体的性别,若为同性个体,以防御为主,若为异性个体,则有防御和亲昵两种选择;雄性动物遇到陌生个体同样首先以攻击为主,相互接触后,若为异性  相似文献   
5.
杨月伟  刘震  刘季科 《生态学报》2007,27(10):3983-3992
在野外围栏条件下,采用重复的2×2×2析因实验设计,测定食物、捕食和竞争物种黑线姬鼠对东方田鼠攻击行为作用的格局。东方田鼠各处理种群攻击水平与其种群密度的相关甚为复杂,与Chitty多态行为假设的预测不一致。东方田鼠双冲突个体间的攻击水平与其体重的相关不显著,而与冲突个体的体重差异则呈显著的负相关,体重差异越大,冲突个体间的攻击水平越低。雄体攻击水平与其繁殖特征无显著的相关关系,而雌体间攻击水平则受繁殖状态的影响,动情雌体间的攻击水平显著地高于非动情雌体。体重差异和食物对雄体的攻击行为具有极显著的独立作用,捕食和种间竞争对雄体攻击行为的独立作用不显著,而捕食与种间竞争交互作用对雄体攻击行为的效应则达到显著水平。体重差异、食物、捕食和种间竞争对动情雌体的攻击水平均有极显著的独立作用,3类外部因子交互作用的效应达到极显著水平;而3类外部因子交互作用对非动情雌体攻击行为的效应则不显著。结果检验了外部因子食物、捕食、种间竞争对田鼠类动物种群攻击行为具有独立和累加的整合效应的假设。  相似文献   
6.
在捕食和附加食物交互作用条件下,以恐吓、进攻、追逐、争斗及回避5类行为为变量,以恐吓、进攻、追逐计数之和的平均值作为攻击水平,测定根田鼠种群不同波动时期成体的攻击水平.发现根田鼠的攻击性与种群波动时期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种群3个波动时期,4种处理种群两性攻击型个体比例差异显著.除预防捕食者无附加食物(-P,-F)种群的雌体外,其它处理种群增长期和高峰期雌性和雄性攻击型个体的比例高于其衰减期.其中,预防捕食者附加食物(-P,+F)种群、-P,-F种群及未预防捕食者附加食物(+P,+F)种群,雄性攻击型个体的比例均为增长期>高峰期>衰减期;在未预防捕食者无附加食物(+P,-F)种群,雄性攻击型个体比例为高峰期>增长期>衰减期.各处理种群雌性攻击型个体比例的格局与雄体的不同.其中,-P,+F种群及+P,+F种群为增长期>高峰期>衰减期,+P,-F种群为高峰期>增长期>衰减期,而-P,-F种群攻击型个体比例为高峰期>衰减期>增长期.虽不同处理种群雌体及雄体的5类行为变量与种群密度的相关性不一致,而具有明显攻击性的恐吓、进攻及争斗3类行为则分别与种群密度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其结果与Chitty多态行为假设预测的一致;验证了所提出的特定假设:种群外部因子捕食和食物交互效应介导的攻击行为选择,是引起田鼠类种群季节性波动的主要内部因子.  相似文献   
7.
秦岭川金丝猴一个投食群等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2002年7月至2003年6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对秦岭山脉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玉皇庙西梁川金丝猴投食群一雄多雌社会单元内部和社会单元间的攻击和屈服行为的指向和次数进行记录,应用计算优势指数的方法对社会单元内不同性别年龄组和社会单元间的等级进行排列。结果表明,在每一个社会单元内部成年雄性居最高地位,所有成年雌性占有第二阶层,亚成体处于第三阶层,青少年个体处于最低层。每个社会单元内成年雌性在一年内的等级序列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是雌性在产仔后顺位明显上升。八个社会单元在交配阶段和产仔阶段等级结构不同,等级最高的社会单元以及等级最低的社会单元的等级顺序没有发生变化,等级接近的社会单元间的等级顺序发生变化,其变化的原因可能主要与社会单元内部成员相互协作进行攻击有关。  相似文献   
8.
草原田鼠和草甸田鼠波动种群雌鼠的攻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比较研究了草原田鼠和草甸田鼠自然种群在不同密度周期时相雌鼠攻击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密度时相,草原田鼠种群中攻击雌鼠所占比例以及接近、威胁、进攻、退避,进攻/接近等5种行为变量均无显的差异,5种行为变量与种群密度亦均不呈显的线形相关关系。然而,草甸田鼠在不同密度时相攻击雌鼠的比例差异显。低密度时相,雌鼠发生威胁行为的平均次数显高于上升和衰减时相,进攻行为的平均次数亦显高于其它时相。本研究结果不支持有关田鼠种群在一个完整的周期过程中具有多态性行为的假设。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跑台运动对攻击行为大鼠内侧下丘脑(MH)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5-HT1A受体、5-HT2A受体蛋白表达的影响,为研究运动对攻击行为改善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3月龄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160~180 g,随机分为4组:安静组(A)、攻击模型组(G)、攻击跑台组(GP)、入侵组(R)。A组和R组分别群居饲养,其中R组在建造攻击模型时作为外来入侵鼠,从开始造模到实验结束,入侵G组和GP组诱导攻击行为发生,在结果中不作处理。G组和GP组单笼饲养一周后,采用单笼喂养+入侵鼠入侵建造攻击模型,大鼠攻击模型建立后,GP组进行跑台训练干预8周,每周5 d,每天30 min,17:00 ~ 20:00进行训练,训练负荷按照适应性低强度(15 m/min×10 min)→大强度(20 m/min×10 min)→恢复性低强度(15 m/min×10 min)这三个阶段连续完成,训练中的大强度每两周增加一次,每次增加5 m/min,直到强度达到30 m/min不再增加。免疫组化检测MH和PAG中5-HT1A受体、5-HT2A受体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A组相比,G组MH和PAG中5-HT1A受体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5-HT2A受体蛋白表达在MH和PAG中均明显增加(P<0.05)。与G组相比,GP组MH中5-HT1A受体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PAG中5-HT1A受体蛋白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5-HT2A受体蛋白表达在MH和PAG中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跑台运动使攻击行为大鼠MH中5-HT1A受体蛋白表达增高,MH和PAG中5-HT2A受体蛋白表达降低。  相似文献   
10.
认知神经科学促进了心理学领域有关视频暴力与攻击行为的神经生理机制研究.近几年,国外研究者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了视频暴力与攻击行为的神经生理机制,并提出了新的攻击行为模型:神经发展模型.研究发现:长时间暴露在视频暴力下人类对暴力的威胁的脑反应是真实的并且可以察觉到的;能导致前额皮层、杏仁核、前扣带皮层、海马和海马回的激活;能增加潜在的攻击行为.文章介绍了认知神经科学领域中视频暴力和攻击行为神经成像研究的发展现状并展望了其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