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生物磁学》2009,(22):I0004-I0004
11月的《生态学与进化趋势》(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杂志发表了一篇研究报告称,使用避孕药的女人不会在诱发排卵期时对具有遗传相异性的男人更加青睐。她们可能会选择那些遗传方面更相似的男人——而这会导致日益普遍的受孕率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青春期雌性根田鼠初次择偶行为与雄性优势等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性刚成熟的雌性根田鼠对一对互为同胎同胞的以体重划分为优势和从势的雄性个体的择偶行为,目的在于检验雄性社会等级是否影响其配偶选择。结果发现:(1)根田鼠存在显著的偏雄性二型,而雄性动物优势度与体重大小成正比;(2)在Y字型迷宫中,初次发情雌鼠对优势雄鼠的访问时间、社会探究频次和友好频次等显著大于从属雄鼠;(3)在随后24h的一雌二雄共居中,优势雄优先交配;从属雄的干扰不能中断优势雄鼠的交配。这些结果说明,体重差异可以作为划分雄性优势的指标,社会等级可以作为择偶行为的一个依据。优势雄鼠与处于从属地位的同胞相比,能获得优先交配机会。同胎同胞虽具有遗传相似性,但雄性竞争的结果表现在体重和社会等级上具有显著差异,表明配偶选择在发挥着作用。根田鼠是一雄多雌制,而且具有较大的偏雄性二型,提示社会等级、雌性选择和婚配制度有密切关联[动物学报49(3):303—309,2003]。  相似文献   
3.
动物借助于通讯信号传递信息,信息发送者、接收者和旁观者共同组成动物通讯的信息网络环境。旁观者能够“窃取”并利用未直接发送给它们的信号,其存在影响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的通讯行为,这种现象被称为“观众效应”。动物的配偶选择和交配过程多发生于由同种动物所组成的信息网络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观众效应”可影响动物个体的择偶偏好和交配决策,进而影响物种的进化。本文主要从“观众效应”的性别差异、影响因素、功能解释等方面综述了其对动物配偶选择的影响,为揭示“观众效应”对配偶选择的影响及其在物种进化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昆虫知识》2008,45(5)
夏威夷群岛的Laupala蟋蟀被科学家认为是世界上进化最快的物种之一。Laupala蟋蟀进化速度达到每100万年产生4.17个新物种,比非脊椎动物平均值高10倍。科学家认为严格的交配行为是Laupala蟋蟀快速物种形成的幕后决定力量。这项研究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相似文献   
5.
熟悉性对棕色田鼠和根田鼠择偶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两性配对共居至交配或生仔作不同熟悉处理,在Y字型选择箱中分别观察棕色田鼠,根田鼠的择偶行为和配偶识别。结果如下:(1)棕色田鼠雌雄两性均表现出对熟悉异性或配偶的喜好倾向;(2)在根 中,只有雌性表现出对熟悉雄鼠或配偶的选择倾向,雄鼠无明显的选择取向;(3)每种雌性田鼠对2种熟悉性不同的同种雄性的嗅舔时间均有显著差异性,而每种雄性田鼠对2种熟悉性不同的同种雌性的嗅舔时间均无显著差异性。这些结果表明:(1)熟悉性对棕色田鼠择偶行为的影响大于对根田鼠的影响;(2)嗅舔时间差别可反映不同田鼠的配偶识别能力,熟悉性对棕色田鼠配偶识别能力的影响大于对根田鼠的影响;(3)2种田鼠配偶识别的性别差异的一致性,提示这2种田鼠的雌性配偶识别能力均强于雄性田鼠,而雌鼠的配偶识别能力可能取决于雌鼠受酱或分娩刺激的生理状态;(4)棕色田鼠室内所表现的择偶行为的两性熟悉性特征与其单配制有关,根田鼠所表现的择偶行为的雌性熟悉性特征与其一雄多雌制有关。  相似文献   
6.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当前跨国迁飞性重大害虫,云南是其重要虫源地及其向内地迁移的重要通道。生殖行为是性选择和物种进化的重要基础,基于生殖行为的害虫监测和防治策略也有重要价值。本研究模拟自然条件下可能出现的择偶情况,采用永久配对和每日更换配偶两种处理,对草地贪夜蛾成虫一生(约10 d)的生殖行为和节律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表明,该蛾在羽化当日(0日龄)即出现召唤和求偶行为但无交配发生,在1日龄开始出现交配行为并在2日龄开始产卵,从2日龄到6日龄期间一直保持了较高的生殖活动,之后开始下降。雄虫求偶与雌虫召唤在节律上有较高的同步性,交配高峰多出现在召唤和求偶高峰之后。每日更换配偶与永久配对相比,雌蛾表现出较高的求偶频率和持续时间,较高交配比率和频率。雌虫在遇到新配偶或与新配偶交配后,会延缓产卵或下调产卵速率。从性选择理论来看,这些行为策略将有助于雌虫获得物质或基因利益,值得进一步探究。交配次数、召唤时长与雌虫寿命之间相关性不显著,但前5 d产卵速率与雌虫寿命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即早期产卵量较高的雌虫寿命较短,符合早期繁殖-后期存活基因拮抗假说。  相似文献   
7.
以两性配对共居至交配或生仔作不同熟悉处理,在Y字型选择箱中分别观察棕色田鼠、根田鼠的择偶行为和配偶识别.结果如下:(1)棕色田鼠雌雄两性均表现出对熟悉异性或配偶的喜好倾向;(2)在根田鼠中,只有雌性表现出对熟悉雄鼠或配偶的选择倾向,雄鼠无明确的选择取向;(3)每种雌性田鼠对2种熟悉性不同的同种雄性的嗅舔时间均有显著差异性,而每种雄性田鼠对2种熟悉性不同的同种雌性的嗅舔时间均无显著差异性.这些结果表明:(1)熟悉性对棕色田鼠择偶行为的影响大于对根田鼠的影响;(2)嗅舔时间差异可反映不同田鼠的配偶识别能力,熟悉性对棕色田鼠配偶识别能力的影响大于对根田鼠的影响;(3)2种田鼠配偶识别的性别差异的一致性,提示这2种田鼠的雌性配偶识别能力均强于雄性田鼠,而雌鼠的配偶识别能力可能取决于雌鼠受交配或分娩刺激的生理状态; (4)棕色田鼠室内所表现的择偶行为的两性熟悉性特征与其单配制有关,根田鼠所表现的择偶行为的雌性熟悉性特征与其一雄多雌制有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