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5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68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光照下,冬小麦PSⅡ的光化学效率(Fv'/Fm')、非光化学猝灭(NPQ)和叶黄素循环组分中物质的转化[(A+Z)/(A+Z+V)]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NPQ与(A+Z)/(A+Z+V)呈线性正相关,与Fv'/Fm'呈线性负相关。这种相关性与物种和环境条件无关。在过董光下,不抗旱品种较抗旱品种具有较小的NPQ升高和较小的Fv'/Fm'降低,干旱下这一趋势明显加大。据此可以判断冬小麦抗逆性大小。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和大规模的生态恢复使中国北方旱区植被发生了显著变化,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动态的相对贡献,对于旱区生态系统管理和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北方旱区植被变化影响因素的时间动态(2000年大规模生态恢复工程实施前后)和空间异质性(沿干旱梯度)仍需进一步的定量研究。基于多源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和随机森林模型等方法,分析了1981-2018年中国北方旱区气候和植被的时空变化规律,量化了2000年前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动态的相对贡献并分析其在干旱梯度上的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1)1981-2018年期间,中国北方旱区的叶面积指数(LAI)平均增加速率为(0.0037±0.0443) a-1,且增加速率沿干旱梯度增大。2000年前仅10.46%(P<0.05)的地区显著变绿,而2000年后达到36.84%,且植被变绿主要归因于非树木植被。(2)2000年后降水对植被变绿的正效应在不同干旱梯度均增加,而在半干旱区和亚湿润干旱区,温度对植被变绿由正向促进转为负向抑制,而辐射在干旱区由负效应转向正效应。(3)2000年前后,气候变化均主导着植被的动态,贡献率分别为96.07%和73.72%,人类活动的贡献在2000年后进一步增强(从3.93%增加到26.28%),且沿着干旱梯度而增加,其中人类活动对植被变绿的贡献在半干旱地区增加最显著(+0.0289 m2 m-2 a-1P<0.05)。研究结果可为未来气候变化下中国北方旱区的植被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植物生态学报》2016,40(9):958
Large scale herbivorous insect outbreaks can cause death of regional forests, and the events are expected to be exacerbated with climate change. Mortality of forest and woodland plants would cause a series of serious consequences, such as decrease in vegetation production, shifts in eco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forest function from a net carbon sink into a net carbon source. There is thus a need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insects on trees. Defoliation by insect pests mainly reduces photosynthesis (source decrease) and increases carbon consumption (sink increase), and hence causes reduction of 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 (NSC). When the reduction in NSC reaches to a certain level, trees would die of carbon starvation.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internal compensatory mechanisms can also positively or negatively influence the process of tree death.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f carbon starvation is a hotspot because the increase of tree mortality globally with climate change, and carbon starvation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dominating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for explaining tree death. In this study, we reviewed the definition of carbon starv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reduction of NSC induced by defoliation and the growth and death of trees, an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insect outbreaks, leaf loss and climate change. We also presented the potential directions of future studies on insect-caused defoliation and tree mortality.  相似文献   
4.
贺兰山位于宁夏与内蒙交界处,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个南北走向的山脉之一,主峰海拔3556米,山体东侧巍峨壮观,俯瞰黄河河套和鄂尔多斯高原;西侧地势和缓,没入阿拉善高原,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地理界线,同时也是生物物种多样性中心之一。有人说,阿拉善即“贺兰”一音之转,可见贺兰山对阿拉善的重要性,尤其是为这个干旱地区带来了宝贵的降水,甚至有老百姓说:“没有贺兰山就没有阿拉善”。  相似文献   
5.
从拟南芥中克隆了RD29A基因的启动子(Prd29A)及DREB1M基因的DNA片段,构建Prd29A:DREB1A融合基因,采用合成的接头将该融合基因插入到植物表达载体pBI121中,经鉴定,确认正确.  相似文献   
6.
珍稀濒危植物裸果木地理分布与资源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项目于1999~2001年对新疆境内分布的干旱荒漠珍稀植物裸果木(Gymnocarpos przewalskii)进行野外调查,采用线路调查与样访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裸果木在新疆境内的地理分布和资源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裸果木濒危原因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利用大型环境生长箱研究了两种幼龄沙地优势灌木柠条(Caragana intermedia)和羊柴(Hedysarum mongolicum)对CO2浓度倍增和土壤干旱交互作用的响应。CO2浓度倍增并没有改善两种沙生灌木叶片的水分状况,而土壤干旱使叶片的相对含水量(RWC)显著降低。在土壤水分充足条件下,CO2浓度倍增促进两种沙生灌木植株生长,在干旱条件下则主要促进根的生长,提高根冠比。土壤干旱显著减少了植株生物量,但相对促进了根的生长,特别是显著提高了羊柴的根冠比。CO2倍增使稳定性碳同位素组分(δ13C)降低,但土壤干旱使之增加。两种沙生灌木叶片与根部的δ13C值呈极显著线性关系,羊柴的斜率大于柠条的,表明前者叶片与根部在光合产物分配上具有较高的生态可塑性,这和干旱条件下羊柴的根冠比增加相关联。羊柴的“源库”调节特性反映了对土壤水分胁迫具有较高的耐性。  相似文献   
8.
干旱条件下小麦冠层温度及其性状的关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通过对小麦冠层温度和有关性状的长期观测,发现自然界存在冠层温度持续偏低的小麦,在干旱条件下,它的叶片功能期、叶绿素含量、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等重要性状明显优于冠层温度持续偏高的小麦品种,且丙二醛(MDA)积累速度慢,在籽粒灌浆期表现尤为明显。冷型小麦表现出干旱胁迫下仍然具有代谢功能较好、活力旺盛和抗早衰能力较强的特征,这进一步拓展了冷型小麦的应用范围,对于加速适应于干旱条件的优良品种选育并将其推向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干旱胁迫下硫营养对小麦光合色素及MDA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选用郑引1号(高水肥型)和陕合6号(抗旱型)2个小麦品种,通过室内盆栽试验比较了干旱及硫胁迫情况下小麦苗期功能叶片中叶绿素(Chla和Chlb)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采用自然渐进干旱法控制水分,每天称重。结果表明:无论在正常供水还是干旱胁迫时,供硫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始终高于无硫处理,郑引1号的这种优势明显优于陕合6号,硫营养显示出对叶绿素含量的调节能力。干旱胁迫下,供硫处理的小麦叶片MDA含量始终低于无硫处理。两个试验结果均证实了硫营养能通过调节光合色素及MDA的含量增强作物的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10.
植冠种子库及其生态意义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君  刘志民 《生态学杂志》2005,24(11):1329-1333
植冠种子库由成熟的种子宿存在植冠上形成。种子可在植物植冠中存留1~30年或者更长时间。40属木本植物中有1200种植物具有植冠种子库,它们大多分布在火灾易发区和干旱区。植冠种子库是植物繁殖对策的一个方面,具有延缓繁殖体传播、使繁殖体免受捕食、调节萌发时间、将种子降落在适宜位置等生态功能。本文对植冠种子库的概念、分类、具有植冠种子库物种的地理分布、植冠种子库的研究现状及植冠种子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应加强对干旱区植冠种子库种子脱落机制和沙漠地区植冠种子库生态意义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