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3篇
  免费   485篇
  国内免费   270篇
  1728篇
  2025年   13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旅游热的兴起,各 风景旅游区的建设也搞得热火朝天。在风景旅游区的建设中,绿化造林是其重要内容之一,而绿化造林的核心问题是栽什么树。 近几年,笔者到过一些风景旅游区,对于某些风景旅游区的绿化,有不同看法。例如,四川盆地地处中亚热带,温暖潮湿的气候非常有利于常绿阔  相似文献   
2.
用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的幼虫对卵形鲳NFDA8(Trachinotus ovatus)进行腹腔注射和体表感染,然后每隔一周用阻动试验(Immobilization assay)检测免疫鱼的抗血清和皮肤培养液对刺激隐核虫幼虫的阻动效价,在第14周中,分别用亚致死剂量和致死剂量的刺激隐核虫幼虫对免疫鱼攻毒以检测所产生的免疫保护力.实验结果显示:两种免疫方法都能让卵形鲳鲹的血清和皮肤生成阻动刺激隐核虫幼虫的特异性抗体,并能使被免疫鱼获得明显的免疫保护,但是体表感染免疫组的血清和皮肤培养液的阻动效价都要比腹腔注射免疫组高,所获得的免疫保护力也更强.同时还发现,免疫鱼血清和皮肤培养液中的抗体存在明显的差异:两者的最初生成时间、达到峰值的时间、变化规律以及阻动效价等都不一致.因此,我们推测鱼类的系统免疫应答和皮肤黏膜免疫应答有可能是相互独立的,或者是不同步的.鱼类的体液免疫应答,特别是黏膜免疫应答对抵御刺激隐核虫的感染起了重要的作用,采用刺激隐核虫虫体疫苗可能成为预防海水鱼类白点病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3.
D2蛋白是植物光系统Ⅱ复合体(PSⅡ)核心蛋白之一,由叶绿体psbD基因编码。为了深入理解核心薄囊蕨类植物在阴生环境下的“辐射”式演化,我们对12种蕨类植物的psbD基因进行了克隆和测序,然后联合已公布的其他8种蕨类植物的psbD序列,基于ω值(非同义替换率ds和同义替换率ds的比值)探讨了该基因经受的选择压力。发现D2蛋白在大多数分支和位点受到强烈的负选择,但是树蕨类分支的psbD进化速率低且ω值较高。借助多种模型进行的共进化分析显示,树蕨类D2蛋白的168R、245H和272M两两组成具有共进化关系的氨基酸位点对。  相似文献   
4.
江苏盐城保护区獐的栖息地选择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1999年3月至2000年9月期间在江苏盐城保护区对獐的栖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记录了123个栖息地利用样方和300个任意样方,在样方中测定了5种生态因子(植被类型、植被高度、植被覆盖度、距水源距离和人为干扰距离)。不同季节獐对植被类型、植被高度和距水源距离的利用有显著差异,对植被覆盖度和人为干扰距离的利用有极显著差异。春季獐偏好选择白茅草滩、大穗结缕草滩、芦苇地和獐毛草滩;夏季主要选择碱蓬地、芦苇地和盐蒿草甸;秋季倾向于选择獐毛草滩、盐蒿草甸、藨草滩和大米草滩。在春、夏、秋季,獐都倾向于选择高度在90-110cm的植被。在不同季节獐都偏好选择植被覆盖度>90%的栖息地,主要选择距离水源200-599m之间的栖息地。  相似文献   
5.
早籼稻碾磨品质品种、地点、品种×地点互作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以浙江省1995年早籼稻品种区域试验6个试点参试品种碾磨品质测定结果为试验材料,用多元分析法探讨了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3个碾磨品质的品种(基因型)、地点、品种×地点互作效应和各效应内碾磨品质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参试品种互作效应检验。分析结果表明,糙米率、精米率以品种效应为主,整精米率性状以环境效应最大。相关分析显示,糙米率、精米率呈较强正相关,糙米率、精米率与整精米率均无相关关系。参试品种互作效应检验显示,多数品种整精米率均存在基因型×地点交互作用,糙米率、精米率多数品种较稳定。Abstract:The genotype,test site,genotype×site effects on brown rice rate,milled rice recovery and head rice recovery as well as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the milling qualities within various effects were approached by using multiple analysis method with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early season indica rice varieties tested in regional trial in Zhejiang Province.Results showed that brown rice rate,milled rice recovery were predominantly affected by genotype.While head rice recovery was mostly conditioned by environment effect.Correlation analysis displayed that there wer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brown rice rate and milled rice rate.However,no correlation between brown rice rate,milled rice recovery and head rice recovery was found.The analysis of genotype×site of the varieties tested displayed that head rice recovery of the most tested varieties is involved with the interaction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components,while brown rice rate,milled rice recovery of the most tested varieties were more stable.  相似文献   
6.
针对城市绿化材料选择的需求,对福建华安竹种园79个丛生竹和121散混生竹分别测定分析,运用集对分析方法对竹子生态适应性、观赏性和放氧量等方面13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选择,结果表明:花竹、小叶琴丝竹、黄竹、糯竹、乡土竹、泰竹、青皮竹等为城市绿化优良丛生竹种;实心竹、衢县苦竹、黄槽毛竹、毛竹、鸟哺鸡竹、高节竹、红哺鸡竹、毛环水竹为城市绿化优良散混生竹种.  相似文献   
7.
张文  刘宁  刘小葛 《四川动物》2008,27(3):356-362
2006年2~3月,在云南省丽江拉市海自然保护区对越冬灰鹤 Grus grus生境的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初步了解了越冬灰鹤的生境选择,同时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鸟类生境进行评价.结果 发现灰鹤对该区域各类型生境均有利用,但对不同特征的生境具有不同的选择性.通过对越冬灰鹤的生境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越冬灰鹤生境选择的因子依次是食物(贡献率为39.211%),隐蔽性(20.426%),干扰(18.358%),水源(16.967%).因此与之相应的小麦地和豌豆地非常适合灰鹤的越冬需求,评价结果也显示这两类生境状况为"优",而相对差的为杂草地和草滩两类生境.  相似文献   
8.
能量对灵长类食物选择的影响是营养生态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研究黑叶猴食物能量及其对食物选择的影响,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连续记录法在广西扶绥观察记录野生黑叶猴的觅食行为;每月观察结束后采集被取食的植物部位样本,利用全自动氧弹热量计测定其能量。结果表明,黑叶猴食物中嫩叶最高(58.5%),其次为果实(12.4%),其他种类依次为成熟叶(12.1%)、种子(10.6%)、花(4.3%)和树皮(2.4%)。在不同的生活型食物中,乔木占48.5%,灌木占34.6%,藤本和草本分别占19.4%和17.2%。各种食物平均能量为17.09 kJ/g,月平均能量在16.52 -17.61 kJ/g之间变化。种子的能量最高,达19.52 kJ/g,最低为成熟叶,仅为16.84 kJ/g。不同生活型植物中,灌木能量最高,达17.52 kJ/g,草本植物最低,仅为15.73 kJ/g。不同植物种类之间能量有显著的差异(P < 0.001)。取食量最多的15种和最少的15种植物之间平均能量有显著差异(P < 0.001),但在月份间、雨季和旱季间则无显著差异(P > 0.05)。取食不同种类的时间与其平均能量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P = 0.40),食物能量含量并非影响黑叶猴食物选择的主要原因,其觅食策略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樊晓丽  雷焕宗  林植华 《生态学报》2012,32(17):5574-5580
体温是影响变温动物表现的最重要生理学变量。检测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虎纹蛙的雌性亚成体、雄性亚成体、幼体和蝌蚪这4个发育阶段的选择体温和热耐受性。单因子方差分析表明,虎纹蛙选择体温、耐受低温、耐受高温和温度耐受范围的组间差异均显著,幼体的选择体温(24.13℃)显著低于雌性亚成体(28.06℃)、雄性亚成体(29.27℃)和蝌蚪(28.23℃),雌性亚成体、雄性亚成体和蝌蚪之间差异不显著;幼体的耐受低温(13.85℃)显著高于雌性亚成体(11.27℃)、雄性亚成体(10.84℃)和蝌蚪(10.74℃),雌性亚成体、雄性亚成体和蝌蚪之间差异不显著;幼体具有显著低的耐受高温(35.48℃)、蝌蚪具有显著高的耐受高温(43.31℃),雌性亚成体(39.55℃)和雄性亚成体(39.02℃)的耐受高温差异不显著;幼体(21.62℃)具有显著小的温度耐受范围、蝌蚪(32.58℃)具有显著大的温度耐受范围,雌性亚成体(28.28℃)和雄性亚成体(28.18℃)的温度耐受范围差异不显著。虎纹蛙幼体和亚成体体温和水温之间在降温速度和升温速度的相关关系均显著。用回归剩余值去除水温变化速度对体温变化的影响,双因子方差分析(降温和升温速度为重复检验设置)表明,幼体的体温变化速度显著大于亚成体,两性亚成体间差异不显著;温度变化类型(降温和升温)和两因子的交互作用对体温变化的影响不显著。基本热生态位分离和体温调节能力的发育限制是形成上述现象的最可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生物学通报》2006,41(8):6-6
现存的狗大约有400多个品种,它们在外型上与野生的犬科动物有着天壤之别。一个瑞典的研究小组认为他们已经找到了其中的原因。据美国《科学》杂志在线报道,研究人员将14条狗、6条狼和3条北美山狗的线粒体DNA(mtDNA)序列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