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贺兰山保护区岩羊Pseudois nayaur种群数量近年来增长很快,为了解贺兰山保护区的岩羊种群的遗传健康状况,从而更好地保护和管理岩羊种群,需要对岩羊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在其近缘物种中选出36对微卫星引物对收集到的岩羊粪便DNA样品进行PCR扩增。结果发现,有9对引物在岩羊粪便DNA中扩增出了多态性位点。各位点基因杂合度介于0.26~0.95之间,平均杂合度为0.48,各位点多态信息含量介于0.23~0.68之间,平均多态性为0.48。  相似文献   
2.
甘肃东大山自然保护区岩羊生态行为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4年7月和8月,通过样线调查、野外直接跟踪观察和瞬间取样的方法,对东大山自然保护区岩羊(Pseudois nayaur)的种群结构和生态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在观察到的720只岩羊中,719只组成了50个群,最大的群82只,最小的群2只,平均群大小(14.38±15.83)只(n=50)。雌雄性比为1∶0.63,成年雌体、亚成体和幼体之比是1∶0.4∶0.24。岩羊的昼间活动中,上午和下午各有一个瞬间觅食高峰,分别在6:30时和15:30时,中午有一段较长时间的休息期。通过对一个46只岩羊群连续12 d的野外跟踪观察,发现该岩羊群昼间的活动范围基本上在1.47 km2内。对152个自然死亡的雄性岩羊头骨的分析表明,东大山雄性岩羊的自然死亡年龄在7.5~11.5龄,其中9.5龄是其自然死亡的高峰。  相似文献   
3.
基于MAXENT模型的贺兰山岩羊生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振生  高惠  滕丽微  苏云  王晓勤  孔芳毅 《生态学报》2013,33(22):7243-7249
生境评价对物种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GIS空间技术的支持下,于2010年到2011年间,在贺兰山岩羊分布区采集其地理分布点数据以及环境变量数据,并运用MAXENT模型对贺兰山区域岩羊的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分析。模型的评价结果达到优秀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岩羊生境选择的主要影响因子为矿区、坡度、海拔和道路,生境适宜区主要分布于贺兰山东坡(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西南部,而西坡(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少量分布,适宜生境面积总和为1 006.9 km2,占研究区域面积的28%。岩羊偏爱于海拔1 500-2 300 m的山势陡峭地带,建议对矿区和道路这两种人为干扰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岩羊的生境质量,促进其种群发展。  相似文献   
4.
贺兰山保护区冬季岩羊集群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Group size and composition of blue sheep (Pseudois nayaur) were studied in the Helan Mountains, Ningxia Autonomous Region from November to December 2003. We scanned mountain slopes with binoculars and observed with 20 - 60 x spotting-scope. A total of 310 herds of blue sheep and 1 336 individuals were observed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Blue sheep were frequently seen in small herds of 2 to 8 individuals, which represent 94.8% of total herds observed. Herds consisting of 9 individuals or more represented 5.2%. The largest herd we observed numbered 51 individuals. Mean group size was 4.2 individuals. Blue sheep herd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male herds (composed solely of males), female herds (consisting of females with or without juveniles of both sexes), and mixed herds (including adult males, females, and subadults). Among the 310 herds, female herds were counted 150 times (48.4%}, mixed herds 154 times (49.7%), and male berds 6 times (1.9%) . Of 1 336 blue sheep classified by sex and age, adults, subadults and juveniles composed 64.1%, 20.8%, and 15.1% respectively. The female: male ratio of adults was 1:0.73. The ratio of adult females to juveniles was 1:0.56, which is higher than the ratio recorded in spring ( 1:0.43) or summer ( 1:0.44).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elan Mountains State Nature Reserve has succeed in protecting blue sheep.  相似文献   
5.
贺兰山岩羊冬春季取食生境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2003年11~12月和2004年4~6月,在贺兰山设定了25条固定样线,采用直接观察法对岩羊冬春季的取食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岩羊冬季对12种取食生境生态因子有选择性,偏爱选择位于山地疏林草原带,优势乔木为灰榆,乔木密度〈4株、高度4~6m,灌木密度〉5株、高度〉1.3m,食物质量〉50g,人为干扰距离〈500m,距裸岩距离〈2m的地方取食。而春季对11种取食生境生态因子有选择性,偏爱选择山地疏林草原带,优势乔木为灰榆,乔木密度〈4株、高度〈6m,灌木密度5~10株、高度1.3~1.7m,食物质量〉100g,海拔高度〈2000m,距水源距离〈500m,隐蔽级50%~75%的地点。冬春季岩羊对植被类型、地形特征、优势乔木、乔木密度、乔木高度、灌木密度、灌木距离、食物丰富度、坡向、坡度、距水源距离、人为干扰距离和隐蔽级的选择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冬季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达24.493%,其中绝对值较大的权系数出现在植被类型、优势乔木、乔木高度、乔木距离、灌木密度、灌木高度、海拔高度、距水源距离和人为干扰距离等生态因子:春季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达28.777%,其中绝对值较大的权系数出现在植被类型、乔木距离、灌木高度、灌木距离、食物丰富度、海拔高度和人为干扰距离等生态因子。随着北方地区冬春季食物数量和质量的剧烈变化,贺兰山岩羊对取食生境的利用对策也将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与其他分布区的岩羊相比,贺兰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生境使其在取食生境选择上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6.
春季岩羊种群生态学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李明  唐绍祥 《兽类学报》1998,18(1):27-33
本文通过对贺兰山春季岩羊的研究得出,贺兰山的岩羊为晨昏性活动动物,两个活动高峰分别在500~900和1700~2000。在春季,岩羊群主要以小群为主,且主要是混合群,平均群大小为5.6头;整个贺兰山的岩羊密度为3.6头/km2;岩羊的雌雄性比为11.36,并指出目前偷猎仍然影响着种群的性比;雄性岩羊的自然死亡年龄在6.5~10.5岁,其中以9.5岁是其自然死亡的高峰时期。  相似文献   
7.
贺兰山岩羊种群生态及保护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作者于1994年11月、1995年7~8月和9~10月在宁夏贺兰山对岩羊种群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贺兰山岩羊的最适生态分布见于海拔1801~2000 m,岩羊每天有两个活动高峰,分别为早晨和下午。在观察到的448只岩羊中,发现平均群大小为5.5只,2~8只为一群的占总数的70.8%。岩羊种群的雌雄性比为1∶1.2,雌幼比为1∶0.44,贺兰山的岩羊处于增长趋势。目前在贺兰山,影响岩羊生存的主要因素是偷猎、人为干扰和家畜竞争。  相似文献   
8.
矮岩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淯  胡锦矗 《生物学通报》2004,39(11):24-25
报道了矮岩羊种的分类、种群的分布、数量、种群行为生态等方面的研究状况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贺兰山岩羊(Pseudois nayaur)夏季取食和卧息生境选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直接观察法和痕迹检验法对贺兰山岩羊夏季取食和卧息生境选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岩羊偏好的取食地位于海拔高度1 600~2 000 m的山地疏林草原带,地形为平滑起伏的坡、明显断裂的坡和悬崖,以灰榆和山杨为优势乔木或无树,乔木矮小稀疏且距离远,接近低矮但密度较大的灌木,食物较多,位于<30°和>35°半阴半阳坡的下坡位,接近水源,人为干扰距离500~1 000 m,距裸岩2~5 m,隐蔽级25%~75%;夏季岩羊偏好的卧息地具有位于海拔高度1 600~2 000 m和>3 000 m的山地疏林草原带及亚高山灌丛和草甸带,地形为明显断裂的坡和悬崖,以灰榆和山杨为优势乔木或无树,乔木和灌木均矮小稀疏且距离较远,食物较少,位于>35°阴坡的上坡位,接近水源,人为干扰距离远,接近裸岩,隐蔽程度低.岩羊的取食和卧息生境在乔木高度和距水源距离上差异不显著(P > 0.05),而其余生态因子均有显著差异(P < 0.05).与取食生境相比,岩羊选择的卧息生境具有乔木稀疏且距离较远、灌木较少、低矮且距离较远、食物丰富度低、坡度大、远离人为干扰、接近裸岩和隐蔽程度低的特征.逐步判别分析表明,食物丰富度、灌木高度、距水源距离、隐蔽级、灌木密度、灌木距离、乔木高度和乔木距离8个生态因子可以区分取食样方与任意样方,正确判别率为85.8%;而区分卧息样方与任意样方时,距水源距离、灌木高度、距裸岩距离、人为干扰距离、食物丰富度、灌木密度和灌木距离共7个生态因子发挥作用,正确判别率为89.1%.  相似文献   
10.
岩羊Pseudois nayaur是目前岩羊属Pseudois中承认的唯一物种,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脉地区,是该地区代表性的大型有蹄类动物。岩羊种内存在矮岩羊这一个形态特异的种群,其分类地位一直处在争议当中。本次研究从岩羊分布区域内搜集到26个岩羊样品,其中包括5个矮岩羊样品,选取了COⅠ基因DNA条形码标准区域和8个微卫星标记位点探讨了矮岩羊岩羊不同地理种群的系统进化关系,同时分析了矮岩羊的进化地位。结果表明矮岩羊岩羊间目前处于基因交流半隔离状态,不应该被分为2个不同的物种或者亚种,而矮岩羊应该被作为岩羊四川亚种P.n.szechuanensis中一个形态变异的特殊分类群。另外,结合生境选择和生态观察的结果推测矮岩羊目前可能已经处于单独进化的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