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纯色山鹪莺的领域鸣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鸟类鸣叫是鸟类行为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探究纯色山鹪莺(Prinia inornata)的鸣叫模式与其尾羽逆向变化的关系,于2007年8-10月在广东省肇庆江溪村对繁殖期纯色山鹪莺的领域鸣声等行为进行研究。运用焦点动物观察法,通过Olympus DS-20数码录音笔(100—17100Hz)和直径50cm声音收集器采集声音。行为统计以直接观察和SonyDCR-VX2000E数码摄像机录像相结合。结果如下:⑴共采集到620个鸣句,分属6种鸣句类型,其中4中为常见类型,1种为过渡类型,1种少见类型。(2)纯色山鹪莺的鸣声结构简单,变化较多,能够根据环境改变鸣声,具有识别危险程度和危险对象种类的能力。(3)鸣声均和一定的行为具有联系,4种主要鸣声类型均伴有抖尾行为出现。据此认为,纯色山鹪莺鸣唱结构简单但变化较多,而尾羽在其领域鸣叫行为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尾羽龙(Caudipteryx)的新材料及其重要骨骼特征的补充和修订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16  
尾羽龙和原始祖鸟一起被认为是最早发现的带有真正鸟类羽毛的恐龙(Ji et al., 1998),迄今已发现的尾羽龙包括邹氏尾羽龙(Caudipteryx zoui)和董氏尾羽龙(Caudipteryx dongi)两种(周忠和、汪筱林,2000),前者包括保存在中国地质博物馆的NGMC 97*4朅和NGMC 97*9朅两件标本,而后者依据的材料仅为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V 12344。以上标本都不是十分完整。本文依据最近新发现的两件几乎完整的尾羽龙标本,对该属的一些重要形态特征进行补充和修订,以期对其系统关系的讨论及其他相关理论问题的研究提供新的…  相似文献   
3.
《化石》2014,(1):6-6
正热河鸟是2002年首次报道的一种发现于辽宁朝阳,并且具有很长尾骨骼的原始食种子的鸟类。在已发现的鸟类中,其原始性仅次于始祖鸟,但它的尾椎的数量甚至比始祖鸟还多,是恐龙向鸟类演化的一种重要过渡类型,对研究早期鸟类飞行和鸟类羽毛的早期演化过程十分关键。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山东临沂大学的研究人员对收藏于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山东博物馆和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多件热河鸟的化石标本的尾羽进行了系统的  相似文献   
4.
白鹇Lophura nycthemera是广布于我国南方和中南半岛的鸡形目鸟类,目前共记录有15个亚种。由于受河流、不适宜栖息地等环境的阻隔,白鹇现代分布区呈现部分连续、间断分布的地理格局,且成年雄鸟的上体羽色在亚种间具有明显变化,呈现复杂的羽色多态性。本文通过测量15个亚种的262号标本,从羽色和量度特征上对各个亚种进行了分组和比较。发现部分邻域分布的亚种在羽色和量度特征上相近或重叠,不具有稳定的可区分的外形特征,难以达到亚种的分类标准。进而指出了目前依赖于模式概念建立的种下分类系统存在的缺陷,提出了需要结合分子系统地理学方法从进化历史角度厘定白鹇种下分类的必要性。同时,对白鹇的起源与扩散、羽色演化和保护生物学等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你见过开屏的雄孔雀吗?那五彩缤纷的尾羽,展开时仿佛一幅巨扇,艳丽中闪耀出光芒,点点圆斑犹如颗颗宝石镶嵌其上,美轮美奂得令人无法不为之惊叹。然而,从实用上而言,雄孔雀的尾巴完全称不上有效率,反而更像一种累赘。那么,雄孔雀为什么还会长出这副尾巴?炫耀、怪异、夸  相似文献   
6.
报道纵纹腹小鴞在国内的换羽情况。初级飞羽的脱换是从6—7月到9-10月份,方式是由内向外逐渐进行,左、右两翅的脱换程度几乎同步,每翅上仅有2—4枚(平均3枚)飞羽同时脱换;尾羽的换羽时期与飞羽几乎相同,方式是各尾羽几乎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7.
2013年10月2日上午7时,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泊江海子镇(原)泊江海子国营治沙站背后林地间,见一只白腹黑啄木鸟(Dryocopus javensis)立于杨树梢上。该鸟当时正面示人,其头、颈、及上胸全黑,腹部纯白,尾相对较长而形尖,由于距离较远(超过150 m),隐约似可见其尾羽具V字形纹理,如是,当为尾羽端部具白色或辉闪色羽缘。该鸟甚为机警,远远见人即行飞去。查以往文献,我国学者曾在云南勐海、澜沧、鲁甸和四川盐源有过标本采集记录,故多称该种在我  相似文献   
8.
换羽是鸟类为保证持续生存的重要过程。换羽策略与鸟类进化及对环境的适应紧密相关,研究鸟类换羽特征,对于了解鸟类的分类、系统发育、进化历史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2007年3月至9月,在广东肇庆市江溪村对黄腹山鹪莺(Prinia flaviventris)和纯色山鹪莺(P.inornata)的春季换羽进行了研究。通过设置雾网捕捉2种山鹪莺,对捕捉到的成体进行体重及身体量度的测量;对飞羽及尾羽进行标记:初级飞羽以翅尖的第一枚羽毛标记为"P1",次级飞羽以翅中部最外一枚标记为"S1",向内依次递增标记;尾羽以中央两根最长尾羽为"T1",分别向两侧递增标记为"T2~T5"。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 ANOVA)对不同月份山鹪莺的体重值进行差异性检验,对体重与月份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对尾羽的长度和宽度进行Pearson偏相关分析(控制变量:体长)。研究结果表明:1)两种山鹪莺换羽期为3至5月,持续时间约为60 d;2)两种山鹪莺春季换羽仅更换尾羽,换羽模式均为离心型,即中央一对尾羽最先开始替换,然后向两侧由内到外逐次更替;3)两种山鹪莺的尾羽长度和宽度同步变化,但绝大部分山鹪莺非繁殖期尾羽长度与繁殖期尾羽长度之比大于非繁殖期尾羽宽度与繁殖期尾羽宽度之比,即繁殖期尾羽相对较宽;4)两种山鹪莺换羽期间体重大致呈现下降趋势,但变化不显著(P0.05)。推测两种山鹪莺通过增加食物的摄入来抵抗换羽期和繁殖期重叠而导致的能量消耗,这可能与该地区丰富的食物资源有关,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两种山鹪莺换羽策略对环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9.
辽宁北票尾羽龙(Caudipteryx)一新种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17  
1998年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辽西野外考察队在北票上园张家沟采集到一块保存相当完整的、属于尾羽龙的头后骨架。该材料被订立一新种,对尾羽龙的已知特征作了重要的补充和修订。本文是对这一新材料的初步记述,并简单讨论了尾羽龙的系统位置和习性。 尾羽龙科(新科)Caudipteridae fam. nov. 尾羽龙属 Caudipteryx Ji et al. 1998 董氏尾羽龙(新种) Caudipteryx dongi sp. nov. (图1~3;图版I~V) 词源种名谨献给我国杰出的恐龙学家董…  相似文献   
10.
契氏鸟(Chiappeavis)是首次发现保存有扇状尾羽的反鸟类,显示出尾羽球茎这一结构在较原始的反鸟类中已经发育。详细描述了巨前颌契氏鸟(C.magnapremaxillo)正型标本的骨骼形态学特征。契氏鸟的腭区形态与始祖鸟(Archaeopteryx)相似,而区别于晚白垩世的反鸟类戈壁鸟(Gobipteryx)。即使具有尾羽球茎,鹏鸟类的尾综骨形态也表明该结构发育较差。估算了在契氏鸟中由扇状尾羽所产生的浮力,并与其他早白垩世鸟类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契氏鸟的扇状尾羽所产生的空气浮力小于同时代生活的今鸟型类,这有可能解释了反鸟类中具有空气动力学功能的尾羽形态普遍缺乏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