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再议中国近海小黄鱼种群的划分问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往认为,中国近海小黄鱼可划分为3个种群.本研究从地理隔离、数量动态、形态解剖,分子遗传学和海洋水文等不同方面,重新审视了我国近海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 Bleeker)种群的划分问题.研究表明:中国近海小黄鱼仅仅存在两个种群,即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种群及渤海和黄海北部小黄鱼种群.主要证据有三:其一,分析1965年至今小黄鱼不同种群形态解剖学和分子遗传学重要文献,发现这些文献的结果仅仅支持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是一个种群的结论;其二,依据1971—1982年我国10多个主要渔业公司小黄鱼捕捞统计资料,黄海南部和东海的小黄鱼在地理分布上几乎不存在隔离的现象.在冬季外海,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栖息于同一个越冬场.进入春季后,它们从该越冬场分别向舟山渔场、鱼山渔场和吕泗渔场产卵洄游.同时,东海南部近海越冬场的小黄鱼向北作产卵洄游,在舟山渔场汇入外海来的小黄鱼鱼群中.从5—8月,黄海南部至东海仅存在一个小黄鱼索饵群体.而黄海北部和渤海小黄鱼群体与上述群体存在明显的地理隔离;其三,黄海南部和东海,近年来小黄鱼产量增长趋势一致,而同期的渤海和黄海北部小黄鱼资源量恢复不大.  相似文献   
2.
大黄鱼与小黄鱼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艺燕  钱开诚  任岗  陈迪  章群 《生态科学》2005,24(2):143-145
对大黄鱼、小黄鱼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进行了PCR扩增及序列测定,得到1140bp的全序列。大黄鱼和小黄鱼的碱基组成相似,前者T、C、A、G含量分别为28.4%、33.0%、23.2%和15.4%,A T含量为51.6%;后者T、C、A、G含量分别为26.7%、34.1%、23.8%和l5.4%,A T含量为50.5%。大、小黄鱼cytb基因中三联体密码子中碱基的使用频率很相似,第一位较均一,第二位富含T,第三位富含C。大小黄鱼cytb基因存在明显差异,序列相似性仅为88.95%;两序列间具有126个差异位点;碱基转换/颠换率为3.1,碱基替换多及生在密码子第三位;碱基转换中C\T显著高于A\G,表现出转换偏歧。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8-2010年黄海南部近海(SYS)、东海北部外海(NECS)和东海中部近海(MECS)小黄鱼体长和体质量数据,采用均值回归和分位数回归模型,解析了小黄鱼幼鱼和成鱼群体体长-体质量关系的空间变异.结果表明: 协方差模型和线性混合模型的残差标准误基本一致,线性模型残差标准误最高.从线性混合模型对特定区域和总体区域平均体质量计算的相对比值来看,SYS和NECS幼鱼群体的平均体质量高于总体平均值,但MECS低于总体平均值;成鱼群体则为NECS平均体质量高于总体平均值,MECS和SYS低于总体平均值.分位回归估计的肥满度和异速生长指数结果显示,幼鱼群体在不同分位的估计参数呈显著变化,SYS异速生长指数均值为2.85,在0.1~0.95分位的估计值变化范围为2.63~2.96.MECS和NECS参数估计值和置信区间在各分位数呈异质性变化,低分位时,NECS估计值在3个调查区域中最低,MECS最高;高分位时,MECS和NECS均高于SYS.对低分位0.25、中分位0.5和高分位0.75分位数的异速体长体质量关系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低分位和高分位数之间体长 体质量关系极为显著(0.25∶0.75,F=6.38,df=1737,P<0.01),低分位数和中分位数之间为显著(0.25∶0.5,F=2.35,df=1737,P=0.039),中分位数和高分位数之间接近显著(0.5∶0.75,F=2.21,df=1737,P=0.051).成鱼群体SYS异速生长指数均值为3.01,在0.1~0.95分位的估计值变化范围为2.77~3.10.低分位和高分位数之间体长 体质量关系差异达到显著水平(0.25∶0.75,F=3.31,df=2793,P=0.01),低分位和中分位之间差异不显著(0.25∶0.5,F=0.98,df=2793,P=0.43),而高分位和中分位之间则差异极显著(0.5∶0.75,F=3.56,df=2793,P<0.01).  相似文献   
4.
沈阳 《化石》2005,(4):6-9
大家吃黄花鱼特别是油炸小黄鱼的时候可能会注意到在鱼的头骨里有几颗白白硬硬的小石头。好奇的人可能会想这是什么,怎么会这么硬啊?其实,它叫鱼耳石(otolith),又称听石,是存在于硬骨鱼类内耳(inner ear)的结石,主要由碳酸钙组成,起平衡和听觉作用。小黄鱼和大黄鱼所属的石首鱼科耳石较大,所以我们容易发现。  相似文献   
5.
小黄鱼内耳淋巴液液晶与耳石结晶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以扫描电镜观察了小黄鱼耳尘的“透镜样”结构;X衍射分析表明小黄鱼耳石由CaCO3霰石构成;以偏光显著镜发现内耳淋巴液中有液晶态存在。最后,以液晶理论对耳尘、耳石的形成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舟山小黄鱼线粒体DNA D-loop区序列变异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eng WJ  Lai YH  You XY  Qin XH  Zhu SH 《动物学研究》2012,33(3):329-336
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为我国重要海产经济鱼类之一,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等因素造成其资源日益衰退。研究小黄鱼种群遗传结构对其资源的保护及其可持续利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浙江舟山附近海域小黄鱼种群53个个体的mtDNA D-loop区全序列进行扩增,序列长度在795~801bp之间,长度差异不大。采用ClustalX1.83、MEGA3.1、DnaSP4.0等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53条小黄鱼线粒体DNA D-loop区的T、C、A和G碱基平均含量分别为30.3%、23.1%、32.3%和14.3%,排除13处核苷酸的插入或缺失后,共检测到93处转换和颠换位点,约占分析序列总长度的11.6%,其中包括53个单一多态位点和40个简约信息位点,共确定了52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d)为0.9993,单倍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12,转换/颠换平均值为4.305,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为9.73875,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1233,表明舟山小黄鱼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7.
帆张网渔业是黄海南部重要的渔业捕捞方式之一.本文根据2006-2009年春季黄海南部帆张网的渔获数据,利用广义线性模型(GLM)和广义加性模型(GAM)定量研究了年份、位置、水深和海水表层温度(SST)对小黄鱼和黄鮟鱇渔获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GAM模型较GLM模型可以更好地解释小黄鱼和黄鮟鱇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时空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小黄鱼和黄鮟鱇CPUE呈显著负相关,小黄鱼CPUE呈现由北向南沿纬度方向逐渐减小的趋势,尤其在长江口周围较小;黄鮟鱇CPUE在长江口附近也较小.SST对小黄鱼和黄鮟鱇CPUE的影响显著,小黄鱼和黄鮟鱇适宜表温范围分别为9~11℃和9~14℃.  相似文献   
8.
马鞍列岛海域小黄鱼的食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为暖温性近底层鱼类,分布于我国东海、黄海和渤海以及朝鲜西部水域,历史上曾与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墨鱼(Sepiella maindronide)和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并称为"四大渔业",是我国海洋渔业史上最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由于其在我国海洋渔业上的重要地位,国内已有较多小黄鱼摄食习性的报道。  相似文献   
9.
鱼类生长和性成熟是渔业资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内容。为分析小黄鱼的生物学特征,本文以2015年11月—2018年11月浙江南部近海13个渔业资源季度调查航次获得的4920尾小黄鱼样品为研究对象,使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LMEM),研究了小黄鱼生长和性成熟特征的异质性。结果表明: 小黄鱼体长范围为13~215 mm,优势体长组为110~154 mm,体重范围为0.5~182.2 g,优势体重组为20~55 g。体长和体重关系方面,加入季节、性别和年份随机效应的LMEM模型AIC值和RMSE值最小,拟合效果最好,季节对小黄鱼体长和体重关系的影响最显著。小黄鱼体长(L)和体重(W)关系为W=4.22×10-5L2.79,在体长大于160 mm后,小黄鱼体重增长率春季、夏季最快,冬季次之,秋季最慢,2015年体重增长率最快,其次为2017和2018年,2016年最慢,雄性体重增长率快于雌性。小黄鱼样品中,性腺成熟度为Ⅱ期的未性成熟小黄鱼比重最高,占50.4%,达到性成熟的仅占19.6%。加入季节、年份随机效应的LMEM模型对于小黄鱼体长和性成熟概率关系的拟合效果最好,AIC值和RMSE值最小。模型结果表明: 季节对小黄鱼性成熟概率和体长关系的影响最显著,50%的性成熟体长(L50%)值在冬季最小(124.6 mm),其他季节差异不明显,冬季性成熟速度最快。本研究表明,线性混合效应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小黄鱼的生物学异质性,小黄鱼生长和性成熟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在进行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时应予以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14—2019年舟山渔场产卵场保护区及邻近海域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春季小黄鱼的群体结构、资源密度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小黄鱼的体长-体重关系式为: W=0.44×10-4×L2.78,b值<3,说明近年来小黄鱼为负异速生长,肥满度与体长呈负相关,身体趋于细长。2014—2019年小黄鱼的体长和体重均以2014年最高、2019年最低。2014年以来,舟山渔场产卵场保护区及邻近海域小黄鱼的群体规格逐渐减小,说明近年来小黄鱼个体小型化现象并未改善。与产卵场保护区设立前的数据相比,保护区建立后小黄鱼资源密度有所提升,表明保护区管护对小黄鱼的资源恢复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GAM模型拟合结果显示,与保护区及周边海域小黄鱼资源密度分布关系密切的环境因子主要是水深和底层水温。随着水深的增加,小黄鱼资源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在水深60 m附近时资源量最高;在12~16 ℃水温范围内,小黄鱼资源量随底层水温升高而增大;当水温>16 ℃时,其资源量随底温的上升而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