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5篇
  免费   202篇
  国内免费   72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137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雅安常见住区蝇类密度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全国常见住区蝇类密度监测课题组关于“全国常见住区蝇类密度监测实施计划”安排,雅安地区定力全国七个监测点之一,作者承担了这一任务。该项工作尚在继续进行中,现将1988年监测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3.
4.
降水格局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未来气候变化下,较为频繁和严峻的干旱将威胁地球中纬度部分地区的森林,但森林植被如何响应季节性干旱胁迫及其机制尚不清楚。北亚热带-暖温带过渡区分布着以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为优势树种的落叶阔叶林,研究其水分蒸腾代谢过程对干旱的响应是评估气候变化对过渡区天然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水碳影响的关键科学问题。在典型的锐齿栎天然林中通过开展模拟穿透雨减少大型野外实验,采用Granier热扩散式探针技术监测锐齿栎树干液流密度的动态变化,研究了不同径级锐齿栎树干液流密度对模拟干旱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穿透雨减少对树干液流密度的影响呈现季节变异。在7月份,林内穿透雨减少显著降低了锐齿栎的树干液流密度,但生长季后期的10月份林内穿透雨减少反而使锐齿栎树干液流密度显著升高。(2)不同径级的锐齿栎树干液流密度在生长季内对干旱有不同的响应,特别是小径级的树干液流密度与其他径级有较多的不同。小径级的锐齿栎树干液流密度在5、7月份表现为减雨样地显著小于对照样地,在9、10月份则表现为减雨样地显著大于对照样地。中径级的锐齿栎树干液流密度在5、10月份表现为减雨样地显著大于对照样地,在7月份则表现为减雨样地极显著小于对照样地。大径级的锐齿栎树干液流密度在6、7月份表现为减雨样地显著小于对照样地,在10月份则表现为减雨样地显著大于对照样地。  相似文献   
5.
以内蒙古大青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树木年轮法和异速生长方程法,计算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碳密度及其年增量的年际变化,并分析碳密度年增量与气温、降水、湿度等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发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碳密度随着林龄增加的变化曲线可用逻辑斯谛生长方程拟合,在1979—2016年,碳密度由1.05 t/hm~2增加到76.83 t/hm~2。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碳密度年增量存在显著的年际差异,总体上呈波动性的“慢-快-慢”趋势,碳密度年增量最高达到3.72 t hm-2 a-1,多年平均为2.05 t hm-2 a-1。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碳密度年增量与上年6月和当年6—8月的降水量显著正相关,与上年11月降水显著负相关;与上年11—12月、当年2月和12月的温度和大气相对湿度分别呈正、负相关;与上年7月、9月及当年8—9月的温度保持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温度、湿度和降水主要通过生长季的长短和土壤可利用水分及冬季的雪害冻害影响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碳汇潜力,在未来该地区升温增湿的气候变化趋势下华北...  相似文献   
6.
水生生态系统食物网复杂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晓  杨薇  孙涛  崔保山  邵冬冬 《生态学报》2021,41(10):3856-3864
探索食物网的复杂结构是生态学的中心问题之一。基于构建的黄河口海草床食物网并耦合实际食物网的数据集,整理了包含河口、湖泊、海洋和河流四种水生生态系统类型的48个实际食物网案例。以食物网的节点数反映食物网多样性,物种之间的营养链接数、链接密度和连通度来表示食物网的复杂性,采用营养缩尺模型描述水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复杂性特征与节点数的普适性规律。结果表明:所涉及的48个水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跨度较大,其中,节点数的分布范围为4-124,链接数为3-1830,链接密度为0.75-15.71,连通度为0.06-0.25。不同类型水生生态系统间的连通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节点数、链接数、链接密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各类型生态系统的食物网链接数、链接密度均随节点数的增加而增加(R2=0.92,P<0.001和R2=0.82,P<0.001)。湖泊生态系统的连通度随节点数的变化不明显,围绕在0.20附近;而其他3种类型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连通度随节点数的增加而降低(R2=0.06-0.41,P<0.001)。对全球尺度的水生食物网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定量化研究对于提升对食物网的复杂结构的科学认识,从系统尺度探究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关系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7.
棕色田鼠雄性幼体不同发育期犁鼻器和副嗅球的组织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出生后不同发育时期雄性棕色田鼠犁鼻器和副嗅球进行组织学观察,探讨棕色田鼠出生后犁鼻器和副嗅球的发育规律。实验以出生后当天(0日龄),5日龄,15日龄,25日龄以及成年棕色田鼠为研究对象,副嗅球采用Pischinger氏染色法染色,犁鼻器用H.E.染色法染色后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棕色田鼠出生时,犁鼻器和副嗅球就已具有成体的基本结构,随着动物个体的发育,犁鼻上皮逐渐增厚,犁鼻管变长,犁鼻上皮中神经元密度增加;腺体逐渐增大,犁鼻管腔填充物增多,犁鼻管背外侧的静脉血管逐日增大,管腔周围出现越来越多的血管;副嗅球长宽都增加,僧帽细胞层和颗粒细胞层逐渐增长,各层细胞密度变化稍有不同;出生后15日内,僧帽细胞层细胞密度增加,15日龄以后又开始降低,25日龄及成体的僧帽细胞层细胞密度与5日龄的相似;颗粒细胞层细胞密度持续增高。实验结果提示,棕色田鼠5日龄时,犁鼻器和副嗅球已具有了完整的结构,到25日龄时可能达到了功能上的成熟。  相似文献   
8.
城市行道树对交通环境的响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寒娥  李秉滔  蓝盛芳 《生态学报》2005,25(9):2180-2187
以远离交通环境的公园作为相对清洁区,研究了位于广东佛山种植最普遍的8种城市行道树树黄葛榕(FicusvirensAit.var.sublanceolata(Miq.)Corner),大叶紫薇(Lagerstroemiaspeciosa(L.)Pers.),芒果(MangiferaindicaL.),细叶榕(FicusmicrocarpaL.),阴香(Cinnamomumburmanii(Nees)Bl.),垂叶榕(FicusbenjaminaL.),白兰(MicheliaalbaDC.),红花羊蹄甲(BauhiniablakeanaDunn)在交通密集区生长在不同方位的植物器官对交通环境的响应。结果表明,交通密集区的城市行道树的叶片和树皮器官吸收重金属铅和镉、硫含量、电导率和pH值等指标在不同的方位呈现显著的差别,即城市行道树位于快车道一侧生长的植物的器官(以下简称P1)、位于面向人行道一侧生长的植物的器官(以下简称P2)及相对清洁区采集的植物样品(以下简称P0)各指标测定值的分析结果为:其叶片和树皮硫、重金属铅和镉、电导率等特征值基本呈现P1>P2>P0的大小规律,在显著度为0.05时差异显著;而pH值基本呈现P1密度大于面向人行道一侧及对照区的叶片气孔密度;大叶紫薇、芒果、阴香等行道树等位于机动车一侧的叶片下表皮气孔密度小于面向人行道一侧及对照区的叶片下表皮气孔密度。说明不同行道树对交通环境的响应不同,并具有不同的适应交通环境变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钾离了的通透率至少比钠离子的通透率大10000倍,这个问题至今没有很好地解决,为了存分子水平阐释钾离子通道的选择性机制,以KcsA钾通道X射线衍射结构为基础,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不同离子在离子通道中的位能.计算结果表明,Rb^ 离子具有与K^ 离子相类似的位能曲线,但是其在通透过程遇到的位垒要比K^ 离子的位垒高,因而所对应的通透率也就小十钾离子的通透率,而钠离子的的通透率仅仅足钾离子通透率的0.0067%.文中所涉及的系统仪仅包含269个原子,而用分子动力学虽然也可以得到相近的结果,但是它的系统火小为41000个原子.  相似文献   
10.
温度为15℃时,添加20,40,80和100μg/mL维生素B12后,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calyciflorus)种群密度随时间增加而增长,其回归方程依次为:y=e(0.1757 0.2974x),y=4.6765x1.2079,y=7.7798x1.0175和y=e(0.6117 0.3469x),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t=4.56,8.15,8.53和9.86;P<0.01)。对照组和添加组最大混交雌体百分率依次为57.69,76.09,73.81,60.00和45.15%,最大卵雌比依次为0.53,0.73,0.62,0.50和0.70:25℃时,密度和时间的显著正相关分别为y=8.5477x1.4366,y=7.7461x1.6533,y=6.3611x1.7790和y=9.064x1.6872,对照为y=7.5902x1.50192。各添加组的密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6.12,10.17,5.83和5.86;P<0.01)。最大混交比率分别为11.00%,5.56%,12.50%和6.03%,对照组为13.40%。最大卵雌比分别达到1.86,2.00,0.73和1.81,对照组为1.31;30℃时,密度和时间的显著关系分别为y=e(0.1376 0.4395x),y=e(0.2032 0.4856x),y=3.4615x1.9522和y=e(0.0220 0.48074x)。对照组除了和20ng/mL组间没有统计差异外(t=0.34,P>0.05),其他各实验组密度显著高出对照组(t值分别为3.66,10.23和2.13)。最高混交率分别为18.18%,7.60%,18.18%和16.67%,对照为66.70%。最大卵雌比依次为0.70,1.90,0.91,1.09,对照组为0.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