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8篇
  免费   152篇
  国内免费   16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莹  李鹏  沈冰  冯朝红  刘琦  张祎 《生态学报》2017,37(9):3055-3064
本研究以黄土高原乡土草种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L.)Keng.)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控制实验,比较白羊草在3个水分处理(CK80%FC、MS60%FC和SS 40%FC)下的生物量积累和分配模式、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不同部位(新叶、老叶、茎、细根、粗根)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和碳同位素分辨率(Δ~(13)C)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干旱胁迫下影响水分利用效率的主导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重度干旱胁迫显著降低植物整体生物量,显著增加根冠比和细根生物量比例;2)随着干旱胁迫加剧,白羊草各器官的δ~(13)C均呈上升趋势,Δ~(13)C呈减小趋势,SS处理不同器官δ~(13)C和Δ~(13)C没有显著差异,CK和MS处理的各器官δ~(13)C均值表现分别为细根粗根老叶新叶茎、细根新叶老叶粗根茎,CK和MS处理Δ~(13)C的值总体呈根叶茎。3)新叶的δ~(13)CNL和Δ~(13)CNL与WUE的相关系数均最大,说明利用稳定碳同位素方法测定白羊草水分利用效率具有可行性。4)不同水分处理的WUE的主导影响因子不同,CK、MS、SS水分处理WUE分别受到叶面温度、大气水汽压亏缺和空气温度的影响最大。为采用稳定碳同位素方法指示白羊草水分利用效率可行性及阐明植物的胁迫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利用同源克隆的方法,分别获得‘刺葡萄0943’的转录因子VdWRKY53基因的编码区和启动子区域,分析其序列特征,通过实时荧光定量检测其对白腐病菌侵染和水杨酸诱导的反应,并以感病品种欧亚种‘黑比诺’为对照,分析不同种质中转录因子VdWRKY53基因序列及表达差异。结果表明:‘刺葡萄0943’的VdWRKY53基因,在其编码区和启动子区域都有抗病基因的序列和位点特征,在DNA和氨基酸水平上与‘黑比诺’VvWRKY53有5处差异,这5处氨基酸差异可能造成了其功能的差异;‘刺葡萄0943’和‘黑比诺’中的WRKY53基因启动子受葡萄白腐病菌和水杨酸诱导后表达量增加,且VdWRKY53基因表达量和趋势不同于‘黑比诺’VvWRKY53。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实时荧光定量表明,在‘刺葡萄0943’抗病途径中VdWRKY53转录因子具有重要的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NOD1和NOD2基因在牦牛生殖系统中的表达情况,从脾脏组织总RNA中RT-PCR扩增牦牛NOD1和NOD2基因,半定量RT-PCR分析NOD1和NOD2 mRNA在牦牛雄性生殖组织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NOD1在脾脏、睾丸、附睾头、附睾体、附睾尾、输精管和阴茎中均相对低表达,而NOD2在脾脏、睾丸、附睾头、附睾体、附睾尾、输精管和阴茎中均相对高表达。结果表明,NOD1和NOD2在牦牛雄性生殖组织中广泛表达,提示其在牦牛生殖过程中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比较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将培植耗牛黄与天然牛黄在同等条件下进行了生物活性的考察,研究结果表明,培植牦牛黄与天然牛黄具有镇静、抗惊厥。解热及抗炎症作用,二者的作用强度与毒性也相似,认为培植牦牛黄的药效与天然牛黄基本相似,同样可供药用。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牦牛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牦牛是青藏高原牧民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特有家畜,对青藏高原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牦牛饲养数量增加,草地退化程度加剧,牦牛生产性能也在不断下降,青藏高原原有的土-草-畜循环和草畜平衡被打破,影响了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协调、稳定发展。本文从牦牛的分布区域、数量变化、品种分类、品种退化、品种改良、基因组研究进展、问题对策与展望等方面,综合阐述了近年来我国牦牛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相关研究进展,为今后的牦牛科研工作和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选取不同体质量的秦巴山区野生多鳞白甲鱼(Onychostoma macrolepis)20尾,对其肌肉中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以及微量元素硒的含量进行检测和分析,以期对多鳞白甲鱼的营养价值进行评估。研究结果显示:秦巴山区野生多鳞白甲鱼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7. 37%和1. 76%。谷氨酸含量最高,天冬氨酸和赖氨酸次之,蛋氨酸含量最低,鲜味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38. 46%和37. 10%,氨基酸评价指数(EAAI)为77. 00%。野生多鳞白甲鱼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的总量为6. 32%,饱和脂肪酸(SFA)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比值约为1∶1。肌肉中硒的含量为(0. 058±0. 017)mg/kg。研究结果表明,秦巴山区野生多鳞白甲鱼的营养价值较高,硒含量适中,可以在当地进行进一步产业化开发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旨在克隆内蒙古白绒山羊翻译控制肿瘤蛋白(Translationally controlled tumor protein,TCTP)基因并分析其表达模式。采用RT-PCR技术扩增TCTP基因编码区cDNA序列,将得到的基因cDNA序列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定量RT-PCR方法检测TCTP基因在绒山羊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异性。获得的内蒙古白绒山羊TCTP基因编码区cDNA序列全长519 bp,包含了完整的ORF,编码17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质。核苷酸序列与绵羊、牛、猪、人、猴及大鼠的同源性在99%-95%之间。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编码的蛋白质理论分子质量19.6 kD,等电点(pI)4.673,含有一个N端糖基化位点,一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3个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定位于细胞质中。定量RT-PCR方法检测表明,TCTP基因在绒山羊肾脏、肌肉、胰腺、肝脏、睾丸和脑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肝脏中的表达量较高,在脑中表达量较低。  相似文献   
8.
以白背三七茎叶为研究对象,分别对陕西省12个引种试验地种植的白背三七总黄酮和B族维生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和相关性分析,并采用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获得不同产地的生态因子数据,通过冗余分析(RDA)其化学成分含量与生态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不同采样地白背三七的总黄酮含量和B族维生素各成分含量有明显差异,其中洛南4个样地种植的白背三七茎叶中总黄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8个样地,但B族维生素含量较其他8个样地的低;白背三七茎叶中总黄酮含量与B2、B6、B12及B族维生素总量之间具有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2)种植地的海拔、降雨量和温度对白背三七黄酮类物质累积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总黄酮含量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海拔和降雨量,且均呈正相关关系;降雨量和海拔对白背三七中B族维生素含量的影响均呈负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地理位置和环境因子对白背三七活性物质含量具有重要影响,以洛南为代表的秦巴山区(海拔800~900 m,7~8月平均降雨量78~84 mm,平均地温26~27.5 ℃)是栽培白背三七较适宜的生态区。  相似文献   
9.
白念菌病已成为艾滋病等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严重并发症和直接致死原因,是医源性感染的常见病之一,其早期诊断与防治是目前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该菌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试验与应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4位点跨叠BAC克隆群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4已被定位于第11染色体长臂末端的分子标记VG181和L1044之间,并与抗性基因同源序列片段RS13共分离。利用这3个标记筛选IRBB56的BAC文库,共得到128个阳性BAC克隆,其中RS13获得18个阳性克隆,这18个克隆中有4个和6个我隆分别同时为G181和L1044的阳性克隆,选其中的12克隆进行分析,构建了一个从G181到L1044区间的BAC跨叠克隆,全长420kb,并且56M22、106P13和104B153个BAC克隆可覆盖整个跨叠克隆群。这一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分离Xa4基因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