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扫描电镜研究了茄科(Solanaceae)天仙子族(Hyoscyameae)中国特有属马尿泡属( Przewalskia Maxim.)马尿泡( Przewalskia tangutica Maxim.)和天仙子属( Hyoscyamus L.)天仙子( Hyoscyamus niger L.)的花器官发生和发育,研究结果表明:马尿泡和天仙子花器官的发生和发育具有以下3个共同特征:1)符合Hofmeister规律, 即新器官的发生首先出现在花顶已经存在的器官之间;2)花冠的发育模式符合茄科植物所具有的"后合瓣"("late sympetaly")现象,即花瓣单独发生但后来又通过它们基部分生组织的融合而连合起来;3)花被五基数且花器官原基发生顺序为向心发育.但是它们的花萼原基具有不同的发生方式.天仙子花萼裂片原基的发生方式为环状发生;马尿泡花萼裂片原基的发生方式为螺旋状发生,但5个花萼裂片原基在都出现后就连成了一个环.马尿泡是介于天仙子属和山莨菪属之间的类群,它比天仙子属原始但较山莨菪属进化.  相似文献   
2.
茄科天仙子族的叶表皮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了茄科天仙子族7属21种及其邻近类群2属3种共24种植物的叶表皮特征。结果表明:气孔器在各种植物的上、下表皮均有分布,多为无规则型,也有不等细胞型;叶表皮细胞形状有不同规则形、十字形、近长圆形和不规则多边形,垂周壁较平直、浅波状、波状或深波状。在扫描电镜下可见:叶表皮气孔器外拱盖内缘近平滑、浅波状或波状;角质膜多为具条纹,也有同时具条纹和颗粒或鳞片,偶尔仅具颗粒和鳞片  相似文献   
3.
仇良栋  罗献瑞   《广西植物》1996,16(4):373-374
全国多数省区使用天仙子是历代本草所载的天仙子,为茄科植物莨菪Hyoscyamus niger L.的种子,南方各省区则使用进口南天仙子,其原植物不详;在1962年有载其学名为爵床科植物水蓑衣Hygrophila salicifolia(Vahl)Nees。经作者调查考证进口南天仙子的原植物实系大花水蓑衣,其学名新组合Hygrophila salicifolia(Vahl)Nees var.megalantha(Merr.)H.S.Lo et L.D.Chou,两者不宜混淆。  相似文献   
4.
利用扫描电镜研究了茄科 (Solanaceae)天仙子族 (Hyoscyameae)中国特有属马尿泡属 (PrzewalskiaMaxim .)马尿泡 (PrzewalskiatanguticaMaxim .)和天仙子属 (HyoscyamusL .)天仙子 (HyoscyamusnigerL .)的花器官发生和发育 ,研究结果表明 :马尿泡和天仙子花器官的发生和发育具有以下 3个共同特征 :1)符合Hofmeister规律 ,即新器官的发生首先出现在花顶已经存在的器官之间 ;2 )花冠的发育模式符合茄科植物所具有的“后合瓣”(“latesympetaly”)现象 ,即花瓣单独发生但后来又通过它们基部分生组织的融合而连合起来 ;3)花被五基数且花器官原基发生顺序为向心发育。但是它们的花萼原基具有不同的发生方式。天仙子花萼裂片原基的发生方式为环状发生 ;马尿泡花萼裂片原基的发生方式为螺旋状发生 ,但 5个花萼裂片原基在都出现后就连成了一个环。马尿泡是介于天仙子属和山莨菪属之间的类群 ,它比天仙子属原始但较山莨菪属进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复方天仙子藤黄散外治蝮蛇咬伤的疗效.方法 选择98例蝮蛇咬伤患者,随机分为复方天仙子藤黄散治疗组49例.季德胜蛇药片对照组49例.两组经治疗后.观察比较消肿止痛、消除瘀斑等方面的疗效及平均时间.结果 复方天仙子藤黄散治疗组在消肿止痛、消除瘀斑的临床治疗上明显优于季德胜蛇药片对照组.结论 复方天仙子藤黄散是外治蝮蛇咬伤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6.
不同寄主植物对马铃薯甲虫的引诱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马铃薯甲虫不断扩展其分布范围,其对寄主的适应性也在发生变化。在我国,马铃薯甲虫的主要寄主植物是马铃薯、茄子、番茄和天仙子。为进一步明确马铃薯甲虫对不同寄主植物的嗜食程度,研究了以上4种寄主植物对马铃薯甲虫的引诱作用,以及取食量的影响,同时进行了田间寄主选择性的调查。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寄主植物对马铃薯甲虫的引诱作用差异显著,其中马铃薯、天仙子引诱作用显著高于茄子和番茄;取食量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甲虫各龄期对不同寄主24 h取食量的大小依次为:马铃薯>茄子>天仙子>番茄;1—2龄幼虫取食量小,3—4龄幼虫及成虫暴食寄主叶片,是马铃薯甲虫造成危害的主要阶段。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茄科(Solanaceae]上的天仙子白锈新种(Albugo hyoseyami Zhang,Y.X.Wang et sp. Nov.)和苋科(Amaranthaeeac)上已知种苋白锈[A. bliti(Biv.)O.Kuntze]及牛膝白锈[A. aehyranthit(P.Henn.)Miyabe]的寄主新记录和地理新分布。新种有汉文和拉丁文描述及形态图。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野生寄主植物对马铃薯甲虫种群繁殖及生长发育方面的影响,本研究比较了天仙子、刺萼龙葵2种野生寄主对马铃薯甲虫产卵量、孵化率、发育历期以及种群生命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马铃薯甲虫产卵量和孵化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卵期无显著差异(P>0.05),取食天仙子的雌虫产卵量显著低于取食马铃薯和刺萼龙葵雌虫产卵量;1龄幼虫的存活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取食天仙子的雌虫的下一代1龄幼虫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他寄主植物1龄幼虫;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下一代马铃薯甲虫种群净增值率(R0)、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都有显著差异(P<0.05),世代平均周期(T)无显著性差异(P>0.05);取食天仙子的马铃薯甲虫下一代种群净增值率(R0)、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显著小于取食马铃薯、刺萼龙葵的下一代种群.由此可知,天仙子作为马铃薯甲虫野生过渡寄主植物,对马铃薯甲虫种群繁殖策略的作用弱于马铃薯和刺萼龙葵.在马铃薯甲虫前沿分布区,应进一步加强对刺萼龙葵野生寄主的铲除,防止马铃薯甲虫种群进一步扩散,保障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和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9.
在扫描电镜下研究了茄科天仙子族7属及颠茄属、茄参属和枸杞属3属共10属23种植物的花粉形态学特征。结果表明:天仙子族的花粉粒形状为球形、近球形、扁球形和长球形;萌发孔类型有无萌发孔、不规则的拟孔、3沟、4沟、3~4沟、散沟和3孔沟;外壁纹饰为小刺状、瘤状、各式条纹状、条纹-穴状、条纹-网状、皱波状、细网状和网状。沟膜近光滑、具小颗粒、具小刺状突起或具瘤状突起。各属植物的花粉形态在萌发孔的有无、萌发孔的类型和外壁纹饰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可以作为探讨属间分类和系统关系的重要依据。天仙子族植物花粉萌发孔的演化趋势为:无萌发孔→3、4沟→3孔沟。无萌发孔的山莨菪属是原始类群,三孔沟的马尿泡和天仙子等属是进化类群。还讨论了与前人研究结果不同之处和可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者对国产茄科天仙子亚族6个属、12种植物的花粉,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 透射电镜观察了它们外壁雕纹、萌发孔的类型以及外壁层次的结构。 本亚族花粉以无萌发孔 和三孔沟类型为主,其次为三沟和拟沟类型。根据花粉资料,表明花粉形态特征对于论证该亚族内属的界限和属间系统发育的关系,可以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