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9篇
  2023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夜间温度升高对双季早晚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金连  潘晓华  邓强辉 《生态学报》2010,30(10):2793-2798
温度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但夜间温度升高对双季水稻产量的影响还不清楚。利用两间玻璃室内夜间不同的温度条件,研究了水稻生长期间夜温升高对双季早、晚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夜间最低温度每升高1℃早稻产量降低5.42%-9.48%,而夜间最低温度每升高1℃晚稻产量提高8.99%-11.28%。夜温升高有利于早、晚稻的分蘖,增加有效穗数,但不利于颖花分化,使每穗粒数减少;夜温升高使早稻结实率下降,但提高晚稻的结实率。  相似文献   
2.
黑脸琵鹭是全球最濒危的鸟类之一,其栖息地的研究对于该种群的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1月4—5日,对澳门地区的黑脸琵鹭进行了同步调查;3—5月,于路氹城黑脸琵鹭集中分布地放置4台红外相机对其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澳门地区黑脸琵鹭的最高数量为55只,其昼栖地以生态一区为主;黑脸琵鹭在黄昏时飞离生态一区(17∶00左右),夜间返回生态一区栖息,与以往的报道不同(夜栖地与昼栖地不同)。出现了新的夜栖地利用模式,即夜栖地和昼栖地相同,可能是黑脸琵鹭对澳门适宜夜栖地较少的一种适应。  相似文献   
3.
陕西黄龙山林区褐马鸡春季夜栖地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6年4~6月,在陕西黄龙山林区,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春季夜栖地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到22个夜栖地,以夜栖树为中心做一个10 m×10 m样方,测定夜栖地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地貌特征、夜栖树高度和胸径、乔木层盖度、乔木的数量、灌木层盖度、草本盖度、水源距离、人为干扰距离、林缘距离、栖枝高度和栖位上盖度等参数;通过9条样带测定54个随机样方,除栖枝高度和栖位上盖度外,指标相同.结果表明,褐马鸡春季夜栖地多偏向以坡度较大、山坡和山脊、接近水源、远离林边、人为干扰距离较远、乔木盖度和密度较大、栖树胸径较大、灌木层盖度和草本层盖度较小为主要特征的地方.主成分分析表明,前5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2.746%,可以较好地反映褐马鸡春季夜栖地生境特征.根据载荷系数绝对值大小,将褐马鸡春季夜栖地生境选择影响因子分别命名为地形和林下植被因子、气象因子、稳定性因子和水因子.影响褐马鸡夜栖地选择的关键因素是安全、舒适和栖息地转换的方便程度.  相似文献   
4.
周繇 《生物学通报》2003,38(7):56-57
长白山共有蝶类 8科、2 17种 ,是整个欧亚东大陆北半球上蝴蝶种类最集中的地方 ,有“北方蝶类王国”的美称 (笔者在 2 0 0 0年 6月 2 9日在由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北坡到西坡的环区路上看到了以白斑迷蛱蝶、夜迷蛱蝶、红线蛱蝶为主的近 10万只蝶类 )。每年都吸引了不少国内外专家、学者、大中专学校的师生前来考察。在这里特选择 14种有特色的蝶类做一介绍 ,以飨读者。1 金凤蝶 (Papilio machaon) (图 1) (本文照片见封四 )凤蝶科。大型 ,翅展 75~ 95 mm。前翅基部 1/ 3为黑色 ,外缘具有 1条黑色宽带。后翅外缘有 6个黄色新月型斑 ,臀角有 1…  相似文献   
5.
测定了斜纹夜核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litura nucleopolyhedrovirus,SpltNPV)中山大学分离株基因DNA XbaI4.0片段全序列,该片段包括一个锌指蛋白基因及三个区域的DNA重复序列(SR1、SR2、SR3)。该锌指蛋白基因读码框为2196个核苷酸,编码731个氨基的蛋白质,分子量为83.09KD,该蛋白的等电点为4.61,在其5‘非编码区内有一个杆状病毒早期启动子基序GAGT5及一个TATA盒,在其终止密码的下游有5个真核生物转录mRNA时poly(A)加尾信号AATAAA。在223-241氨基酸残基之间有一个锌指蛋白基序,这一基序属于锌指蛋白基序中的C3HC4类,即环指(Ring finger)类基序,在323-340氨基酸残基区域为一个核定位信号,该蛋白可能为一个高度折叠的蛋白质。在该片段中存在三个DNA重复序列区域(SAR1、SR2、SR3),其中SR1与SR3区或存在更大量的重复序列,SR1区域其中的一个重复序列长达41bp,SR1,SR3重复序列区域可能作为该病毒转录的增强子,或者作为DNA复制的起始点。  相似文献   
6.
7.
解兰昌  章海军 《生理学报》1991,43(6):530-536
本文利用激光散斑屈光测试系统详细探讨了夜近视(night myopia)的产生机制。夜近视在环境亮度降低到产生暗视觉时出现,并随亮度继续降低而增大,平均值为1.35D。实验证明眼睛球差和色差不是造成夜近视的主要因素。夜近视数值在暗适应过程中呈增大的趋势。在暗视觉时,由于视野中缺少适宜的刺激,眼睛处于暗焦(dark focus)休止状态,这是造成夜近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不同生育阶段夜温升高对双季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利用两间玻璃温室内夜间不同的温度条件,研究了水稻不同生育阶段的夜温升高对双季早、晚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幼穗分化(一次枝梗分化期)期间夜温升高,有利于双季水稻的分蘖,植株有效穗数显著增加,平均夜间最低温度每升高1℃,双季早、晚稻的产量分别提高10.02%~13.18%和6.52%~7.78%(P0.01);幼穗分化-抽穗(10%稻穗抽出剑叶鞘)期间夜温升高,导致颖花退化,使每穗发育颖花数减少,平均夜间最低温度每升高1℃,双季早、晚稻的产量分别下降3.76%~6.67%和3.66%~6.94%(P0.01);灌浆结实期(抽穗-成熟)夜温升高,双季早稻的结实率和产量显著下降,而双季晚稻的结实率和产量显著提高,平均夜间最低温度每升高1℃,双季早稻的产量下降2.07%~5.61%(P0.05),双季晚稻的产量提高1.63%~2.28%(P0.05).表明不同生育阶段的夜温升高对双季水稻产量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四川雉鹑(Tetraophasis szechenyii)是中国特有物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对其冬季夜栖地选择的了解,有助于理解物种的生存策略,为物种保护提供参考。利用徒步跟踪和无线电遥测的方法,我们于2006年9月到2007年4月在四川省雅江县帕姆岭进行了野外研究。采用卡方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和二元逻辑斯缔回归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四川雉鹑利用鳞皮冷杉(Abies squamata)和大果红杉(Larix potaninii var.macrocarpa)两种树夜栖,卡方检验分析发现四川雉鹑对这两树种没有明显的选择偏好(χ2=0.745,df=1,P=0.388);(2)夜栖树的胸径为(25.8±1.3)cm,夜栖枝条离地高度为(6.3±0.3)m,直径为(3.3±0.1)cm;(3)与对照样地相比,夜栖地生境一般靠近林缘,乔木的平均胸径大、林下盖度小、倒木数量多,夜栖树胸径大、最近乔木胸径大和最近乔木距离远;(4)逻辑斯缔回归分析表明:夜栖树第一枝距地面高为冬季四川雉鹑夜栖地选择的关键因子;倒木数量、平均乔木胸径、最近林缘距离为次关键因子,该模型对夜栖地的预测正确率为80.9%。冬季四川雉鹑选择夜栖地是安全、能量和地点转移三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环境下,同一物种对环境会有不同的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10.
鹮嘴鹬夜栖地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元兴  王楠  丁长青 《四川动物》2013,32(2):253-254
2010年在四川省稻城地区发现鹮嘴鹬3个夜栖地,采用样方法调查其夜栖地的生境特征,并设置对照样方15个。研究结果表明河滩宽度、河心岛面积和石头盖度为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