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4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27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闽江河口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对互花米草入侵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磷脂脂肪酸标记法(PLFA)研究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对闽江河口湿地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并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3种不同植被群落土壤(红树林群落MC、红树林-互花米草混生群落MS、互花米草群落SC)共检测到22种PLFA生物标记,MS土壤微生物PLFA生物标记总量明显高于其他植被群落,3种植被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为:MCMSSC,表明互花米草入侵后土壤微生物量增加,而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均有明显下降,红树林湿地土壤质量发生了明显退化。3种植被群落土壤中含量最高的PLFA生物标记是16:0,16:1w7c,9Me15:0w,18:1w12c。土壤中特征微生物相对生物量存在明显差异,细菌分布量最大,其次是真菌和放线菌,原生动物分布量最小。群落多样性指数呈相似规律,MS土壤微生物类群多样性指数均小于MC,表明互花米草入侵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有下降。通过主成分分析,基本能区分出3种不同植被群落微生物群落的特征。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间存在相关性,有机碳、全氮、蔗糖酶、过氧化氢酶与革兰氏阴性菌、放线菌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入侵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影响红树林群落土壤营养代谢循环的潜力,特别是关于碳、氮、磷等的循环及酶活性,改变部分有利于自身生长的土壤环境相关的微生物类群含量,竞争有利环境,迅速扩张实现入侵。  相似文献   
2.
稻-鸭农作系统对稻田生物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稻-鸭农作系统对稻田有关生物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稻鸭共育对稻田相关昆虫、杂草、病原菌等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危害及天敌数量具有较大影响.与不养鸭相比,稻鸭共育后12 d和42 d, 水稻基部害虫飞虱及叶蝉的数量平均减少64.8%和78.5%;稻鸭共育后15 d和45 d,稻田杂草平均减少67.7%和98.1%;水稻分蘖高峰期和齐穗期的纹枯病病情指数分别降低了40.4%和62.0%.稻鸭共育还增加了稻田害虫天敌蜘蛛的数量,抑制了水稻害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玉米/蒜苗套作优势的生态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智慧  张昱  徐强 《生态学报》2008,28(9):4405-412
对玉米/蒜苗套作系统两作物根区进行膜隔、网隔和无隔处理,以各自单作为参比,研究了玉米/蒜苗的套作优势及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对套作优势的贡献.结果表明,玉米/蒜苗套作的生物学产量和经济学产量的LER均大于1,玉米、蒜苗的经济学产量分别增加933 kg · hm-2和3620 kg · hm-2,有明显的套作优势.套作的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综合作用还促进了玉米对氮、磷、钾的吸收和蒜苗对氮、钙、镁的吸收.套作产生的地上部环境更有利于蒜苗的生长,其杂草的种类、数量和生物学产量都低于单作.  相似文献   
4.
外来植物入侵对陆地生态系统地下碳循环及碳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宗平  仝川 《生态学报》2008,28(9):4440-4450
生物入侵是当今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是全球变化的主要研究内容.评价外来植物入侵对于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多集中在地上部分,对于生态系统地下部分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陆地生态系统地下部分对于生态系统过程的重要性之一体现在它处于生态系统碳分配过程的核心环节.入侵种通过影响群落凋落物的输入数量、质量以及输入时间,影响到对于土壤的碳输入,而入侵种与土著种根系的差异以及入侵种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是造成土壤呼吸强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前者土壤呼吸强度一般比后者高.多数研究表明外来植物入侵对生态系统地下碳循环和碳库产生影响,但由于入侵植物种类较多以及研究地点环境条件的不同,关于外来植物入侵对于土壤碳库和土壤有机碳矿化影响的研究结论并不统一.最后,提出了今后该研究领域应加强的一些建议和方向.  相似文献   
5.
广西的外来入侵植物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野外调查,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广西目前有外来入侵植物约74种,隶属于57属26科,其中,菊科的种类最多,有19种,其次是禾本科,有10种。草本植物最多,占总数的78.4 %。从来源看,大多来源于美洲。在广西,危害较为严重的外来入侵植物主要是紫茎泽兰、飞机草、银胶菊、凤眼莲等11种。此外,还进一步论述了外来植物在广西的基本特征和入侵成因,分析其在广西的发展状况,预测其可能入侵的区域,并提出了有关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6.
7.
不同栖息地状态下外来种入侵及对本地种生存影响的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玲玲  林振山 《生态学报》2008,28(4):1366-1375
外来种入侵引起的生态及经济问题日益严重,人类活动导致大规模栖息地持续变化的背景下,外来种的入侵过程及本地物种多样性的演化更为复杂.在Tilman多物种共存模型基础上,建立了栖息地持续变化条件下的外来种入侵干扰模式,分别模拟了栖息地不变、持续毁坏及持续恢复条件下的外来种入侵及对本地物种多样性的生态影响.模拟结果表明:(1)拓殖率小(入侵性弱)的外来种不能成功定殖,栖息地的持续变化对其没有任何影响.(2)拓殖率增大的外来种入侵过程复杂,栖息地持续毁坏导致其灭绝时间相比于栖息地不变时明显推迟,栖息地持续恢复使其灭绝提前;一定时间内持续增加栖息地可以减小此类外来种入侵危害.(3)拓殖率足够大的外来种能够成功定殖,快速定殖-扩散的入侵过程不会因栖息地毁坏而迅速改变,其响应具有时间滞后性;栖息地持续恢复也有利于其迅速蔓延,占有率呈线性疯狂增长.(4)在具有外来种入侵的本地生态系统中,栖息地持续改变(增加或减少)对本地物种多样性的发展均不利.  相似文献   
8.
《植物生态学报》2018,42(11):1120
外来植物入侵对土壤氮循环和氮有效性的影响是入侵成功或进一步加剧的重要原因。通过对比相同研究地点入侵区域和无入侵区域的土壤原位氮状态差异, 探讨了外来植物入侵对土壤氮有效性的影响程度和生理生态学机制。基于107篇相关研究文献数据的整合, 发现植物入侵区域相对于无入侵区域土壤总氮、铵态氮、硝态氮、无机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显著增加, 增幅分别为(50 ± 14)%、(60 ± 24)%、(470 ± 115)%、(69 ± 25)%、(54 ± 20)%。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幅较大反映硝化作用增强, 这可能增加入侵植物硝态氮利用以及喜硝植物的共存。温带地区植物入侵后土壤的硝态氮含量增幅显著高于亚热带地区。固氮植物入侵后土壤的总氮和无机氮含量增幅均显著高于非固氮植物入侵。木本和常绿植物入侵后土壤的总氮含量增幅分别高于草本和落叶植物入侵; 而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增幅没有显著差异且与固氮入侵植物占比无明显关系; 然而硝态氮含量的增幅普遍较高且与固氮入侵植物占比显著正相关。外来入侵植物固氮功能以及凋落物质量和数量是影响土壤氮矿化和硝化过程的关键因素。该研究为理解外来植物入侵成功和加剧的机制以及入侵植物功能性状与土壤氮动态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李伟  范庆安  张峰 《生态学报》2008,28(12):5871-5875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大地震对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了营灾民及抢救财产,大量国际和国内救援物资和人员陆续到达地震灾区,对减轻灾区民众的痛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国际国内救援物资和人员的到达,一些外来入侵种有可能随之进入灾区。如果这些外来入侵种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就可能造成生物入侵的发生。因此应该采取科学的对策及早进行防治,包括:(1)加强对外来入侵种的生态风险评估,(2)严密监测外来入侵种的动态,(3)采取科学方法控制外来入侵种。  相似文献   
10.
王琼  唐娅  谢涛  王辉 《生态学报》2017,37(3):770-777
利用红外加热器模拟增温,比较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和本地种接骨草的光合特性对增温响应的差异,以预测气候变暖背景下入侵植物的入侵潜力,并为筛选替代控制植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增温导致喜旱莲子草和接骨草的叶绿素a/b值分别比对照显著提高6.21%和降低5.55%。无论增温与否,接骨草的叶绿素b含量显著高于喜旱莲子草,而叶绿素a/b值则相反。增温导致喜旱莲子草净光合速率显著提高9.23%,由于气孔导度增大引起蒸腾速率大幅度增加,使得其水分利用效率比对照显著降低10.64%。增温仅导致接骨草的气孔导度显著增加10.95%,而对其他气体交换特征无显著影响。对照条件下,尽管接骨草的气孔导度和胞间CO_2浓度分别显著低于喜旱莲子草7.03%和4.57%,但是前者的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高于后者10.30%和11.92%。增温条件下,两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无显著差异,由于接骨草的蒸腾速率显著低于喜旱莲子草18.02%,故其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后者26.45%。增温、物种及其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光补偿点、光饱和点、最大净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和初始量子效率等光响应参数影响均不显著。总之,对照条件下,接骨草凭借较高的叶绿素b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比喜旱莲子草具有更强的光合能力。但增温后,接骨草的光合优势被削弱。研究从光合生理角度证明接骨草有望作为喜旱莲子草的替代控制植物,但是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喜旱莲子草的入侵潜力可能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