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武夷山杉木林凋落物动态初探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用起伏型时间序列法对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杉木林凋落物月动态进行模型,结果令人满意,说明起伏型时间序列分析可应用于森林凋落物动态模拟。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喀斯特地区典型坡地3条人工开挖样沟(投影长21 m、宽1 m)的岩土结构特征、土壤剖面平均含水量和土岩界面含水量沿坡面向下的变化趋势,探讨了喀斯特坡地基岩起伏对土壤水分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 喀斯特坡地地表地形与基岩地形不一致,基岩深度变异系数最大为82%,基岩起伏较大.基岩起伏程度明显影响到土壤剖面水分分布格局: 基岩起伏较小时,土壤含水量呈上坡位至下坡位逐渐增加的趋势,且土壤剖面平均含水量和土岩界面含水量与基岩深度相关性均不显著;基岩起伏越大,土壤含水量沿坡向下线性增加的趋势越不明显,土壤水分空间连续性越差,基岩凹陷、裂隙处土壤含水量较高,土壤剖面平均含水量和土岩界面含水量与基岩深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但后者对基岩起伏的响应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刘迪  陈海  梁小英  马胜  王嘉妮 《生态学报》2018,38(23):8584-8592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陕西省米脂县为研究区,综合考虑区域农耕生态背景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建立了以农耕生态风险概率与自然—社会复合系统损失度耦合的综合生态风险评价体系,分析了2009年、2015年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异,并依托地形分布指数探究了生态风险与地形起伏度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米脂县土地利用变化明显,主要表现为耕地减少,林地与荒地增加;米脂县2009年、2015年综合生态风险指数分别为0.1466、0.1607,农耕风险胁迫增大,风险高值区片状分布于米脂县中部,研究期间有向川道集聚的趋势;低风险优势分布于起伏度高值区,高风险则优势分布于起伏度低值区,研究期间风险向较高地形起伏度迁移明显,同时高风险区域在起伏度低值区上的分布也更加集聚。  相似文献   
4.
起伏型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在害虫测报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庆玲  程极益 《昆虫知识》1995,32(3):129-132
介绍了起伏型时间序列(analysisforwavetypetimeseries)害虫预测方法。对安徽省凤阳县稻纵卷叶螟四(2)代蛾主峰高峰日进行建模预测,对历史资料的拟合和1989、1990两年的试报,结果令人满意。这是一种新的时间序列分析法。  相似文献   
5.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三种红树植物抗性生理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淡水条件下潜流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中红树植物海桑、桐花树和木榄的抗性生理特性.结果表明,在为期1年的试验中,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3种红树植物超氧物歧化(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持续升高并维持在较高水平,脯氨酸含量在7~9月达到最高水平,质膜透性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对人工湿地与深圳福田自然保护区3种红树植物抗性生理指标进行比较,前者SOD、POD和CAT活性明显低于后者,脯氨酸含量前者明显高于后者,而丙二醛(MDA)含量和质膜透性则两者没有差别.3种红树植物能较好地适应淡水条件下潜流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6.
利用中国大陆1km分辨率的月NDVI数据和相应的400个国家标准气象站点的月降水、月均温数据,依据中国气象局提出的气候分区,探讨了不同气候区NDVI与气候因子之间的时、空变化格局.结果表明,各月份降水与NDVI相关性均显著相关;起伏型时间序列模型能很好地拟合相关性的时间序列的动态变化,NDVI与降水的相关性拟合结果好于与温度相关性的拟合结果,全国范围内,与降水相关性拟合的R2为0.91,与温度相关性拟合的R2为0.86.  相似文献   
7.
杉木生长的起伏型时间序列模拟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起伏型时间序列法是一种新的时间序列分析法,本文介绍了起伏型时间序列林木模拟与预测方法,以杉木人工林生长为研究对象,对杉木胸径生长进行建模模拟,模拟工达到98.3%,结果令人满意,且比逐步回归法,多维时间序列分析法模拟效果更优,说明起伏型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可应用于林木生长模拟与预测,从而丰富了林木生长预测与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8.
精确识别生物多样性重要区是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中国典型高原山区云南省为研究案例,分别用净初级生产力(NPP)定量指标法、InVEST模型和顾及地形起伏的InVEST模型识别研究区生物多样性重要区。结果表明: NPP定量指标法不适用于垂直地带性发育明显的高原山区,其识别区域仅包含自然保护地的26.1%;InVEST模型较NPP定量指标法在云南省具有较高的识别精度,识别区域包含自然保护地的49.4%,但在滇西北破碎化格局明显;顾及地形起伏的InVEST模型提高了生物多样性重要区的识别精度,包含71.7%的自然保护区,同时弥补了NPP定量指标法对水域识别的缺漏,解决了InVEST模型的破碎化问题;云南省生物多样性重要区面积达119466.94 km2,是云南省国土面积的30.3%,空间分布整体呈现“三屏两带一区多点”的格局。  相似文献   
9.
基于地形起伏度的中国西南地区人口集疏格局演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钟静  卢涛 《生态学报》2018,38(24):8849-8860
中国西南地区复杂的地形起伏造就了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研究地形起伏度与区域人口增减以及集疏格局演化的关系,有利于深入理解人口的分布规律和流动趋势,从而为增进对区域人地关系的认识,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西南地区DEM数据和人口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人口密度、人口集聚度以及人口商度等指标,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西南地区1995—2010年期间地形起伏度与人口集疏格局演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县域尺度上的地形起伏度主要以中小起伏为主,其中小起伏(0—200m)占30.34%,中起伏(200—400m)占30.33%,且地形起伏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区域地貌类型分布状况基本一致,即小起伏主要出现在四川盆地盆中区域、广西丘陵以及青藏高原高原面,中起伏主要集中分布在云贵高原境内,大起伏和极大起伏主要分布在横断山区、青藏高原东南部边缘以及川西高原地区。(2) 1995—2010年间,西南地区人口"西疏东密"的集疏格局未发生明显变化,地形起伏度的整体格局根本上决定了区域人口格局的形成。人口流动主要发生在中小起伏地区,且流出人口比例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地形起伏度较大的高山以及高原边缘地区多为人口稳定区域。(3)地形起伏度差异决定了西南地区高度集聚和极端稀疏两种人口格局并存的现状。平原、丘陵、低山等起伏较小的地区人口增长迅速;而地形起伏度大的高山以及高原边缘地区人口增减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封面说明     
正图片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虹辰于2013年5月3日拍摄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米脂县孟岔红枣试验基地.该地(37°47'N,110°08'E)为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属中温带半干旱型气候,地势起伏较大,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年平均降雨量为451.6 mm,土壤为黄绵土.该地在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以来,生态经济林发展势头迅猛,但由于干旱缺水和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经济林生长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