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2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国付  丁圣彦 《生态学报》2010,30(6):1472-1480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整合分析了地理环境因素对伊洛河流域洛宁县森林景观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应用地理环境因素影响指数可以很好地从整体上分析地理环境因素,如高程、坡度、距离居民点中心的距离、与森林边缘距离等地理环境因子对区域森林景观动态变化的影响。1983和1999年,伊洛河流域洛宁县森林景观在地理环境因素影响指数上的优势分布区间(Pie1)分别为1230和1030,即在中高地理环境因素影响指数分布区间内,且有向低地理环境因素影响指数分布区间略为移动的趋势。森林景观类型保持不变部分、森林景观转化为非森林景观类型部分和非森林景观转化为森林景观类型部分所对应的在地理环境因素影响指数上的优势分布区间(Pie1)分别为1130、18和613。通过建立森林景观动态变化与地理环境因素影响指数的相互关系,表明森林景观动态变化与地理环境因素影响指数(特别是在地理环境因素影响指数的优势分布区间内)有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把中国古人类的进化摆到中国这一特定的地理区域、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去作联系的考察,提出如下几点看法:1.中国是世界上很早就为人类所居住的地区之一,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中国古人类主要生存于自然条件较好的东部季风区域;2.古人类在中国境内主要是由南向北、进而向东北方向扩散和分布;3.中国最早的古人类可能是外来的,可能是从中国南部边境进入中国境内的。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学报》1994,(5):409-412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促进我国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加强基因工程工作的安全管理,保障公众和基因工程工作人员的健康,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基因工程,包括利用载体系统的重组体DNA技术,以及利用物理或者化学方法把异源DNA直接导入有机体的技术.但不包括下列遗传操作:(一)细胞融合技术,原生质体融合技术;(二)传统杂交繁殖技术;(三)诱变技术,体外受精技术,细胞培养或者胚胎培养技术.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的一切基因工程工作,包括实验研究、中间试验、工业化生产以及遗传工程体释放和遗传工程产品使用等.  相似文献   
4.
秋日童话     
李翔  秦京科 《生命世界》2006,(12):102-103
吉林蛟河红叶谷,宽30余公款里,长达百华里,拥有10余种风姿各异、争奇斗艳的红叶树,是全国红叶规模最大的旅游风景区。另外,由于受长白山和松花湖独特地理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向珈瑶  彭文甫  陶帅  银盈  刘华山 《生态学报》2023,43(4):1596-1609
国家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与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为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促进长江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评估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实施后植被恢复成效及影响因素是促进区域植被恢复优化与生态环境改善的关键一步。基于MODIS MOD13Q1数据,应用Theil Sen斜率与Mann-Kendall趋势检验、“基线”评价方法、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量化不同时间尺度的植被时空变化、恢复成效和恢复机制。结果表明(1)植被覆盖状况良好,截止2019年底,四川省91%的区域植被出现增长,四川盆地东北部、四川省南部地区以及东南部乌蒙山、川西北高原地区植被覆盖较高;成都市内以及周围市区植被覆盖率较低。(2)植被恢复成效时空差异显著,占全省面积98.68%的区域植被恢复成效明显,高值区面积占比71.47%,集中于除成都平原外的四川省绝大部分区域。(3)气候变化对植被变化的影响以不显著为主,气温、降水对四川省植被恢复影响微弱,海拔和>35°坡度面积比等地理环境因子则以弱抑制作用为主。(4)在相对平稳的气候背景下,人均财政支出、耕地面积与人均GDP所代表的社会经济因素是植被恢复成效改善的重要影...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135头野猪样本中检测到的15种SLA DRB基因exon 2序列的遗传变异分析,探讨DRB基因在不同地理区域中自然选择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DRB基因exon 2抗原结合位点的非同义替换率为同义替换率的2.95倍,表明该位点受到平衡选择的强烈作用.在系统发生分析中,在基于核苷酸序列构建的NJ树中,野猪DRB位点的15种等位基因全部聚为一枝,没有发现跨种多态现象;而在基于氨基酸序列构建的系统发生树中,野猪SLA-DRB*nnu6和人DRB基因exon 2片段聚在一起,这种氨基酸残基的高度相似可能是由于自然选择压力下产生的趋同.野猪DRB基因exon 2的序列多态性分析表明,东北野猪基因多态性低于四川野猪和华南野猪,这可能与不同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下的寄生虫等因素对SLA等位基因变异的影响存在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7.
柳州是喀斯特峰林谷地、峰丛谷地为特色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形态多种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均可选择适合于其经济形态的居所。喀斯特洞穴发育为古人类提  相似文献   
8.
疍家人     
<正>雷州半岛地处粤西,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资源养育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蛋家人。蛋家人,蛋民,又称水上居民,他们浮海泛舟、以水为伴、以舟为家、以渔为业。压迫歧视历史上的蛋民社会地位极低,不许登岸,不得陆居,死后不得葬陆,不准穿新衣、鞋袜上街;不准与陆上人通婚,不准将棺材抬过陆上人村前,不准到陆上人的寺庙参神拜佛,婚嫁等宴席不准设在陆上人的祠堂、庙宇,不收水上子弟入学读书等。  相似文献   
9.
上新世以来的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和中国古人类的进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圣龙 《人类学学报》1989,8(3):209-215
  相似文献   
10.
高山、河流与大海,从来都挡不住人们心底一种深深的渴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古代中国文明,形成并发展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内。但曾经有这样一条路,它跨越高山和沙漠,连通了古代中国与西方和周边国家。曾几何时,这条路上络绎往来着驮着食盐、瓷器、羊毛、玉石、丝绸的商队,一座座城市并因此而诞生在这条路的两边。夕阳下的天边,不断传来驼铃声,商人,僧侣,使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