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0篇
  免费   223篇
  国内免费   1091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134篇
  2013年   160篇
  2012年   147篇
  2011年   143篇
  2010年   169篇
  2009年   147篇
  2008年   362篇
  2007年   136篇
  2006年   141篇
  2005年   135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8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燕麦种质资源国外引种与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中国从国外引进燕麦种质资源及其利用情况。经过长期努力,中国从28个国家引进29个物种的燕麦种质资源共计2099份,大大增加了中国燕麦种质资源的数量,丰富了中国保存燕麦种质资源的物种和遗传多样性。与此同时,利用国外燕麦种质资源改良和培育出了一批优良品种,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燕麦生产水平。利用引进的燕麦野生资源,开展了燕麦种质创新、起源进化和遗传学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建议继续加强国外燕麦种质资源的引进,对野生燕麦进行深入鉴定评价和利用,同时加强燕麦种质资源国际合作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稻瘟菌菌丝体为材料提取RNA,[目的]改进张学敏等人的方法,通过磁珠构建稻瘟菌cDNA文库,并用于下一步研究稻瘟菌与水稻之间的互作关系.[方法]通过共价键连接的寡聚oligo(dT)磁珠纯化mRNA,并以磁珠上的oligo(dT)为引物引导第一链cDNA的合成,再利用末端转移酶加尾法合成第二链cDNA.构建过程中避免使用限制酶和连接接头.[结果]用此方法构建的文库容量为8.9×107cfu,滴度为8.9×106 cfu/mL,随机挑取的25个克隆插入片断平均大小达到1380bp.[结论]实验结果表明用改进的方法可构建高质量的cDNA文库,并且方便快捷,所用材料少,构建时间短,利于大规模的功能基因分析.  相似文献   
3.
土地整理项目区的景观格局及其生态效应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刘勇    吴次芳  岳文泽    叶艳妹 《生态学报》2008,28(5):2261-2261~2269
目前项目角度的土地整理生态效应评价较少,受到研究幅度的制约,而且已有研究中对景观格局优化目标和生态效应的系统分析较少.选择典型的土地整理项目作为研究案例,以GIS和景观指数为研究手段,结合景观格局优化目标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对土地整理的生态效应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土地整理项目的生态效应指标体系包括提升生物多样性、维持物质和能量流通、维持景观格局稳定、提升生活环境品质、提高生态服务价值等5个方面.研究区土地整理具有正效应和负效应,最大斑块面积提高、斑块密度减少、聚集度提高、廊道宽度和连通度提高、缓冲区宽度增加、植被覆盖增加、合理功能分区是土地整理的正效应,而景观多样性降低、分维数减少和生态服务价值降低是其负效应.因此,在土地整理规划和设计时应融入景观设计和生态保育思想.  相似文献   
4.
利用大孔微载体体外制备工程化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工程从诞生至今已有二十年的历史.微载体在组织工程领域的应用研究近年来才日趋升温.利用大孔微载体Cytopore体外构建工程化微构组织.并基于其聚团特性,进行灌注再装配大组织的尝试.结果20 d内微构组织达最高细胞密度16.4×107 cells/cm3;32 d后.所形成的微构组织整体均质性好、活性高、基质生成丰富;培养后期微构组织发生明显聚团,经灌注再装配得到细胞和基质分布均匀的厘米级(12 mm×6 mm)大组织.说明利用大孔微载体构建工程化组织是一种行之有效、富有潜力的体外组织构建方案,有望构建尺寸>5 mm、细胞和基质分布均匀的大组织.为体外组织构建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安徽农药厂厂区及周边农田土壤线虫数量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农药对不同植被下的土壤健康和土壤质量的影响, 在2006年10月对安徽省和县华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内外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线虫数量和营养类群进行了调查, 包括厂内裸地(BIF)、厂内宝塔松林地(PIF)、厂外裸地(BOF)、厂外大豆地(SOF)、厂外水稻地(POF)、厂外玉米地(COF)。结果发现有植被覆盖的样地中土壤线虫总数显著多于裸地(P<0.01), 厂外裸地显著高于厂内裸地。在有植被覆盖的土壤中植物寄生类线虫为优势类群, 其中厂内松林地内植物寄生类线虫相对丰度最高, 达到84%。在裸地中以食细菌类线虫为优势类群, 厂外裸地和厂内裸地相对丰度分别为74%和72%。此次调查表明农药的过多使用会对土壤线虫的数量和相对丰度产生影响, 同时说明植被覆盖在减轻农药使用造成的环境污染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南昌市不同植物类群叶片氮磷浓度及其化学计量比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对南昌大学前湖校区89种主要植物叶片的N、P浓度及其化学计量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乔灌、常绿、针叶、种子、裸子和单子叶植物类群的N浓度分别低于相对应的草本、落叶、阔叶、蕨类、被子和双子叶植物类群,而C3和C4植物差异不显著;乔灌、常绿和裸子植物类群的P浓度含量分别低于相对应的草本、落叶和被子植物类群,而针叶和阔叶、蕨类和种子、单子叶和双子叶、C3和C4植物类群间差异不显著;乔木、阔叶、被子和双子叶植物类群叶片N/P分别高于相对应的灌草、针叶、裸子和单子叶植物类群,而常绿和落叶、蕨类和种子、C3和C4植物类群之间差异不显著.可见,不同类型植物对N和P的吸收利用存在差异,且对不同养分供应采取不同的适应对策.结合研究区土壤养分现状,建议优先选择常绿、针叶、裸子和单子叶植物类群作为城市园林植物.  相似文献   
7.
白茆塘和戚浦塘位于苏州市辖区,水生维管植物十分丰富.对其流域水生维管束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发现共有水生植物99种,隶属于36科76属.同时对水生维管束植物的资源及群落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期为水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等方面提供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20年来江苏省土壤pH值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通过比较1980年和2003年江苏省土壤pH空间分布图,发现虽然两个时期土壤pH空间分布的基本格局仍然相似,表现为南酸北碱,但局部地区也存在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酸化.沂沭岗地浅洼平原土区、里下河浅洼地土区、宁镇扬低山丘陵土区和太湖平原土区均有较严重的酸化出现.分析发现前两者主要受不合理施肥、田间管理和土地利用及种植类型变化的影响,后两者除以上的影响因素外还包括工业化和城市化.另外在后两者和宜溧洞庭山地土区由于土地利用和种植方式的变化、建筑和道路的兴建,还导致了局部地区土壤pH有所上升.土类中潮土酸缓冲性能强、pH变化不大,水稻土pH下降严重,特别是里下河浅洼地土区水稻土,在现有的管理利用方式下,继续下降的可能性很大.  相似文献   
9.
野生动物监测在保护管理自然资源以确保可持续利用上占有关键地位,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成为濒危物种乃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对大型哺乳动物的长期监测基本尚未纳入常规,针对野生种群的监测报道迄今罕见.本文以佛坪自然保护区2000~2006年大熊猫监测数据为基础,通过大熊猫遗留的新鲜粪便等痕迹指标探讨了该地大熊猫种群的发展趋势与监测数据所反映的大熊猫生态习性.结果显示该保护区内大熊猫种群略显缓慢增加的趋势(t=1.98,P=0.082),不同季节痕迹的海拔变化表明,该地大熊猫有季节性垂直迁移的生态习性.此外,监测数据所反映的大熊猫空间分布等亦与其他相关研究大致吻合.表明该保护区所采用的监测方法有在全国其他大熊猫保护区推广利用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王雁南  杜峰  隋媛媛  高艳  李伟伟  王月 《生态学报》2017,37(9):2913-2925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黄土丘陵区撂荒群落演替序列种(即,黄土丘陵区摞荒群落演替主要阶段的优势种)根系对氮素施肥方式和水平的形态响应,对了解我国氮沉降增加背景下的群落生态效应及人为施肥干扰促进植被恢复具有较好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测试并分析了6个演替序列种在不同施氮方式(匀质和异质施氮)和水平(高、低和无氮对照)条件下植株个体生物量指标(地上及地下生物量和根冠比)、根系形态指标(根长、直径、表面积、比根长和比表面积)的变化及其差异显著性;并且利用根钻法和单样本T检验比较了异质施氮方式下施氮斑块与不施氮斑块根系形态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1)6种演替序列种地上、地下生物量和根冠比存在种间固有差别,施氮方式和水平整体上对三者无显著影响;施氮方式和植物种类对根冠比存在显著交互作用,说明个别种的根冠比对施氮方式响应明显,其中猪毛蒿根冠比在异质施氮方式下显著高于匀质施氮。2)6种演替序列种根系塑形指标包括比根长、比表面积和直径存在种间差别,并且施氮水平对比根长影响显著,高、低施氮水平下比根长都显著低于不施氮对照。3)狗尾草和铁杆蒿分别在异质高氮和异质低氮条件下施氮斑块根系生物量密度显著高于未施氮斑块;猪毛蒿在异质高氮条件下施氮斑块发生了更多的伸长生长,其根长、根表面积、比根长和比表面积在施氮斑块中的密度显著高于未施氮斑块;猪毛蒿和狗尾草在异质高氮条件下,以及白羊草在异质低氮条件下,其根系直径在施氮斑块显著小于未施氮斑块。从根系形态变化敏感性和施氮对促进植物生长来看,演替过程中演替序列种对施氮响应的敏感性总体上呈降低趋势,前期种对施氮响应更敏感,从施氮获利也更多,因而恢复前期进行人为干扰促进植被恢复效果也会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