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2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22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食管癌患者口腔脱落上皮细胞微核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核测试法已被广泛用于研究药物、辐射、 环境毒物等对机体的遗传损伤。以往多以外周 血淋巴细胞和骨髓为材料进行研究,由于操作 狡复杂,且取材过程中给受试对象带来痛苦,因 此进行人群普查常常有很多困难。同时,许多 致癌物的诱变性资料多是从细菌、淋巴细胞和 一些非_L皮细胞系中获得,而致癌物对上皮细 胞的诱变性资料相对较少。近几年来,Stich 等。一‘1对接触致癌物的个体进行了一系列脱落 细胞(包括口腔、膀眺等)微核检测,发现这些个 体的微核出现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已有资料报 道食管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出现率明显 高于正常人(1,21,但上皮细胞的微核出现率是否 也高于TL常人,尚未见报道。经过对Stich的 方法稍加改进,我们对食管癌患者的口腔脱落 细胞进行了微核检测  相似文献   
2.
青年昼间发汗调定点正常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加热腿足诱发前臂屈侧初始发汗的口腔温度阈值,作为发汗调定点的参考值(ToSSP),检测健康青年93人夏冬两季昼间ToSSP134次。结果表明,季节、性别、民族、于室温24℃左右变异达30%的相对湿度对ToSSP均无显著影响。提示ToSSP为一间接反映体温调定点较发汗率为稳定的指标。ToSSP的频数分布属于正态,均值为37.34℃,95%正常值范围为36.97~37.71℃。经于本工作前,后年份检测的两组结果以及与正常体温夜间最低时相组和发热患者组的ToSSP相验证,证明此正常值范围可靠。检测ToSSP的潜伏期夏季均值为19′57″冬季为18′22″(P<0.05)。检测ToSSP时口温变化分别与皮肤温、心率变化紧密相关,因而心率,皮肤温可作为监测ToSSP的辅佐指标。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非选择性培养基对22名健康青少年的唾液、沟裂菌斑、龈上菌斑及龈下菌斑中的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及专性厌氧菌进行了分离培养,并计算其在不同标本中占可培养菌的百分比及检出率。结果共分离到包括18个菌属的35种细菌。其中,链球菌、放线菌、奈瑟氏球菌、二氧化碳噬纤维菌、类杆菌、梭杆菌,奴卡氏菌及棒状杆菌在口腔4个部位的检出率及所占比例均较高,是健康青少年口腔中的优势菌群.通过比较还发现,其中一些菌在口腔4个部位的分布存在一定差异.本文还采用刚果红负性染色涂片法,镜下观察龈上、龈下菌斑中的螺旋体,并计算其相对比例.结果龈下菌斑中螺旋体的相对比例明显高于龈上菌斑.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昆明地区11-15岁健康儿童90名按不同的口腔条件分为三组,每组30人。采用培养基表面主培养主数法,分别测定唾液中厌氧菌和需氧菌细菌总数。结果表明:儿童唾液中细菌总数,牙颌畸形组、正畸组、正常组,三组间结果在统计学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正常成人在鼓气、吮吸和吞咽时口腔气流压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正常成人吮吸时所需的最小口腔负压约—69mmHg,最大鼓气压为168mmHg。吞咽时口腔内有一个正负压变化过程,正压的范围为21mmHg~46mmHg,负压为-9mHg~-17mmHg。  相似文献   
6.
口腔微生物组是人体五大菌库之一,其微生态失衡不仅在牙周炎和龋齿等口腔疾病中发挥主要作用,还与全身诸多疾病紧密相关。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其防治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大量研究表明,AD与某些口腔致病菌及其微生态失衡显著相关。本文就口腔微生物与AD的关系作一综述,总结了口腔微生物影响AD的可能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推测不同的微生物与AD间的潜在关系。为进一步治疗和预防AD,人们除了关注AD患者大脑的病理改变外,还应关注患者的口腔微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7.
经果林种植可改变土壤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同时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合理的种植模式可通过物种间的互补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土壤碳库质量并提高综合效益。为探讨桃树种植模式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以云南省开远市不同桃树种植模式(桃树单种-SP和桃树南瓜套种-PP)为研究对象,以毗邻的天然林地(CK)为对照,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活性碳库,即高锰酸钾氧化有机碳(POXC)、颗粒有机碳(POC),惰性有机碳库即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AOC)在0—40 cm土层的分布情况,明确土壤有机碳组分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计算碳库活度指数(CPAI)、碳库指数(CPI)以及碳库管理指数(CPMI),明确不同桃树种植模式的碳库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桃树种植模式和对照的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平均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为:14.68 g/kg(CK)>9.57 g/kg(PP)>8.58 g/kg(SP)。平均活性有机碳组分所占比例与POC/MAOC均表现为:SP>CK>PP,PP的活性有机碳比例较低,具有较高的有机碳稳定性。两种桃树种植模式的CPMI在1...  相似文献   
8.
牙周病是累及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牙菌斑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是其必不可少的始动因素,可导致口腔微生态失衡和宿主免疫反应,最终引起牙周病的发生发展。目前,牙周病的基础治疗主要是机械清除牙菌斑生物膜和牙石,但治疗效果具有局限性。益生菌通过产生抑菌物质、刺激局部免疫反应、与致病菌争夺黏膜受体和营养物质,从而改善口腔微生态平衡,促进牙周病的治疗。本文就近年来益生菌在牙周病治疗上的实验和临床研究、作用机制、安全性等进行综述,为将来益生菌辅助治疗牙周病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口腔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平衡是维持口腔健康的关键因素。益生元是一类具有选择性、能够促进体内有益菌代谢增殖从而改善宿主健康的有机物质,主要通过调节口腔微生物生长代谢、抑制口腔菌斑生物膜形成、调节宿主免疫反应、参与硝酸盐-亚硝酸盐-一氧化氮代谢循环通路、调节氧化应激反应等途径调控口腔微生态,从而对口腔常见疾病,如龋齿、牙周病、口腔黏膜病的防治起到积极作用。本文主要就近年来益生元在口腔健康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棉麦套作不同种植方式棉田生态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