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7篇
  免费   107篇
  国内免费   23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75年   1篇
  195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琼  钱法文 《生态学报》2015,35(21):7236-7243
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采用焦点取样法对在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秋季和春季迁徙停歇的以及在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越冬的白鹤(Grus leucogeranus)幼鹤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幼鹤取食行为比例从秋季迁徙时的23.0%增加到越冬晚期时的82.7%,但春季迁徙期减少为61.9%;幼鹤乞食行为比例从秋季迁徙时的58.2%减少至春季迁徙时的1.2%;幼鹤警戒行为比例从秋季迁徙时的1.0%增加至春季迁徙时的7.1%。幼鹤在春季迁徙期的理羽及静栖行为显著高于越冬期,这种行为的差异可能与食物的丰富度相关。环境因子中,风速对幼鹤静栖行为有显著影响,幼鹤取食及警戒行为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秋季迁徙及越冬晚期,幼鹤行为日节律在13:00—14:00时出现明显的取食低谷期,而春季迁徙期时则推后1小时。整个观察期间,幼鹤从雄鹤和雌鹤获得食物频次无显著差异,但不同时间段幼鹤从雄、雌成鹤处获得食物频次差异是显著的。研究从行为学的角度展示白鹤幼鹤的生长过程及不同性别成鹤对幼鹤生长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弥散张量成像(DTI)对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患儿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除术(SPR)后脑白质恢复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从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二附院脑瘫中心择期行SPR手术治疗的PVL患儿4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正常儿童4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分别在手术前后进行DTI检查,比较两组不同部位的部分各向异性值(FA)及表观弥散系数(ADC)。结果:术前观察组不同部位的FA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胼胝体压部的ADC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观察组不同部位的FA值均上升,胼胝体压部的ADC值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R术能够明显控制PVL患儿的病情,且采用DTI成像技术能够客观地反应PVL患儿SPR术后脑白质恢复情况,对辅助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亚抑菌浓度头孢西丁对耐药质粒接合转移的影响,研究病原菌耐药性播散的产生机制。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临床分离的63株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株SHV型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质粒接合转移试验采用肉汤接合法。研究不同亚抑菌浓度头孢西丁(0、1、0.5、0.25、0.125μg/ml)和不同作用时间(2、4、6、8、10、12 h)下临床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株供体菌与受体菌E.coliC600接合转移频率的变化。结果63株临床分离的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株有41株扩增出SHV型基因,阳性率为65.08%。随着亚抑菌浓度头孢西丁作用时间的增加,接合转移频率有随之增加的趋势。在相同作用时间下,头孢西丁浓度0.125μg/ml作用下的接合转移频率高于其他亚抑菌浓度的作用。结论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抗菌药物的选择性压力,防止耐药细菌传播。  相似文献   
4.
以采集自四个红树林地点的16份混合土壤为研究材料,选用7种选择性培养基,共分离获得330株放线菌。其中217株菌经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发现近75%菌株属于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其他还包括多形态孢菌属(Polymorphospora),疣孢菌属(Verrucosispora)等小单孢菌科的2个属和非小单孢菌科的9个属。采用美蓝酶标仪法对所分离到的放线菌进行抗菌活性检测,共50株菌表现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ATCC 51650)、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ATCC 25922)和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 ATCC 10231)有不同程度抗性。然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液质联用技术(LC-MS)对有生物活性的菌株进行化学筛选,最后确定了5株可能产新颖化合物的小单孢菌。  相似文献   
5.
生物技术是本世纪末下个世纪初发展国民经济的关键技术之一。它将为现代文明开发出更多的新产品、新技术,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各种需求。我国生物技术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经20来年的努力,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啮齿类取食的物种偏好与时空格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沈泽昊  唐圆圆  李道兴 《生态学报》2008,28(12):6018-6024
通过强烈消耗土壤种子库,动物取食种子对植物种群更新和群落动态产生深远的影响。一般认为种子被食概率的空间格局取决于种子密度和离母树的距离,而环境(如地形)异质性的影响则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与此相关的机制及其影响程度亦不清楚。研究设计在野外埋放种子以模拟种子扩散后的情形,监测啮齿类对种子的取食,以检验种子取食受埋藏生境、时间及动物对种子种类的偏好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1a实验,8种落叶阔叶树种子的累计取食概率为0~48.25%,平均值为20%;山顶部位的取食概率大致是其它部位概率的3倍;埋放在凋落物层中的种子被食概率大约为埋放在土壤层中概率的2倍。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表明,种子被食概率变化的45%可以被上述因素解释。其中,物种偏好是影响种子被取食概率的首要因素,其后依次是地形、埋藏时间和深度。啮齿类明显喜好较大的种子;其取食行为在山脊部位明显较其它部位更频繁和剧烈;对埋藏种子的取食从3月份开始加剧,到7月份以后平息下来。种子埋放深度对啮齿类的取食概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从2005年3月到2006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沟谷雨林保护区内研究了两种果蝠——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和犬蝠(Cynopterus sphinx)取食光叶桑(Morus macroura) 果实的行为、夜栖息地分布、散布种子方式及范围等。借助月光对果蝠的行为进行直接观察,发现它们的取食活动一般在天黑20~40 min开始,取食高峰发生在22: 00~22: 30 和23:00~23:30之间,这两个取食高峰期平均取食次数(平均值±标准误)为(13.5±2.5)和(15.0±2.3)次,最低的取食频率发生在19: 00~19: 30和20: 30~21: 00之间,分别取食(0.2±0.2)和(0.7±0.5)次。果蝠很少在母树上取食成熟的果实,相反它们用嘴叼下果实并携带到夜栖息地去进食,通常这些夜栖息地是具有密闭树冠、密集枝条的树种。夜栖息地在母树周围的分布根据环境中适合它们栖息的树种和分布而决定,不同母树周围其夜栖息地分布具有非常大的变异与空间异质性。钝叶榕(Ficus curtipes)、铁力木(Mesua ferrea) 和糖胶树(Alstonia scholaris) 是果蝠最喜爱的夜栖息地。在同样的情况下,尽管需要飞行更远的距离,两种果蝠都比较喜欢寻找具有许多枝条和小枝并且有复杂树冠的树木作为夜栖息地。两种果蝠取食光叶桑果实时,一部分种子通过消化道消化后被排泄出来,另外的一部分伴随着咀嚼后的果渣被吐出来,通过这两种方式,散布了大量的种子,再加上在飞行中也有排泄的习性,它们传播的种子在空间上更广泛。  相似文献   
8.
双斑恩蚜小蜂和桨角蚜小蜂是华南地区烟粉虱的两种优势种寄生蜂。本文研究了两种寄生蜂对不同龄期烟粉虱寄主的产卵选择特性。结果表明: 两种寄生蜂均可寄生烟粉虱的1~4龄若虫。当只有1个龄期的烟粉虱若虫存在时,双斑恩蚜小蜂更多地寄生3龄和4龄若虫,较少寄生1龄和2龄若虫;而桨角蚜小蜂则更多地寄生3龄和2龄若虫,较少寄生1龄和4龄若虫。在4个龄期若虫同时存在时,双斑恩蚜小蜂会明显增加对3龄和4龄若虫的产卵寄生,降低对1龄和2龄若虫的寄生;而桨角蚜小蜂则增加对2龄和3龄若虫的寄生,减少对1龄和4龄若虫的寄生。寄主植物的差异不影响这二种蚜小蜂对各龄期烟粉虱若虫的产卵选择倾向。结果提示,烟粉虱若虫3龄和4龄是双斑恩蚜小蜂最适宜的寄主,而桨角蚜小蜂最适宜的寄主是烟粉虱2龄和3龄若虫。  相似文献   
9.
Marco FAVERO 《动物学报》2007,53(3):425-430
1997年12月至1998年2月,我们对南极半岛席尔瓦角善于飞翔海鸟与企鹅的取食关联性进行了研究,同时调查了取食集团中主要鸟种的食性.发现每个取食集团中有35.6-37.0只善于飞翔的海鸟,其中几乎都有纹颊企鹅群 (Pygoscelis antarctica),黑背鸥(Larus dominicanus)、灰贼鸥(Catharacta maccormicki)、花斑鹱(Daption capensis)和巨鹱(Macronectes giganteus)是各集团中最常见的鸟类.各取样单元内有相关性的种数随季节变化而减少,一些种类的减少与特定的物候期有关.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是绝大部分飞翔海鸟的主要食物,研究发现黑背鸥与纹颊企鹅所捕食的南极磷虾的大小最为接近.飞翔海鸟的觅食行为表明:在海面上短时停留的飞翔海鸟也能够成功捕捉到磷虾,这可能与磷虾躲避企鹅的捕食有关[动物学报 53(3):425-430,2007].  相似文献   
10.
中草药提取物中缩合类单宁的选择性脱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皮胶原纤维为原料,通过甲醛交联反应制备吸附材料。采用外加单宁的方法研究了这种吸附材料对中草药提取物中缩合类单宁的选择性吸附能力。结果表明,胶原纤维吸附材料对落叶松单宁、黑荆树单宁和杨梅单宁等3种典型的缩合类单宁都具有非常好的吸附选择性,在实验条件下单宁的去除率达到100%,而对有效成份的吸附率较低。该吸附材料对与缩合类单宁具有相似结构的低聚原花青素的吸附率也较低。对比试验表明,胶原纤维吸附材料对单宁的吸附选择性优于聚酰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