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元江印楝植物内生真菌的种类组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悉内生真菌在植物体内的多样性,从中寻找新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微生物资源,我们研究了云南元江4个不同地理种源印楝(Azadirachta indiea)生真菌的种类组成、数量及分布规律.从印楝植物茎和果实中共分离到372株内生真菌,分属于50属,分布最广的类群是刺盘孢菌属(Colletotrichum),占总菌株的25.54%;其次是交链孢属(Alternaria)(11.56%)和炭角菌属(Xylaria)(7.80%).各组织获得菌株数量比例最大的分别为ka种源茎部(19.89%)、ck种源茎部(19.62%)和ma种源茎部(18.82%);最小的为ka种源果实部(5.11%)和ku种源果实部(6.18%).丰富度最大的为ma种源(包含29属),最小的为ku种源(23属).印楝植物茎部分离到的菌株类群和数量明显多于果实.不同地理种源印楝植物内生真菌的种类组成没有明显差异,但是有的内生真菌表现出一定的宿主或组织专一性.印楝植物丰富的内生真菌资源可能成为产生具有生物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的重要来源,尤其是与宿主植物相关的印楝素类四降三萜化合物.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麻楝(Chukrasia tabularis)的化学成分,采用色谱法从麻楝果实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利用波谱学方法鉴定其结构分别为:没食子酸甲酯(1)、没食子酸乙酯(2)、没食子酸(3)、ozoroalide(4)、stigmast-4-en-6β-ol-3-one(5)、黄柏呈(6)、chukranin A(7)、chisopanin M(8)、21α,24α-methylmelianodiol(9)、toonaciliatin K(10)、21α,25-dimethylmelianodiol(11)、odoratone(12)、bourjotinolone A(13)、hispidone(14)和phragmalin di-isobutyrate(15)。化合物4~14为首次从麻楝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对单体化合物进行抗烟草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的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1、2和3具有中等拮抗活性。  相似文献   
3.
大叶山楝根化学成分与细胞毒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大叶山楝(Aphanamixis grandifolia Bl.)根中的抗肿瘤活性成分,利用各种色谱技术从其95% 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 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7-hydroxycadalene (1)、dregeana-1 (2)、4-oxopinoresinol (3)、4-ketopinoresinol (4)、6-deoxyjacareubin (5)、schleicheol 1 (6)、豆甾醇 (7)、β-谷甾醇 (8)和胡萝卜苷 (9).其中化合物1~6 为首次从山楝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并首次报道了化合物1的碳谱数据.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5对慢性髓原白血病细胞K562 有生长抑制活性,化合物156 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 有生长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4.
从元谋栽培印楝Azadirachta indica的枝叶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结构类型有三萜、倍半萜、甾体等。经波谱解析鉴定为nimbin(1),6-deacetylnimbin(2),6-deacetylnimbinene(3),nimbinene(4),azadiradi-one(5),7-acetoxy-elema-1,3-dien-8-ol(6),1-naphthalenone(7),acarusnol(8),colvane-2β,9α-diol(9),乌苏酸(10),马斯里酸(11),2α-羟基乌苏酸(12),猕猴桃酸B(13),2α,3α,4β-trihydroxypregnan-16-one(14),2β,3β,4β-trihydroxypregnan-16-one(15)。化合物6~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比较胃印戒细胞癌与非印戒细胞癌的临床特征与病理资料,探讨胃印戒细胞癌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治疗的1138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组织学类型分为胃印戒细胞癌组和非印戒细胞癌扣对两组的性别、年龄、家族史、肿瘤发生部位、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根治术后中位进展时间、1年生存率和3年生存率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胃印戒细胞癌好发于女性(P〈0.05);年龄≤55岁的患者发病率高于非印戒细胞癌(P〈0.05),≥56岁的患者发病率低于非印戒细胞癌(P〈0.05);肿块生长部位以胃中下部为主(P〈0.05),侵犯胃上部者明显少于非印戒细胞癌(P〈0.05);胃印戒细胞癌多数在胃壁组织内呈弥漫浸润性生长,垂直浸润能力较弱,突破浆膜层者明显少于非印戒细胞癌(P〈0.05);根治术后中位进展时间胃印戒细胞癌(10个月)较非印戒细胞癌(12个月)提前2个月,进展风险增加(P〈0.05);胃印戒细胞癌在家族史、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根治术后1年和3年生存率方面与非印戒细胞癌比较无差异。结论:胃印戒细胞癌多发于中青年女性;好发年龄小于56岁;发病部位以胃中下部为主;多呈弥漫性浸润性生长,且较少突破浆膜层;中位进展时间短,进展风险高。  相似文献   
6.
应用临界值浓度法、DRIS图解法和指数法等叶片营养诊断分析方法,研究了元谋干热河谷地区的实生印楝人工林产量和品质与叶片养分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6月份所采集的印楝叶片其养分含量与印楝产量之间存在显著线性相关;获得印楝高产的叶片全N、全P和全K的临界值分别为15.09、1.22和7.68 g·kg-1,相应的最适范围分别为15.09 ~ 22.68、1.22~1.59和7.68 ~9.17 g·kg-1;低产印楝人工林的叶片养分的DRIS图解法和DRIS指数法诊断结果基本一致,它们对N、P、K的需求次序均为P>N>K,并且这一结果与当地土壤本底肥分检测结果相印证.此外,叶片养分含量与印楝素含量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可能与印楝素本身的遗传因素有关,故不能在印楝实生群体中采用叶片营养诊断技术来进行种仁印楝素含量的诊断分析.  相似文献   
7.
红树林植物木果楝细胞毒活性和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MTT法对红树林植物木果楝(Xylocarpus grantum)正己烷提取物进行细胞毒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对宫颈癌Hela细胞有较强的生长抑制活性。为了确定其中的活性成分,利用GC/MS法对正己烷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共鉴定了17种成分,大部分为有机酸类化合物。其中油酸(Oleic acid,24.89%)、棕榈酸(Palmitic acid,24.82%)和亚油酸(Linoleic acid,16.86%)为主要成分,据文献报道亚油酸具有肺腺癌细胞生长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8.
在研究鱼类血细胞发生过程中发现,经贫血处理后用肾脏印片可以较好地观察血细胞的有丝分裂相。1实验鱼的准备用于观察鱼类血细胞有丝分裂的试验鱼可选用从市场购买的鲤鱼、鲫鱼、南方鲇、长(鱼危)等鲤形目、鲇形目鱼类,个体大小在250g左右为宜。试验鱼购回后在曝气24 h的自来水、室温、充气泵增氧、不投饵  相似文献   
9.
印楝油对印楝素的增效作用和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印楝油对印楝素具有增效作用,印楝素A和印楝种子石油醚抽提物和印楝种子植物油分别按1:10(m/m)混用处理斜纹夜蛾3龄幼虫,共毒系数分别为150.17和226.87,印楝素B和两者混用后的共毒系数分别为166.00和242.18。印楝种子植物油对印楝素具有保护作用,在54℃下热贮7d,印楝油(甲醇:印楝油=9-1,v/v)对印楝素A和印楝素B的保护效果分别为56.96%和50.86%;热贮14d,保护效果分别为26.72%和38.42%。  相似文献   
10.
广西野生楝科植物提取物对萝卜蚜的杀虫作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曾宪儒  陈海珊  刘演  曾涛 《广西植物》2005,25(5):494-496
针对广西12种野生楝科植物提取物进行了对萝卜蚜的触杀活性筛选。结果显示:红楝子(树皮)、香椿(树皮)、地黄连(全株)和老虎楝(枝叶)的提取物在10mg/mL的浓度下有较高的杀虫活性,24h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73.89%、79.47%、74.55%和72.19%,与其它的相比差异性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