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1篇
  免费   510篇
  国内免费   339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106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115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113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187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80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187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7篇
  1983年   5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2.
犬脑11只,经生理盐水冲洗脑血管后,注入20%钡胶液,切成0.2~1.0厘米的厚片,用显微X线法研究犬脑内各级动脉的构筑,其结果:1.皮质动脉的管径平均为25.9±0.005微米,平均长度为888.0±0.241微米。其形态与发出部位有关,分别呈栅状和瓶刷状。2.髓质动脉的管径平均为49.9±0.007微米。呈直线或孤形向心走行。3.皮质下动脉的管径平均为38.7±0.009微米。呈新月形或蟹钳状分布。4.豆纹动脉和内囊动脉的平均管径为70.0±0.021微米。呈锐角、反血流方向发自母干,再呈“S”形上升。5.丘脑动脉的平均管径为63.7±0.019微米,主要从下方进丘脑,呈树枝状分支。  相似文献   
3.
DNA烷化损伤及修复的分子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烷化剂可以造成细胞DNA分子的烷化损伤。其中鸟嘌呤第6位氧原子的甲基化(O~6-MeG)会造成碱基错误配对,引起细胞致突致死。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T)可以修复O~6-MeG损伤。原核细胞中编码O~6-MT的烷化损伤修复酶基因ada已经克隆成功。哺乳动物细胞的烷化损伤修复基因的克隆工作正在研究中。根据O~6-MT含量可以把人肿瘤细胞分为两类,Mer~ 和Mer~-。Mer~-不含O~6-MT,约占1/5左右。细胞学及裸鼠实验证明使用双功能烷化剂ACNU可以特异性地杀死Mer~-类肿瘤。提示以DNA烷化损伤修复研究为基础,可以开拓出一条肿瘤选择性化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5.
张晶  黄仲荪 《生理学报》1990,42(6):540-546
本实验在67只家兔身上分别观察了电解损毁孤束核(NTS)前后刺激腹迷走神经和内脏大神经中枢端对血压的影响,以及刺激这两种神经中枢端对 NTS 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来自腹迷走神经和内脏大神经的感觉冲动不仅都可以投射至 NTS,而且这两种传入冲动在 NTS 还存在着会聚现象。一种传入神经的阈下刺激(背景刺激)可以削弱另一传入神经的血压效应,一种传入神经的(背景刺激)可以抑制另一种神经元引起的 NTS 神经元电活动。本文对这两种传入冲动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可能机制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核损伤指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薛开先  王苏 《遗传学报》1990,17(1):70-74
核异常作为组织特异性的遗传毒理体内短期检测法,现已日益受到重视。它比微核测试更敏感和合理。核异常包括多种形式的核损伤,而它们与致癌因子的损伤有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本文以r-射线作为致癌与诱变因子,在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系统地比较研究了常用核损伤指标:微核、核变形、核碎裂和核固缩等的剂量(0-5Grag)一反应关系,并作线形回归分析。作者认为,作为人体淋巴细胞核异常测试法,应包括微核,核变形及核碎裂3个核损伤指标。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皮舒张因子在氧自由基所致慢性缺氧大鼠肺内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永芳  李俊发 《生理学报》1992,44(3):254-260
The role of endothelium-derived relaxing factor (EDRF) on the effect of oxygen-derived free radicals (generated by xanthine-xanthine oxidase system) on intrapulmonary arterial in chronic hypoxic rats was studied by a microbioassay method. Intrapulmonary artery rings with intact or denuded endothelium of hypoxic (5,000 m, 10 days) and normoxic rats were prepared for observation of oxygen-derived free radicals induced contraction. It was shown that oxygen-derived free radicals induced contractions of intrapulmonary arterial rings with intact endothelium were obviously augmented in hypoxic rats than in normoxic controls. The augmented responses could be further potentiated by the addition of EDRF inactivator reduced hemoglobin (RHb), but diminished or even abolished by applying superoxide dismutase (Cu-Zn SOD). However, no effect on denuded rings was observed when RHb or SOD was added. It is concluded that chronic hypoxia may attenuate the action of EDRF in the enhancement of the reactivity of intrapulmonary artery to oxygen-derived free radicals.  相似文献   
8.
李朝义 《生理学报》1992,44(6):597-602
End-tidal CO2 (ET-CO2) provides a continuous and sensitive monitoring of proper pulmonary ventilation in artificially ventilated animals during single unit recording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o determine a reliable standard of ET-CO2 in anesthetized and paralyzed anim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T-CO2 and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ABP) was observed in cat under different ventilation lev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BP changed tremendously with variation in ventilation, but remained constant at a normal level as long as ET-CO2 was maintained within the range between 4.0-5.0%, i.e. optimally at 4.5 +/- 0.5%.  相似文献   
9.
用相关和回归处理方法,研究了8条正常狗咽喉部高频喷射通气时,调节驱动压、呼吸比和频率对喷气量、吸入气氧浓度、动脉血气及气道内压的作用。结果显示,驱动压和呼吸此对各观察指标几乎有同等重要的作用,频率的影响很小,喷气量与吸入气氧浓度、动脉血气、气道内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调节参数的意义主要在于改变了喷气量。  相似文献   
10.
为了了解外周神经损伤对体感皮层分域组构的影响,在成年大鼠上观察了切断坐骨神经(SC)前、即刻和切断后数周内后爪皮层代表区的改变。在盐酸氯胺酮麻醉下,用微电极记录后爪皮肤轻触刺激在对侧体感皮层工区诱发的多单位反应,得出后爪的皮层代表区图。在16例中,8例大鼠观察了切断SC的即时效应。结果表明,不但SC代表区丧失皮肤反应性,原隐神经(SA)代表区的皮肤反应性也明显下降或消失,同时神经元自发活动也明显减弱。另8例大鼠在切断后数周内做了1~3次重复测定。在最初几天,原SA代表区范围内多数记录点的皮肤反应性仍未恢复,但在原SC代表区内,一些记录点转而对SA皮肤轻触刺激起反应。在随后数周内SA代表区进行性地扩张,占领了大部分原SC代表区。这一结果说明成年大鼠外周神经损伤可导致体感皮层发生显著的重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