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形态学和多变量形态度量方法, 对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及其杂交种(西伯利亚鲟♀×施氏鲟♂)的形态异同进行了分析, 以鉴别区分三者的形态特征。结果发现, 西伯利亚鲟、施氏鲟及其杂交种的可数性状中鳃耙数和背鳍数均具有显著差异; 可量性状的多重比较分析显示杂交种的眼间距/全长显著小于西伯利亚鲟和施氏鲟, 三者的吻长/全长均具有显著差异; 主成分分析提取的前三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积贡献率为65.68%; 判别分析构建了西伯利亚鲟、施氏鲟及其杂交种的判别公式, 判别公式预测分类总体准确率为85.6%。分析结果表明, 西伯利亚鲟、施氏鲟及其杂交种间的形态差异主要体现在头部及尾柄。  相似文献   
2.
现有的分类系统尚缺乏可用于减少䶄属物种种间鉴定不确定性的形态学鉴别特征。鉴于此,本研究旨在筛选出能够对同域分布的棕背䶄(Myodes rufocanus), 红背䶄(M. rutilus)和堤岸䶄(M. glareolus)进行可靠鉴定的头骨形态指标和方法。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文一方面筛选出能够用于种间鉴别的头骨和齿列形态特征,另一方面提出可用于鉴别以上三个物种的计算公式。对不同研究者提出来用于鉴别以上三个同域分布物种的35个特征进行筛选。头骨形态测量数据的获取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而且结果变异很大。在本研究中,在分析中剔除15个形态特征,20个相对保守的特征被选择用于分析(包括来自头盖骨、牙齿和头骨其它部位的特征)。在20个特征中,有8个特征被选择出来,并使用Statistica 10 计算出判别公式。这些特征使准确鉴定不同个体各自所属种类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
凡纳滨对虾各月龄性状的主成分与判别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何铜  刘小林  杨长明  黄皓  相建海 《生态学报》2009,29(4):2134-2142
为了研究凡纳滨对虾各性状增长规律和判定最佳生长季节凡纳滨对虾的体格与月龄的关系,选择1~6月龄凡纳滨对虾各1000只,选择全长、体长、第一腹节背高、第三腹节背高、第一腹节背宽、头胸甲长和体重共7个性状,进行主成分与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各月龄凡纳滨对虾性状之间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P<0.01), 其中以全长与体长的相关性最为明显,1月龄凡纳滨对虾体重与形态性状的相关系数较小.各月龄凡纳滨对虾的主成分有所不同,1~2月龄凡纳滨对虾的第一主成分为长度因子,第二主成分为宽度因子,第三主成分为高度因子;3月龄凡纳滨对虾的第一主成分与1~2月龄凡纳滨对虾一致,但第二主成分为高度因子,第三主成分为体重因子;4~6月龄凡纳滨对虾的第一主成分为体重因子,第二主成分为高度因子,第三主成分为宽度因子.1~3月龄凡纳滨对虾形态性状的增长优先于体重, 4~6月龄凡纳滨对虾体重优先于形态性状的增长.错过最佳生长季节的凡纳滨对虾的与体格大小相符的月龄可通过建立的判别式来判断,总的判别准确率为98.98%,其中2~4月龄凡纳滨对虾的判别准确率为100%.  相似文献   
4.
贺兰山马鹿冬春季生境的选择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2007年12月~2008年1月和2008年4~5月,在贺兰山利用痕迹检验法和直接观察法对马鹿阿拉善亚种冬春季生境选择进行研究.通过在选定的15条沟段里进行调查,冬春季各测定了131个和181个样方的18种生态因子.结果表明,冬春季贺兰山马鹿在植被类型、优势乔木、灌木密度、灌木高度、灌木距离、坡向、坡位、海拔高度、距裸岩距离和隐蔽级10种生态因子上差异极显著(P < 0.001),其余生态因子无显著差异(P < 0.05),相对于冬季生境而言,马鹿春季更偏爱选择以油松和青海云杉为优势乔木的山地针叶林带,灌木密度大、高度高、距离近,半阴半阳坡的中坡位,海拔较高,距裸岩较近,隐蔽程度高的生境.典则判别系数显示冬春季马鹿在生境选择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但春季马鹿的分布范围要比冬季更广一些,Wilk's λ值显示冬春季马鹿的生境选择具有较高的差异性(Wilk's λ = 0.683,x2 = 116.995,df = 13,P < 0.001).逐步判别分析表明在区分冬春季马鹿生境方面有一系列生态因子发挥作用,依照贡献值的大小依次为:乔木密度、灌木距离、坡度、海拔高度、距水源距离、距裸岩距离和隐蔽级,由这7个变量构成的方程对冬春季马鹿生境的正确区分率达到79.9%,其中对春季的误判率为22.1%,对冬季的误判率为20.6%.  相似文献   
5.
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计算预测是研究基因转录调控的重要环节,但常用的位置特异得分矩阵方法预测特异性偏低.通过深入分析结合位点的生物特征,提出了一种综合利用序列保守模体和局部构象信息的结合位点预测方法,以极大相关得分矩阵作为保守模体的描述模型,并根据二苷参数模型计算位点序列的局部构象,将两类信息得分组合为多维特征向量,在二次判别分析的框架下进行训练和滑动预测.预测过程中还引入了位置信息量以优化似然得分和过滤备选结果.针对大肠杆菌CRP和Fis结合位点数据的留一法测试结果表明,描述模型的改进和多种信息的融合能有效地改善预测方法的性能,大幅度提高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林川  宫兆宁  赵文吉  樊磊 《生态学报》2013,33(4):1172-1185
光谱特征变量的选择对于湿地植被识别的精度和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以华北地区典型的淡水湿地——野鸭湖湿地为研究区,采用Field Spec 3野外高光谱辐射仪,获取了野鸭湖典型湿地植物的冠层光谱.以野外高光谱数据为基础,首先利用一阶导数与包络线去除的方法,分析和对比不同植物生态类型的光谱特征,选定了用于识别植物生态类型的光谱特征变量,选定的8个光谱特征变量为红边位置WP_r、红边幅值Dr、绿峰位置WP_g、绿峰幅值Rg、510 nm附近的吸收深度DEP-510和吸收面积AREA-510、675 nm附近的吸收深度DEP-675和吸收面积AREA-675.其中,7种植物生态类型的一阶导数光谱特征差异较小,吸收特征差异性相对较大.除WP_r和WP _g外,沉水植物Rg和Dr平均值最低,湿生植物的Rg平均值最高,达到0.164,栽培植物的Dr平均值最高,达到0.012.7种植物生态类型在675 nm附近的DEP-675和AREA-675均高于510 nm附近的DEP-510与AREA-510,除去栽培植物,随着水分梯度的变化,其他6种植物生态类型的吸收深度和吸收面积都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然后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验证了所选光谱特征变量的区分度,在P≤0.01的置信水平下,选取的8个光谱特征变量都能够较好的区分7种植物生态类型,区分度的最小值为13,最大值为18,并且吸收特征参数的区分度优于一阶导数参数.最后应用非线性的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P-ANN)与线性判别分析(FLDA)的类型识别方法,利用选定的8个光谱特征变量进行湿地植物生态类型识别,取得了较好的识别精度,两种方法的总分类精度分别达到85.5%和87.98%.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不同分类器的分类精度表明,所选的8个光谱特征变量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大兴安岭天然落叶松林单木健康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木健康评价结果融入传统小班(或林分)尺度健康评价中,可提高小班(或林分)尺度评价准确性,实现单木尺度与小班(或林分)尺度间的耦合过程,可为实现森林的健康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大兴安岭林区天然落叶松林为对象,建立了包括根部状态、树冠落叶程度、树冠透视度、树冠重叠程度、树冠枯梢比重、活冠层比重、树冠偏斜程度和垂直竞争指数的单木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去相关性处理,并使用熵值法赋予指标权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天然落叶松林进行单木健康评价.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采用判别分析法建立单木健康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处于亚健康等级的林木最多,占总株数的36.7%;健康林木最少,仅占总株数的12.9%;不健康林木比例超过健康林木,达到21.1%;单木健康预测模型预测正确率为86.3%.应采取合理有效的经营措施提高林木的健康等级.  相似文献   
8.
隆肛蛙属种群形态量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隆肛蛙属Feirana中隆肛蛙F.quadrana和太行隆肛蛙F.taihangnicus的15个种群565只标本的28项形态性状进行了测量,并运用典型判别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太行隆肛蛙和隆肛蛙的形态差异明显,形态度量信息支持太行隆肛蛙与隆肛蛙是不同的物种;2)原隆肛蛙河南伏牛山种群和山西中条山种群均为太行隆肛蛙的地理种群;3)隆肛蛙的种群间形态差异明显,其中四川安县种群、陕西周至种群和湖北利川种群与模式产地重庆巫山种群的差异可能达到了亚种或亚种以上分化水平.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HPLC法分别建立博落回根、叶、果、茎化学指纹图谱,并测定其原阿片碱、别隐品碱、血根碱、白屈菜红碱4种生物碱含量;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博落回根、叶、果进行质量评价。指纹图谱结果表明,17批根样品共标定10个共有峰,14批叶样品共标定9个共有峰,14批果样品共标定9个共有峰,10批茎样品共标定6个共有峰。博落回不同器官4种生物碱总含量高低顺序依次为:果>根>叶>茎;果中以上4种生物碱含量均较高,根和叶中原阿片碱、别隐品碱含量高,茎中以上4种生物碱含量均低;博落回根资源量大且原阿片碱、别隐品碱含量高于果和叶,可同博落回果、叶作为以上生物碱提取原料进行开发利用。OPLS-DA结果以VIP>1计,别隐品碱及白屈菜红碱可作为博落回根潜在质量标志物;血根碱、白屈菜红碱可作为博落回叶潜在质量标志物;原阿片碱、别隐品碱、血根碱可作为博落回果的潜在质量标志物。本研究结果为博落回根、叶、果、茎的鉴别评价及博落回根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积分球漫反射方式采集11个当归产区共147批根际土壤样品的NIRDRS,解析特征吸收峰,采用"相关系数法"对NIRDRS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分析,建立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模型探讨其与土壤类型及产区划分的关系。结果表明8个主产县根际土壤的NIRDRS指纹图谱、一阶导数光谱及二阶导数光谱均较为相似,但临洮县、临潭县及康乐县等3个产区与其他产地(尤其是岷县)差异明显;基于OPLS-DA模型能够将各产区根际土壤的NIRDRS指纹图谱进行明确区分,其差异的主要波数范围为7352.5~6935.9 cm-1、5819.9~5760.4 cm-1、4927.1~4609.7 cm-1、4411.3~4485.7 cm-1及4307.1~4188.1 cm-1。当归产区根际土壤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性分布特征,根际土壤的NIRDRS指纹图谱与土壤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