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刀鲚和凤鲚的分子鉴定及其在仔鱼种类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mtDNA Cyt b基因序列作为分子标记,基于400 bp左右的序列分析长颌鲚、短颌鲚及凤鲚成鱼的遗传关系。结果显示长颌鲚和短颌鲚间的遗传距离在0—0.5%之间;凤鲚与长颌鲚、短颌鲚的遗传距离分别在7.9%—8.9%和7.7%—8.6%之间。用Kimura双参数模型构建的NJ分子系统树显示,长颌鲚和短颌鲚不能形成彼此独立的分支,而是混合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分支;凤鲚则形成另一个分支。对长江口沿岸区域的鲚属仔鱼Cyt b基因片段序列分析发现,仔鱼个体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7%,仔鱼与长颌鲚、短颌鲚的遗传距离在0.1%—0.5%之间,而与凤鲚的遗传距离为8.3%—8.8%。在Kimura双参数模型构建的NJ分子系统树中,仔鱼与长颌鲚、短颌鲚聚为一类,而与凤鲚分开,表明分析的仔鱼样品不包括凤鲚个体。由于长江口一般没有短颌鲚分布,这些仔鱼应该都是长颌鲚。  相似文献   
2.
研究旨在针对不同性腺发育阶段(Ⅰ期、Ⅱ期、Ⅲ期、Ⅳ期、Ⅴ期)野生瓯江凤鲚(Coiliamystus)性腺发育情况和肌肉营养成分进行分析与评价。研究表明: 在雌、雄野生瓯江凤鲚性腺从Ⅰ期发育至Ⅴ期的过程中, 成熟系数呈现上升趋势, 凤鲚卵巢的GSI值是精巢GSI值的5倍。在卵巢发育Ⅰ—Ⅴ期, 粗脂肪含量显著下降, 粗蛋白和水分显著上升(P<0.05); 在精巢发育Ⅰ—Ⅴ期, 粗脂肪含量显著上升, 粗蛋白和水分显著下降(P<0.05), 灰分含量先升后降, 说明野生瓯江凤鲚在卵巢发育过程中脂肪为主要供能物质。雌凤鲚肌肉在卵巢发育Ⅰ—Ⅴ期显著上升(P<0.05), 雄凤鲚肌肉氨基酸含量在精巢发育Ⅰ—Ⅴ期显著下降(P<0.05)。但各性腺发育阶段氨基酸组成相对稳定, 雌、雄鱼肌肉总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分别为(37.88±0.32)%—(41.66±0.44)%和(40.30±0.69)%—(40.94±0.29)%。依据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标准, 不同性腺发育阶段的野生瓯江雌、雄凤鲚肌肉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色氨酸, 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均为甲硫氨酸(Met)和胱氨酸(Cys)。在卵巢发育Ⅰ—Ⅴ期, 性腺发育阶段含量最丰富的C16﹕0和C18﹕1呈下降趋势, 可能是作为主要的供能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主要脂肪酸DHA在卵巢发育中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精巢发育Ⅰ—Ⅴ期, 多不饱和脂肪酸呈现下降趋势。因此, 在繁殖过程中, 野生瓯江凤鲚雌雄鱼的发育特征和肌肉营养组成变化规律及差异与生殖洄游产卵的繁殖习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刘守海  徐兆礼 《生态学报》2011,31(8):2263-2271
2009年6月—8月期间在长江口及杭州湾水域收集了1355尾的凤鲚(Coilia mystus)标本,对其胃含物进行分析,期间采用出现频率(F)、个数百分比(N)、重量百分比(W)、相对重要性指标(IRI)、优势度(Y)公式计算,并进行种类的相似性分析,同步采集了取样点附近的浮游动物,比较了凤鲚胃含物食谱与该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结果表明:河口性的长额刺糠虾IRI 为703.25,%IRI为62.94%,远远超过其他种类,甚至超过任何一个桡足类优势种,因而是凤鲚食谱中的最重要的种类。凤鲚摄食的其他主要种类包括: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IRI = 261.04),虫肢歪水蚤(Tortanus vermiculus)(IRI = 107.53)、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IRI = 27.27)。以上四种浮游动物重要性合计%IRI为98.36%。在主要食物种类占绝对优势。因而是凤鲚饵料中最重要的优势种。种类组成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胃含物和海域浮游动物之间的相似度值大致在0.363—0.365之间;而两者桡足类之间的相似值在0.521—0.575之间。推测凤鲚对个体较小的桡足类摄食方法是过滤性摄食,对种类的选择性较低。而对个体较大的糠虾则是有选择性追逐摄食。  相似文献   
4.
根据2015、2018—2020年瓯江口水域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 对1359尾凤鲚的体长、全长和体重等生物学信息进行测定, 利用体长频率分布估算凤鲚种群生长、死亡参数等。结果表明, 瓯江口凤鲚体长为5.2—21.9 cm; 体长和体重的关系式W=0.0035×L3.0783。用ELEFAN技术拟合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各参数为L=26.60 cm, k=0.47及t0=–0.55 a; Z=2.30, M=1.00, F=1.30, E=0.567, 表明资源处于过度开发状态; 凤鲚的首次捕捞体长Lc=15.35 cm, 对应首次捕捞平均年龄为1.28 a, 小于临界年龄(1.36 a)和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1.85 a), 表明当前渔业主要捕捞对象为幼鱼和补充群体, 无法保证资源的有效补充。在瓯江口凤鲚目前的资源状态下, 应努力降低捕捞死亡率, 并加强对凤鲚栖息环境的保护, 而对目前以小型化和低龄化为主的凤鲚群体, 以控制开捕体长为主, 根据Beverton-Holt动态模型, 建议开捕体长为15.50 cm, 对应开捕年龄为1.31 a。  相似文献   
5.
长江河口区凤鲚的资源现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近年来长江河口区凤鲚繁殖生物学及资源现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繁殖期渔获物平均全长 1 6.1 4± 1 .70cm ,平均体重 1 3.93± 4.2 1g。全长与体重呈幂函数相关 ,W =0 .0 0 34L2 .8891 ,R2 =0 .90 34。成熟卵卵径 0 .67± 0 .0 8mm ,绝对怀卵量 1 41 90± 470 3粒 ,相对怀卵量 1 0 73± 1 75粒 /g体重。繁殖期个体绝对怀卵量与全长、体长均呈直线相关。 1 997— 1 999年长江河口区凤鲚总渔获量在 1 1 64t左右 ,不随捕捞努力量的增加而增加 ,汛末瞬时资源量维持在 2 0— 30t,与历史年份相比较 ,捕捞产量下降明显。其原因是 :捕捞强度过高、水域环境恶化、天然繁殖场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6.
于晓  唐文乔  王磊 《动物学杂志》2014,49(6):867-874
凤鲚是西太平洋一种短距离江海洄游的重要经济鱼类。为探讨其在溯河产卵洄游过程中卵巢发育的能量来源,本文对长江口凤鲚繁殖群体的雌性个体的性腺发育、摄食状况以及肝胰腺、肌肉和卵巢等的粗脂肪含量作了分析。结果显示,(1)凤鲚雌性个体的卵巢发育并不同步。繁殖初期的5月下旬以III期和 IV期个体为主,两者合占雌性个体的87%;之后,成熟个体逐渐增多,至繁殖期结束前的8月,V期个体占44.27%。(2)77%和90%的III、IV期雌性个体,以及所有V、VI期雌性个体均为空胃,但有93%的II期雌性个体胃充塞度为1级和2级,表明凤鲚雌性个体在繁殖期并不摄食,但产卵不久即开始摄食。(3)III期雌性个体的肌肉粗脂肪含量仅1.92%(鲜重,氯仿-甲醇法),而卵巢却聚集了身体总脂量的62.43%。这种将有限能量集中于繁殖器官的现象,可能是小型鱼类难于作长距离溯河产卵洄游的原因之一。(4)自III期至VI期,雌性个体肌肉和肝胰腺的脂肪含量共下降了12.5%和14.35%,其中III期至IV期的早期发育阶段分别下降了7.29%和3.65%,而IV期至V期的晚期发育阶段则分别下降了4.49%和8.63%。这可能预示着肌肉储存的能量首先供给了繁殖活动早期的洄游和代谢,而肝胰腺储存的营养则可能是完成最后产卵过程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凤鲚(Coilia mystus)早期群体在瓯江口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根据瓯江口渔业资源调查数据, 利用两阶段广义加性模型(Two-stage GAM)分析影响凤鲚鱼卵仔稚鱼分布的环境因子。采用交叉验证评价模型的预测性能, 对2020年5—7月的凤鲚鱼卵、仔稚鱼出现率及资源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 5—7月是瓯江口凤鲚的主要繁殖期, 鱼卵主要分布在瓯江上游七都岛附近低盐水域, 仔稚鱼在瓯江水域均有分布, 瓯江下游灵昆岛近岸水域仔稚鱼的相对资源丰度高于瓯江上游。GAM模型分析表温、表盐是影响凤鲚早期群体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表盐对鱼卵的分布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 适宜表盐在1以下, 适宜表温在24—26℃; 仔稚鱼对水温、盐度的适宜度宽于鱼卵, 表温对仔稚鱼的分布具有显著影响(P<0.05), 适宜表温为22—27℃, 适宜表盐为5—13。交叉验证分析认为模型对鱼卵的预测性能(AUC均值0.83)优于仔稚鱼(AUC均值0.71)。2020年预测结果显示, 凤鲚鱼卵的适宜栖息环境较窄, 主要集中在江心屿上游及灵昆岛下游附近水域, 仔稚鱼主要栖息在江心屿至灵昆岛水域。瓯江口作为凤鲚的主要栖息场所之一, 掌握凤鲚早期群体在瓯江口的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 能够为其产卵场栖息地的保护和资源养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对野外工作中发现的甸刀鲚和凤鲚鱼尾部异常现象的观察结果,经对有关材料的发类性状和X光骨骼照片的研究分析,认为上述鱼类尾部异常是由于生活时期尾部损伤后再生造成的;分布区中,尾部异常的现象大量存在。  相似文献   
9.
凤鲚Coilia mystus)作为浙南近海的经济鱼类之一,近年来,由于长期的过度捕捞,其数量迅速下降。为探究浙南近海凤鲚资源的变动情况及其生物参数,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对浙南近海21个调查站位进行4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以生物量、丰度作为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采用ELEFAN Ⅱ技术和Beverton-Holt动态综合模型对凤鲚的生长和死亡参数进行估算并分析凤鲚资源变动趋势。结果表明:4个航次共采集凤鲚903尾,总出现率为52.4%,生物量和丰度最高值出现在夏季,分别为24.46 kg/km2和2.33×103 ind./km2;体长范围为43~224 mm,优势体长组为100~180 mm,占全年总数的84.81%,体长(L)和体重(W)的关系式为W=1.25×10-6L3.2693 R2=0.9448);体重的生长拐点年龄为1.20 a。采用Pauly 经验公式估算出凤鲚的自然死亡系数为0.75,采用长度变换渔获曲线法估算凤鲚的总死亡系数为3.06,捕捞死亡系数为2.31,当前开发率为0.76。Beverton-Holt动态综合模型显示,浙南近海凤鲚已处于过度开发状态。为有效保护并恢复浙南近海凤鲚资源,建议设立凤鲚种质资源保护区,加强对凤鲚产卵场、仔稚鱼保育场的保护。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