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1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13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新星  陈涛  李敏  王跃中 《生态学报》2022,42(7):2962-2973
沿岸鲸豚类栖息地易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导致其分布和核心栖息地发生变化。珠江口-漠阳江口中华白海豚种群是目前所知全球范围内最大的种群,其中伶仃洋水域是其重要的栖息地。近年来,珠江口伶仃洋周边城市发展带来的人类活动增加,白海豚的生存压力日益增大,分析伶仃洋中华白海豚对栖息地环境变化的响应,研究对应的保护策略显得非常迫切。以多源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为数据源,通过影像分析近43年珠江口伶仃洋围填海造成的海域流失,结合近20年来采用截线抽样法收集的海豚观测数据,运用含障碍核插值(Kernel interpolation with barriers)方法,分析白海豚的分布及核心栖息地的变化。结果显示:1986-2015年期间,研究区域内流失的海域面积为344.08km2;目击分布离人工海岸线的平均距离大于自然海岸线的平均距离,目击分布到自然海岸线和人工海岸线的平均距离均在减小,表明过去20年白海豚的栖息地使用选择发生了一些变化,被迫适应人类活动的干扰;1997-2016年白海豚的分布范围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白海豚栖息地使用的重心偏向伶仃洋东部水域,核心栖息地趋向主航道和无人海岛附近水域萎缩,可能是海豚因海域食物资源减少而迫不得已的选择。不同时期,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覆盖的核心栖息地比例呈递减趋势,占比由79.9%下降到49.4%,当前有必要对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作出一些优化调整,以适应栖息地使用的变化格局。  相似文献   
2.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于2016年6—11月连续观测辽河口芦苇湿地、翅碱蓬湿地和裸滩湿地的CH_4排放速率,同时测定温度、氧化还原电位(Eh)、pH值和电导率(EC)等相关环境因子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3种类型湿地的CH_4排放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芦苇湿地、翅碱蓬湿地(涨潮前)和裸滩湿地(涨潮前)CH_4排放通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447—10.40、0.045—0.509 mg m~(-2) h~(-1)和0.016—0.593 mg m~(-2) h~(-1),观测期内排放通量均值相应为(3.699±3.679)、(0.165±0.156) mg m~(-2) h~(-1)和(0.198±0.191) mg m~(-2) h~(-1),不同类型湿地之间差异显著(P0.01),芦苇湿地裸滩湿地(涨潮前)翅碱蓬湿地(涨潮前)。涨潮过程中,翅碱蓬湿地和裸滩湿地的排放速率分别变化在0.009—0.353 mg m~(-2) h~(-1)和0.018—0.335 mg m~(-2) h~(-1),观测期间其排放速率均值分别为(0.119±0.132) mg m~(-2) h~(-1)和(0.131±0.103) mg m~(-2) h~(-1),明显低于涨潮前(P0.01)。不同湿地类型间CH_4排放通量与电导率(EC)呈显著负相关(P0.01)。研究结果表明,潮汐和电导率均为影响辽河口不同类型湿地中CH_4排放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吸入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临床疗效及口咽部菌群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确诊的COPD II-III级患者9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所有研究对象给予持续低通量吸氧、抗感染、祛痰止咳、解痉平喘等对症支持治疗,并服用盐酸氨溴索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干粉剂。观察患者临床疗效,记录患者肺功能指标并测定CD_4~+细胞、CD_8~+细胞、CD_4~+/CD_8~+、IgA、IgM和IgG水平。采集患者的咽拭子进行培养,计算菌落比例并鉴定种属。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功能指标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肺功能均有所上升,研究组肺功能指标水平上升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CD_4~+细胞和CD_4~+/CD_8~+水平高于对照组,而CD_8~+细胞水平低于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发现9种细菌,对照组发现6种,各菌株的构成比具有一定差异。结论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对COPD患者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提升肺功能,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对口咽部菌群的影响较小,提示该吸入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口温蜡在软腭缺损修复中制取缺损腔功能印模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1例硬软腭缺损患者分别采用口温蜡和藻酸盐制取缺损腔印模,制作阻塞器,使用两种阻塞器各1个月后,比较其戴口温蜡取模制作的阻塞器时(甲组)、戴藻酸盐取模制作的阻塞器时(乙组)和不戴阻塞器时(丙组)三种情况下,患者口鼻漏情况的主观满意度、语音清晰度(Speech Inteligibility,SI)以及单韵母频谱分析值,分别对其进行比较。结果:甲组的口鼻漏满意度、语音清晰度及单韵母[i]音F1、F2、[u]音F2、[ü]音F2的频率值均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0.05)。结论:口温蜡取模制作的阻塞器能够明显改善患者因腭咽闭合功能不全造成的口鼻漏、言语障碍等状况。  相似文献   
5.
兴化湾和闽江口海域春夏季鱼类区系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反映我国亚热带河口和海湾鱼类区系特点,作者于2008年春季(4月)和夏季(9月)在闽江口和兴化湾海域,采用单拖网进行鱼类学调查,并分析了两个海域鱼类种类组成和生态适应性等,进一步运用Ochilai相似性系数分析两个海域鱼类种类相似性.结果表明,在兴化湾共捕获鱼类108种,其中春季出现48种,夏季出现81种.春季竹筴鱼(Trachurus japonicus)是关键种,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等是常见种;夏季六指马鲅(Polynemus sextarius)是关键种,赤魟(Dasyatis akajei)等是常见种.闽江口共捕获鱼类77种,其中春季出现36种,夏季出现57种.春季,凤鲚(Coilia mystus)和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是优势种,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等是常见种;夏季凤鲚是优势种,横纹东方鲀(Takifugu oblongus)等是常见种.温度适应上,兴化湾和闽江口鱼类均以暖水种为主,分别占总种数的76.62%和75.00%,其余是暖温种;在盐度适应方面,则是沿岸种和近海种居多,分别占总种数的91.67%和87.01%.闽江口的河口种多于兴化湾.两个海域鱼类种类组成的相似度较高,而各自水体不同季节之间的相似度较低.由此推测,季节变化是导致兴化湾或闽江口鱼类种类组成变化的主要因素,盐度差异是次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回转式凡纳滨对虾温室集约化养殖池中氨化菌与硝化菌的演变状况.在回转式凡纳滨对虾温室集约化养殖试验中,养殖全过程不换水、不用药,利用净水网草片、复合微生物制剂、水循环与水生植物净化水质,适时排污,使养殖水体的微生物指标与水化学指标有效控制在虾生长合适范围内.试验期间,248号池水中主要微生物指标平均值如下:氨化细菌为1080000±2411556 cfu/mL,亚硝化细菌898±1124cfu/mL,硝化细菌为1700±759 cfu/L;250号池水中主要微生物指标平均值如下:氨化细菌为881000±1793815 cfu/mL,亚硝化细菌1306±1550 cfu/mL,硝化细菌为2250±2047 cfu/L.同时,实验表明,利用净水草网片能取得良好的净化水质的效果和具有抗不利环境冲击的能力.利用这种养殖模式和相应的管理,养殖用水得到有效的控制,养殖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口源性口臭指示菌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从口源性口臭(Oral Malodor)相关菌种中筛选主要代表菌,用以建立口臭细菌学(Oral Bacteri-ology)临床辅助诊断的指示菌(Indicator bacteria)。方法用感官检测(鼻闻法)(Organoleptic test)、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硫化物检测仪(Halimeter)和硫化氢检测仪(Easicult S)等4种方法,在实验室检测常见的8种牙周及龋病致病菌,通过检测鼻闻臭味程度、硫化物(Volatile sulfur compounds,VSCs)、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及有异味的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lf acid)含量来确定指示菌。结果鼻闻: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P.g)、中间普雷沃菌(P.intermedius,P.i)和具核梭杆菌具核梭亚种(F.subsp nucleatum,F.n)恶臭明显,其他菌有微臭或无味。气相色谱检测:P.g、P.i、F.n和伴放线聚生杆菌(Aggregatibscter actinomycetemcomitans,A.a)中有异味的丁酸(Butyric acid)含量在40%~66%,其他菌,其他产物含量较低。硫化物检测:P.g、P.i和F.n的VSCs量在1 000ppb以上,硫化氢检测:P.g、P.i和F.n的H2S在600 ppb以上,其他菌两项检测均在36 ppb以下。结论 P.g、P.i和F,n是主要产臭菌种,可作为临床口臭的细菌学辅助诊断的指示菌,供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铅锌镉联合染毒及营养干预对大鼠血液系统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铅锌镉联合染毒对大鼠血液系统的影响及营养干预对其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选择SPF级初断乳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染毒组和干预组,分别采用生理盐水、铅锌镉联合染毒液及染毒后以营养干预液灌胃28天和56天之后,检测其血液系统中五元素和血细胞的指标。结果:染毒组较对照组大鼠血铜、血锌含量高,血钙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染毒组血铜含量高于干预组,血钙含量低于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红细胞(RBC)计数、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均高于染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白细胞(WBC)计数高于染毒组、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铅镉对大鼠血铜、血钙、血锌水平有影响;综合营养干预对重金属元素造成的血液系统损伤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对血液系统有一定的保护及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9.
斜口涡虫(原卵黄目,斜口科)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摘要:本文报道了采自广东惠州市东江支流(23°09′00. 31"N,114°22′26.59″E)的中国涡虫一新纪录目原卵黄目(Prolecithophora)斜口涡虫(Plagiostomum sp.)。该虫体长4.51 ~6.00 mm,体被不规则的褐色细网纹,头钝圆,尾圆锥形,体中部圆柱状,眼点4只。该涡虫运动...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金属冶炼废渣堆场生态修复多年后,废渣-植物-凋落物系统中养分循环和系统维持机制。该研究以实现生态修复6 a的黔西北铅锌冶炼废渣堆场上土荆芥(Dysphania ambrosioides)、芦竹(Arundo donax)、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和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五种优势修复植物为对象,分析它们的主要营养器官(细根、粗根、茎/干、枝、叶片)、地表凋落物、植被下方表层废渣(0~10 cm)中碳(C)、氮(N)、磷(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植物、不同营养器官间C、N、P的含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C平均含量在两种草本植物中为茎>叶片>根>凋落物,在三种乔木中为干>枝>细根>粗根>叶片>凋落物; N和P的分布在草本植物中分别为叶片>凋落物>根>茎和叶片>根>凋落物>茎,在三种乔木中均为叶片>细根>凋落物>粗根>枝>干。五种植物中,柳杉各营养器官及凋落物中C含量均高于其他植物,N、P含量呈相反的规律; 刺槐中N含量最高。C:N和C:P在五种植物营养器官与凋落物中的变化规律跟N、P的分布相反,说明C:N和C:P分别主要受N和P含量影响。相关性分析指出,草本植物的N:P受N和P共同影响,三种乔木的N:P主要由N的分布决定,同时受到枝和叶片中P含量影响。五种植物中,仅豆科类刺槐的叶片N:P大于16,在系统中生长受P限制,其他植物生长均受N限制,说明刺槐更能适应贫瘠的废渣环境,建议在修复贫瘠的废渣堆场时优先选择豆科类植物作为先锋植物,改善基质养分条件。植被下方表层废渣中C、N、P含量基本都低于植物各营养器官及凋落物,不同修复植物下方对应的表层废渣中C、N、P含量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草本植物修复下的废渣中C、N、P含量低于乔木修复下的含量。废渣-植物-凋落物体系中N、P、N:P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植物细根和凋落物中N、P含量与废渣中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