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冰岛     
《生命世界》2009,(12):76-77
冰岛面积10.3万平方公里,为欧洲第二大岛。这里有名列世界之冠的活火山及温泉数量,还有众多冰川、瀑布、湖泊和河流环绕,共同构成冰岛之美。  相似文献   
2.
一号冰川地区四种藓类植物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虹  姜彦成  苏俊 《植物研究》2008,28(1):25-29
运用石蜡切片技术和扫描电镜方法,对一号冰川地区生长的4种藓类植物茎、叶的内部结构及叶表皮角质层褶皱、疣和中肋等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红扭口藓(Barbula asperifolia Mitt.)茎横切面呈多棱形;叶背、腹面角质层厚,粗疣不分叉,但顶端朝细胞凹陷处倾斜;叶背面细胞壁凹陷深,象张开的气孔,粗疣也藏在其中,中肋突出明显。丛叶扭藓(Tortella humilis (Hedw.) Jenn.)茎横切面呈椭圆形;叶背、腹面中上部均密被鹿角状粗疣,这些分叉的粗疣,从凹陷的细胞壁处成束突起,顶端向下弯曲成钩状,在叶的下部疣状突起则逐渐减少至无,中肋较宽。异叶提灯藓(Mnium heterophyllum (Hook.)Schwagr.)茎横切面呈五棱形;叶细胞一层,呈不规则多边形,细胞壁凹陷使叶片呈网状;中肋红色。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 Wils.)茎的横切面呈圆形;叶背、腹面均密被疣状突起,且差异不大,粗疣顶部均倒向孔口呈遮盖状;中肋短而弱。  相似文献   
3.
彭加加  徐丽萍  曹翠 《生态学报》2022,42(20):8265-8275
冰川景观变化是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共同"指示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冰川景观将进一步变化。科学评估冰川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为应对冰川景观变化及其影响提供科学参考。基于1991-2017年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采用监督分类方法获取叶尔羌河流域冰川景观时空格局及变化数据,利用景观格局指数、质心迁移模型、分形维数等方法分析近26年叶尔羌河流域冰川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1991-2017年叶尔羌河流域冰川斑块面积呈消减趋势,但有所减缓,共减少799.50 km2(-13.09%)。冰川斑块面积消减主要集中在海拔5400-5800 m之间,相较之下,海拔4400 m以下的区域冰川斑块面积消减率最高,达63.68%;不同坡度冰川景观消减率存在差异,陡坡冰川斑块面积消减率最高(15.98%),急陡坡消减率最低(2.87%);阴阳两坡冰川景观均呈消减趋势,阳坡冰川斑块面积消减速率显著高于阴坡。(2)近26年来,叶尔羌河流域冰川斑块数量、最大斑块指数均减小,而平均形状指数、平均周长面积比、分裂指数均增加,表明冰川景观不断消减,破碎化程度增加。(3)研究期间,叶尔羌河流域冰川景观质心发生迁移,整体呈现东北偏移趋势。(4)通过分形理论对叶尔羌河流域冰川景观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表明,该流域冰川景观消减率略微降低,但仍然处于持续消融状态。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对位于云南滇西北的明永冰川地区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三个不同垂直气候带中可培养低温细菌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利用四种不同培养基对该地区可培养低温细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共得到细菌37 513株,根据菌落形态特征分为了391种,其中LB培养基分离到99种,Organic培养基分离到78种,PSG培养基分离到96种,PYGV培养基分离得到118种,可以看出寡营养培养基PYGV分离得到的细菌种类多于LB和Organnic等富营养培养基,表明PYGV针对冰川地区细菌的分离与鉴定更为合适;通过革兰氏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表明大部分菌株为革兰阴性杆菌;对已分离得到的优势菌进行了16S rRNA基因测序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得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耶尔森氏菌属(Yersinia)和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在明永冰川不同垂直气候带上均有分布,其中假单胞菌属最多占据35%;而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是寒温带上特有的菌属。本研究证明明永冰川地区垂直气候带中可培养低温细菌多样性非常丰富,也为下一步了解这一特殊地理生态环境下微生物的群落演替规律、研究冰川环境中微生物群落如何响应气候变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揭示乌鲁木齐河源天山1号冰川表面冰尘(CS)和底部沉积层(DS)可培养酵母菌系统发育类群及其结构组成差异,分析低温酵母菌代表菌株之间的生态、生理生化特性。【方法】利用4种培养基分离天山1号冰川可培养酵母菌,采用ITS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菌种的系统进化地位。对分离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耐盐性和产酶等生态、生理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从冰尘和底部沉积层中共分离出152株酵母菌菌株,通过ITSrRNA基因序列的NCBI比对和Rep-PCR指纹分型,结果表明酵母菌类群包括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子囊菌(Ascomycota),分属于14个属26种,其中担子菌门柄锈菌亚门(Pucciniomycotina)88株、伞菌亚门(Agariomycotina)24株,子囊菌门40株,冰川广布酵母菌Vishniacozyma victoriae为优势菌株(占比21.84%)。17种酵母的最适生长温度为15°C、2种为10°C、6种为20°C。25株代表酵母菌株产酶分析显示,产脂肪酶、淀粉酶、蛋白酶菌株分别为11株、11株、5株,6株3种酶都不产。【结论】天山1号冰川冰尘及底部沉积层可培养低温酵母系统发育类群结构存在差异,产低温酶活性高、稳定性好,为今后冰川低温酵母菌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6.
2011年11月中旬,我们在井冈山保护区进行科学考察,王方辰老师在调查野茶、古茶资源时,偶然拍到了一组奇特的地质地貌图片,怀疑可能是第四纪古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臼和冰川堆积物、冰川漂砾等,但是由于到目前为止,还未见到有关井冈山地区有第四纪古冰川遗迹的记载和报道,故不敢确定。回京后,我们专门拜访了中国MAB的老朋友,地质学家韩同林研究员,他从我们拍摄的照片特征分析,认为应该是冰臼和完全有可能是冰碛和冰川漂砾。同时,为慎重起见,74岁的韩老师克服了年纪大等诸多困难,亲赴井冈山进行实地考察。考察归来后,又连续加班工作半个多月,查找地质纪录、比对卫星图片再结合考察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得出了初步的结论。韩老师建议,应开展大规模的考察调研,以获得更多的现场样本和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冰川作为地球主要的冰冻圈环境之一,蕴藏着丰富的低温微生物资源。1976年,Inoue Komagata从南极分离出一株嗜冷细菌,直到1997年,以这株嗜冷菌为模式物种,建立了冷杆菌属(Cryobacterium),同时该菌株被命名为嗜冷冷杆菌(Cryobacterium psychrophilum)。冷杆菌属物种主要分布于南北极、青藏高原冻土、冰川等低温环境,但与冰川等环境中其他常见类群相比丰度较低,属于稀有类群。目前,该属已有15个有效描述种,其中包含严格的嗜冷菌,但不同种对温度的耐受性有差异,因此是研究低温环境细菌进化和物种形成的良好材料。该属菌株可产生β-类胡萝卜素、低温酶等生物活性物质。本文综述了冷杆菌属的分布、生物学特征;通过对GenBank中冷杆菌属纯培养菌株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平均核酸序列一致性(average nucleotide identity,ANI)计算和聚类分析,明确其精确的分类地位,评估了该类群物种多样性;并讨论了冷杆菌在食品加工、医药卫生所需的生物活性物质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
To date, little is still known about how alpine species occurring i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QTP) responded to past climatic oscillations. Here, by using variations of the chloroplast trnT-L, we examined the genetic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101 individuals of Potentilla glabra, comprising both the interior QTP and the plateau edge. Phylogenetic and network analyses of 31 recovered haplotypes identified three tentative clades (A, B and C). 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 (AMOVA) revealed that most of the genetic variability was found within populations (0.693), while differentiations between populations were obviously distinct (Fst -- 0.307). Two independent range expansions within clades A and B occurring at approximately 316 and 201 thousand years ago (kya) were recovered from the hierarchical mismatch analysis, and these two expansions were also confirmed by Fu's Fs values and 'g' tests. However, distant distributions of clade C and private haplotypes from clades A and B suggest that they had survived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LGM) and previous glaciers in situ since their origins. Our findings based on available limited samples support that multiple refugia of a few cold-enduring species had been maintained in the QTP platform during LGM and/or previous glacial stages.  相似文献   
9.
磁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心的你走上街头,一定会发现磁疗产品现在似乎很有市场,磁疗腰带、磁疗胸罩、磁疗手镯等产品在各大商场时常能够看到,关于它们的广告也说得很悬乎,磁成了一个人们很熟悉的字眼。但是,磁究竟是否对人体有害,用磁治病有没有科学依据,真正的磁疗是什么,很多人却并不知晓。事实上,磁是人类生存的要素之一,地球本身就是一个磁场。然而,地球自身运动导致的两极缩短、赤道拉长、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使得地球的磁场强度正在逐渐衰减。  相似文献   
10.
藏北申扎地区下石炭统永珠组下部孢子组合的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道藏北申扎永珠区德日昂玛—下拉剖面的永珠组孢子组合,发现孢子43属,70余种(包括未定种)。组合特征如下:1)缺乏欧美植物地理区早石炭世典型的石松类植物的小孢子Lycospora属及早石炭世晚期(维宪期)重要孢子属;2)出现较多早石炭世早期(杜内期),甚至泥盆纪晚期分子。呈现出新老化石的混合现象;3)北半球和南半球孢子的混合组合,同时也是冷、暖微古植物群混合,既有相当于中国早石炭世晚期大塘期以及西欧维宪期典型属种,又有南半球澳大利亚(包括巴西和非洲大陆)的维宪期的典型种。从孢子化石混合现象看,永珠组应为近岸浅水或滨海条件下的沉积,下伏地层的孢子化石再沉积现象说明当时有一次很大的海平面下降,在邻近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剥蚀区。说明杜内期末期—维宪期初期,申扎地区出现一次由冈瓦纳大陆冰川发育造成海平面相对下降。形成区域上不整合界面———洛工组或“巴日阿朗寨段”底部的不整合界面。混合孢子组合中的寒冷气候条件下的孢子化石的发现,印证了杨式溥、范影年和林宝玉推断的冈瓦纳冰川自早石炭世维宪期(大塘期)开始就影响到西藏申扎的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