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2篇
  免费   501篇
  国内免费   1750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92篇
  2022年   201篇
  2021年   193篇
  2020年   170篇
  2019年   194篇
  2018年   165篇
  2017年   168篇
  2016年   209篇
  2015年   181篇
  2014年   223篇
  2013年   190篇
  2012年   213篇
  2011年   219篇
  2010年   213篇
  2009年   212篇
  2008年   411篇
  2007年   180篇
  2006年   172篇
  2005年   198篇
  2004年   170篇
  2003年   179篇
  2002年   183篇
  2001年   121篇
  2000年   124篇
  1999年   97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7年   4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7篇
  1956年   9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利用Ecopath模型评价鲢鳙放养对千岛湖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悦  郑一琛  常剑波 《生态学报》2022,42(16):6853-6862
“保水渔业”是中国控制"水华"暴发等生态灾变的措施之一,其结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在浙江省的新安江水库(千岛湖),"保水渔业"的实施带来了水质改善和渔业增产的双重效果。但在生态系统自组织层面,这种人工干预手段引起的生态系统结构化效应的研究,尚未真正展开。基于2008-2010年千岛湖的生态和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应用EwE (V6.6)构建了2010年千岛湖生态系统的Ecopath模型,并将其与2004和2016年的模型进行对照,分析了千岛湖生态系统在鲢、鳙鱼放养下的变化。千岛湖生态系统在3个年份均为4个整合营养级,营养能流分布成典型的金字塔型,且营养流总量中流向碎屑的占比很大,营养级Ⅰ、Ⅱ的能量被利用得不够充分;除鲢、鳙鱼外大部分鱼类的生物量逐渐下降,浮游植物和碎屑的生物量增多;系统的初级生产力和规模得到了一定提升,但总体的能量转换效率有所降低。在一些和系统成熟度、复原力和稳定性密切相关的参数方面,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增加,Finn氏循环指数和Finn氏平均路径长度逐渐降低,3个年份的连接指数(CI)分别为0.223、0.219、0.263,系统杂食指数(SOI)分别为0.087、0.102和0.131。研究分析表明,长期的鲢、鳙鱼放养使千岛湖的食物网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动,生态系统的营养交互关系不够复杂,成熟度和稳定性有所下降。千岛湖作为一个由水库发展而来的淡水水体,食物网关系本身就较为简单。因此,未来需要避免过多的人为干扰,并基于生态学原理更系统地进行修复工作。  相似文献   
2.
3.
蓝菌咏     
董为 《化石》2005,(3):33-34
它名不见经传,各式字典和辞源都没有收录它,而只有在新版的辞海和百科大全里或汉牛充栋的国家图书馆中才能艰难地找到它的名字。  相似文献   
4.
5.
棘冠海星暴发及其对珊瑚礁的生态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棘冠海星的反复暴发是导致印度-太平洋区域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然而,我国对棘冠海星的研究非常有限。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棘冠海星及其暴发的生态影响和应对策略的研究进展,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雌性棘冠海星个体每年产卵数量高达50万-2亿个,环境因素变化只要导致幼虫和幼体存活率的轻微提高,成体就将得到大量补充;2)棘冠海星暴发的阈值为1000-1500个/km2,暴发周期为10-27 a,每次暴发持续1-10 a,最终可能以"种群集体感染疾病而崩溃"结束;3)棘冠海星暴发对印度洋及太平洋东部和北部珊瑚礁的破坏性非常小,却直接导致太平洋的西部和南部珊瑚礁90%以上的珊瑚死亡,并通过改变珊瑚群落组成、减少珊瑚和鱼类多样性而对珊瑚礁产生间接影响;4)关于棘冠海星暴发原因的假说中"陆地营养物质输入假说"和"捕食者过度捕捞假说"得到了最普遍的认可,但都不能解释所有的暴发事件;5)应对棘冠海星暴发的主要策略有改善水质、设立保护区、投放天敌和人工清理等,其中人工清理是最直接有效的策略,但迄今并没有发现可长期抑制棘冠海星暴发的方法。因此,急需加强对棘冠海星的深入研究,探查其暴发的根本原因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不同灌溉量夏玉米叶绿素含量的高光谱特征及其反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叶绿素含量直接影响其光合作用,并与植物的光谱特征密切相关。以夏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控水方法研究了夏玉米七叶期不同灌溉量下冠层叶绿素含量特征及其与光谱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灌溉量越少,夏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越低,冠层光谱反射率越高,绿峰位置"红移",而红边位置"蓝移"。叶绿素含量与光谱特征参数、植被光谱指数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据此建立了冠层叶绿素含量高光谱估算模型,且基于植被指数模型较基于单一光谱特征参数模型模拟效果更好。研究结果可为夏玉米叶绿素含量的快速无损测定以及夏玉米干旱监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前的临床应用已表明CD3AK细胞用于部分肿瘤术后清除残余肿瘤细胞、经由局部动脉、胸腹腔给药治疗等措施,对加强疾病的控制、延缓复发、延长生存期均有肯定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CD3AK细胞的制备、过继免疫治疗及免疫学特征与作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生物入侵是继栖息地破坏之后,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第二大驱动因素。近年来,原产于南美洲地区的斑纹小贻贝(Mytella strigata)在印度-西太平洋海区被陆续报道,而我国台湾、广东、海南、福建、广西等省份同样发现斑纹小贻贝,且其已经建立可自我维持的种群。但是,作为一种新型入侵生物,斑纹小贻贝尚未引起国内海洋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足够重视,亟待查明其在我国沿海的分布现状、扩散趋势和生态影响等,为斑纹小贻贝的检测、监测、防控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综述了斑纹小贻贝的基础生物学特征和全球生物入侵现状,发现国内的斑纹小贻贝源于南美洲加勒比海地区,于2014年左右通过船舶压舱水或船体生物污损的形式侵入我国南方沿海并迅速扩散。此外,斑纹小贻贝在我国的生物入侵处于"引进-传播"阶段,即将大规模扩繁,因此亟需开展应急清除行动。  相似文献   
9.
以《物权法》、《物业管理条例》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物业服务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为主要依据,针对物业管理纠纷发成的原因和物业纠纷案件的特点,分析了其原因。在此基础上,针对各项原因,阐述了解决物业管理纠纷思路。  相似文献   
10.
马勇  凌旋  童昀 《生态学报》2021,41(19):7542-7554
以典型旅游城市三亚市为案例地,利用2006-2018年4期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借助ENVI、ArcGIS平台定量识别土地利用演变特征,在1km×1km格网尺度下估算旅游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结合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揭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分异特征及其与旅游地发展的时空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2006-2018年间,三亚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呈逐年下降趋势,由6.73×109元降至5.76×109元,累计减少9.78×108元;(2)空间格局上,三亚市呈"南低北高"空间分异格局,2006-2018年增值区域连片分布于崖州区、天涯区、吉阳区南部区域,且呈逐年减少趋势,减值区域集聚于天涯区东北部、海棠区;(3)空间集聚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截面各年份均呈显著空间正相关且相关性先降后增。高高集聚区位于天涯区北部区域,低低集聚区分布于沿海、海湾地区;(4)旅游发展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化特征关联性较强。三亚市天涯区北部林地生态环境良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略有下降但绝对数值稳定,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主要来源;旅游发展较为迅速的三亚湾、崖州湾以及海棠湾,相对增值区域较多,但绝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显著,严重滞后于其他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