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29篇
  免费   249篇
  国内免费   84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03篇
  2022年   123篇
  2021年   115篇
  2020年   111篇
  2019年   139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124篇
  2014年   203篇
  2013年   150篇
  2012年   217篇
  2011年   272篇
  2010年   180篇
  2009年   179篇
  2008年   324篇
  2007年   224篇
  2006年   182篇
  2005年   176篇
  2004年   173篇
  2003年   182篇
  2002年   156篇
  2001年   134篇
  2000年   155篇
  1999年   100篇
  1998年   73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分析了一次性木筷生产和消费以及它对我国的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系统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4点解决一次性木筷问题的途径,希望能解决一次性木筷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2.
3.
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及时有效地治疗急性脑梗塞(ACI)是现代医学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近年来,在这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针对脑梗死周围缺血性半暗区的治疗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目前研究较多的超早期溶栓治疗和脑细胞保护剂的应用两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化石》2012,(3):68-69
2012年5月7—9日,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秘书长单华春女士和专家委员会董枝明教授、孙革教授一同考察了新疆省鄯善县的恐龙化石和恐龙脚印挖掘现场,与当地政府交换了化石产地保护意见并确定了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相似文献   
5.
6.
7.
8.
吕彦 《化石》2012,(4):67-70
为加强国际范围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和理念,更好地促进中国古生物化石与地质环境保护公益事业,协助政府发挥公益组织作用,调动社会力量,促进珍贵化石回归,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工作组一行5人于2012年8月26日至9月7日前往英国考察。此  相似文献   
9.
王新星  陈涛  李敏  王跃中 《生态学报》2022,42(7):2962-2973
沿岸鲸豚类栖息地易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导致其分布和核心栖息地发生变化。珠江口-漠阳江口中华白海豚种群是目前所知全球范围内最大的种群,其中伶仃洋水域是其重要的栖息地。近年来,珠江口伶仃洋周边城市发展带来的人类活动增加,白海豚的生存压力日益增大,分析伶仃洋中华白海豚对栖息地环境变化的响应,研究对应的保护策略显得非常迫切。以多源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为数据源,通过影像分析近43年珠江口伶仃洋围填海造成的海域流失,结合近20年来采用截线抽样法收集的海豚观测数据,运用含障碍核插值(Kernel interpolation with barriers)方法,分析白海豚的分布及核心栖息地的变化。结果显示:1986-2015年期间,研究区域内流失的海域面积为344.08km2;目击分布离人工海岸线的平均距离大于自然海岸线的平均距离,目击分布到自然海岸线和人工海岸线的平均距离均在减小,表明过去20年白海豚的栖息地使用选择发生了一些变化,被迫适应人类活动的干扰;1997-2016年白海豚的分布范围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白海豚栖息地使用的重心偏向伶仃洋东部水域,核心栖息地趋向主航道和无人海岛附近水域萎缩,可能是海豚因海域食物资源减少而迫不得已的选择。不同时期,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覆盖的核心栖息地比例呈递减趋势,占比由79.9%下降到49.4%,当前有必要对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作出一些优化调整,以适应栖息地使用的变化格局。  相似文献   
10.
《人与生物圈》2012,(Z1):22-35
生态摄影,不是生态在左、摄影在右的平衡,虽然摄影是展示生态的形式,但生态应该是摄影的前提。生态,意味着摄影人应该了解、尊重和体现摄影的对象在生态系统中本真的状态,摄影人需要抓拍的是自然而然发生的瞬间,而不能为了人类的审美需要刻意营造所谓的具有美感和艺术性的氛围。这不是要摒弃生态摄影的艺术性,而是强调不能为了艺术性变得非生态。因为生态摄影的目的是用摄影真实地展现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命过程。当然,自然并不总是平和、美丽的,所以并非只有美丽的摄影才是生态提影,那些展现自然的残酷、毁灭、荒芜的摄影作品,只要真实地记录生态、只要是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出发,都可以是生态摄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