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9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12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66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SD大鼠肺微血管周细胞(rat pulmonarymicrovessel pericytes,RPMPC)的分离、培养与鉴定方法。方法:采用机械剪切、Ⅰ型胶原酶消化法和微孔过滤结合超高速离心法分离大鼠肺微血管片段,用含15%胎牛血清(FBS)的高糖培养基(DMEM)进行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原代RPMPC的形态及生长特性。免疫荧光法检测神经元-胶质抗原2(neuron-glial antigen 2,NG2),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结蛋白(desmin)和CD31相关抗原的表达,同时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β)的表达。CCK-8测定周细胞生长曲线。通过周细胞-内皮细胞共培养成管实验检测细胞成管能力。结果:本方法培养获取的RPMPC纯度较高,并能连续传代。细胞48 h后爬出,呈长梭形、三角形等不规则形,8~10 d细胞汇合,呈栅栏或旋涡状生长,无接触性抑制,前期可见有少量内皮细胞伴随生长,单核偶见双核,核呈卵圆形,胞浆丰富。PDGFR-β、α-SMA、NG2、desmin染色阳性,CD31阴性;周细胞与内皮细胞共培养形成管腔结构。结论:通过本方法能够获得纯度较高的肺微血管周细胞,且所获细胞具有周细胞的特性及功能。  相似文献   
2.
代先祝  邵娜娜  罗峰 《微生物学报》2014,54(11):1241-1247
除了细胞质膜,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还有一层组成细胞壁的外膜(Outer Membrane)。膜蛋白是外膜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绝大多数外膜蛋白是由反向平行的β-折叠(β-Strands)通过相邻的氢键结合形成的β-桶状结构蛋白(β-Barrel Proteins)。这些蛋白既可作为通道蛋白、转运蛋白、酶、受体、毒力因子,也可作为结构蛋白发挥稳定外膜的重要作用,它们是否正确折叠并整合到外膜对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生存至关重要。大多数外膜蛋白易于重组表达和体外重折叠(in vitro refolding),并且折叠状态可通过多种方法测定,因此β-桶状结构外膜蛋白被当着模式蛋白来研究各类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对膜蛋白折叠的影响,是膜蛋白研究的一大热点。本文将从β-桶状结构外膜蛋白体外折叠的研究方法和影响折叠的因素角度对近年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合述评,最后总结了外膜蛋白体外折叠模式,并结合作者的相关研究结果和观点对该领域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4.
甲真菌病是皮肤科的常见病,是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非皮肤癣菌性霉菌侵犯甲板和(或)甲床所致的病变,其中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的甲真菌病称为甲癣。人甲板中角蛋白硬、厚且致密,从而形成一个完美屏障。针对甲板的特殊解剖结构,需要局部治疗药物具备穿透指甲屏障,体现高活性抗皮肤癣菌的特质。目前,甲癣的局部用药体外药效学研究没有统一的标准,缺乏指导依据。本文查阅近年来文献报道,综述甲癣局部治疗药物的体外药敏实验、药物与甲板内角蛋白亲和力实验以及药物在甲板内的渗透等,并阐述上述实验方法的模型选择、方式方法及方法间的比较,以推荐适合化合物筛选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人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分离、培养的方法,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探讨其纵向分化的能力.方法:自皮下脂肪组织获得梭形细胞,观察细胞生物学特征,免疫组化鉴定波形蛋白和CD44.以含有胰岛素、地塞米松、1.甲基-3-异丁基-黄嘌呤的无血清混合培养基诱导其向脂肪细胞纵向分化,以细胞形态学变化.油红O染色和测定甘油磷酸脱氢酶活性判定分化是否成功.结果:人皮下脂肪中能够分离培养出生长旺盛的脂肪干细胞,诱导培养7d后细胞由梭形逐渐变圆,胞质内出现脂滴后逐渐增多融合为脂泡,并与甘油磷酸脱氢酶活性变化相吻合.油红O染色显示约(78.6±2.2)%细胞转变为脂肪细胞.结论:人皮下脂肪中分离的脂肪干细胞在体外诱导条件下能纵向分化为脂肪细胞,可能成为修复软组织缺损及整形美容的又一干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乙型肝炎病毒假病毒(HBVpp)体外感染树鼩原代肝细胞(PTH)模型。方法:通过肝脏原位两步灌注法分离PTH并对其冻存方法进行优化,通过共转染293T细胞生产基于慢病毒包装系统的HBVpp并考察其感染的种属和组织特异性。结果:通过肝脏原位两步灌注法分离了PTH,并优化了PTH冻存液的配方;包装的HBVpp具有与HBV真病毒类似的感染种属和组织特异性。结论:该模型的建立对深化HBV进入肝细胞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核小体定位对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发挥着重要作用。前期基于核小体核心及连接区域的k-mer频次分布偏好性,构建了位置权重矩阵算法,并在酿酒酵母基因组内较好地预测了核小体占据率。利用该理论模型,以1 bp碱基为步长、147 bp碱基为窗口,用该算法计算了酵母1号、3号、14号染色体上核小体形成能力强、中、弱各3条长度为147 bp的DNA序列,将这些片段克隆到重组质粒中,大量扩增回收9条标记biotin分子的目的序列。同时分别表达纯化了组蛋白H2A、H2B、H3和H4,复性后装配形成组蛋白八聚体结构。利用盐透析方法将9条DNA序列在体外组装形成核小体结构,经biotin标记检测后计算了反应过程的吉布斯自由能,对比了9条目的序列形成核小体的亲和力大小。研究发现,9条序列中有5条序列与理论预测完全符合,4条序列与理论预测不完全一致。实验结果与该算法预测的核小体定位结果基本一致,表明该理论模型能够有效预测酿酒酵母基因组核小体占据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旨在通过体外静态模拟瘤胃发酵法研究乳酸链球菌素(NI)对瘤胃发酵、甲烷生成及功能菌群数量的影响。【方法】以不添加任何添加剂处理做阴性对照(NC),以莫能菌素(MON,5μmol/L)做阳性对照,试验组NI添加水平分别为3(NI-3)、9(NI-9)和27 mg/100 m L(NI-27),每个处理4个重复,分别于培养后的0、3、6、9、12、24 h测定产气量和甲烷产量。培养24 h后,采集发酵液样品,用于发酵参数和菌群数量的测定。【结果】与NC组相比,添加NI和MON均能显著降低产气量和甲烷产量(P<0.05);添加NI对pH值、干物质消失率(DMD)和有机物消失率(OMD)无显著影响(P>0.05);NI-9处理组与NC组相比氨态氮浓度显著降低(P<0.05),而NI-3和NI-27组氨氮浓度没有显著变化(P>0.05);相比而言,MON处理组DMD、OMD和氨氮浓度与NC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而pH值与其他各处理组相比没有差异(P>0.05);与NC组相比,NI各处理组和MON组乙酸浓度及乙丙比均显著降低(P<0.05),丙酸浓度显著提高(P<0.05)。功能菌方面,qPCR结果显示添加NI和MON对总菌和拟杆菌门数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与NC相比,添加NI对原虫、甲烷菌、真菌和厚壁菌门数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而MON组原虫、甲烷菌、真菌和厚壁菌门数量显著降低(P<0.05);NI和MON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硫还原菌和C.aminophilum数量(P<0.05),但C.sticklandii数量不受影响(P>0.05)。【结论】添加适宜浓度的NI可降低瘤胃甲烷与氨的生成,但并不影响饲料消化,这种发酵模式的改变可能与瘤胃功能菌群数量与多样性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魏欣蕾  游淳 《生物工程学报》2019,35(10):1870-1888
体外多酶分子机器遵循所设计的多酶催化路径,将若干种纯化或部分纯化的酶元件进行合理的优化与适配,高效地在体外将特定的底物转化为目标化合物。体外多酶分子机器反应系统呈现元件化和模块化的特点,在设计、组装和调控方面具有较高的自由度。近年来,体外多酶分子机器在实现反应过程的精准调控和提高产品得率方面的优势逐渐体现,展示了其在生物制造领域重要的应用潜力。对体外多酶分子机器的相关研究已成为合成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文中系统地综述了基于酶元件/模块的体外多酶分子机器的构建策略,以及改善该分子机器中酶元件/模块之间适配性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该生物制造平台的发展前景与挑战。  相似文献   
10.
采用固体膜进行TSST-1的产毒培养,然后从金葡菌产毒产物中经CM纤维素离子交换层析、SephadexG-75、Sephacryl S-200三步纯化,成功地获得了纯度为95.3%的毒素,SDS-PAGE呈现单一条带,与其对应抗血清有免疫学特异反应,不含核酸、糖和其它肠毒素等物质。与同类方法相比,该方法步骤少、快速、简便。对其体外抗肝癌活性进行了分析,首次证明即使TSST-1的浓度为10^-8g/L仍然对人肝癌细胞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