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83篇 |
免费 | 5090篇 |
国内免费 | 1849篇 |
专业分类
1292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09篇 |
2024年 | 386篇 |
2023年 | 522篇 |
2022年 | 532篇 |
2021年 | 563篇 |
2020年 | 553篇 |
2019年 | 464篇 |
2018年 | 381篇 |
2017年 | 380篇 |
2016年 | 448篇 |
2015年 | 468篇 |
2014年 | 551篇 |
2013年 | 533篇 |
2012年 | 583篇 |
2011年 | 598篇 |
2010年 | 566篇 |
2009年 | 576篇 |
2008年 | 584篇 |
2007年 | 528篇 |
2006年 | 448篇 |
2005年 | 405篇 |
2004年 | 398篇 |
2003年 | 334篇 |
2002年 | 319篇 |
2001年 | 314篇 |
2000年 | 297篇 |
1999年 | 210篇 |
1998年 | 165篇 |
1997年 | 129篇 |
1996年 | 107篇 |
1995年 | 82篇 |
1994年 | 70篇 |
1993年 | 45篇 |
1992年 | 30篇 |
1991年 | 25篇 |
1990年 | 44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58年 | 4篇 |
1953年 | 1篇 |
195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井冈山是东亚植物区系的重要起源地之一。起源于第三纪或更早期的树种很多。保护区内分布的珍贵、稀有、濒危植物有190种,其中木本植物130种,草本植物60种,它们当中有许多是以井冈山命名的特有种。井冈山的动植物自然景观与森林生态系统具有中亚热带的典型特征。井冈山分布的植物种类达3400多种,占江西全省5000多种植物的70%,井冈山自然保护区中仅维管束植物(不合苔藓、地衣、藻类等),就高达1414个种(含变 相似文献
3.
纵观全球,沿海开发密集的城市、港口和旅游胜地一直到达海域边缘,破坏了脆弱的珊瑚礁。人们在珊瑚礁上进行建设、开采建筑用的石头或者通过炸毁清理它们来建立航道、港口和游游停泊区,这样的活动完全毁掉了礁体。 相似文献
4.
5.
<正>借助作者清晰的记忆,我们得以严肃地审视一个国家自然保护区的"三大案例"——三次有组织的人为干扰是怎样摧残美丽、神圣、充满生物多样性的长白山的?我们看到了"风倒木案"中装傻充愣、浑水摸鱼的洗劫者,"红松籽案"中将野生动物的食物卖给外界者,"保护区宾馆案"中将保护区推向人工化建设的"大手笔"。我们看到了20 相似文献
6.
7.
8.
黑河流域中游地区荒漠-绿洲景观区啮齿动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4–5月和9月对黑河流域中游地区荒漠-绿洲景观区不同生境中啮齿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黑泉乡选择流动沙丘、含砾沙漠、固定沙地、荒漠灌丛、防护林带、灌耕草地、灌耕农田和河岸草地等8种代表性生境,采用活捕法(4,800铗日)共捕获啮齿动物254只,隶属于3科8属9种。利用捕获记录计算了群落结构特征指数,进一步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考察了不同生境啮齿动物群落的相似性,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生境的啮齿动物群落作了聚类分析。群落结构特征指数表明,啮齿动物物种多样性(用Shannon-Wiener指数测度)在灌耕草地中最低(0.6859),在固定沙地中最高(1.7036);物种均匀度(用Pielou均匀度指数测度)在流动沙丘中最低(0.6531),在河岸草地中最高(1.0000)。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啮齿动物群落可以分成荒漠型群落和绿洲型群落两大类。三趾跳鼠(Dipussagitta)在荒漠型生境中密度较高,总体上具有优势地位,尤其是在流动沙丘生境中占据绝对优势;黑线仓鼠(Cricetulusbarabensis)在植被较好的绿洲型生境中占据优势地位,但在流动沙丘外的其他荒漠型生境中也有发现。除五趾跳鼠(Allactagasibirica)外,其他种类的跳鼠只在荒漠型生境中发现。本次调查没有在防护林内部生境中捕获啮齿动物,但在林缘区域仍有捕获记录。啮齿动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捕获率间无显著关联(r=0.240,P=0.566)。本研究提示人为干扰可能对维持研究区域的啮齿动物多样性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典型黄土丘陵沟壑区陕西延安羊圈沟小流域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沙棘(Hippophae reamnoides)和杏树(Prunus armeniaca)人工林下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进行监测研究,旨在揭示不同的人工林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3种人工林中刺槐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林地;(2)表征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与微生物生物量碳的高低表现一致,依次为刺槐林>沙棘林>杏树林,相关分析表明其与微生物生物量、总氮及土壤水分等存在显著相关性;(3)土壤微生物的功能多样性3种人工林间未见显著差异,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H′)表现为刺槐林>杏树林>沙棘林,与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间均未见显著相关性.总之,3种人工林相比较,种植刺槐林与其它两种人工林相比更有利于提高微生物的量及代谢活性,微生物的功能多样性受不同树种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石漠化地区是我国西南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的重点和难点地区。通过对马山县岩溶植被年龄序列(石漠、草丛、灌丛、小乔林和成熟林)5个演替阶段15个样地(20 m×50 m)的系统取样调查,研究了停止人为干扰后岩溶植被的更新、演替及群落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沿石漠、草丛、灌丛、小乔林、成熟林的顺向演替发展,群落各层次的覆盖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乔木层覆盖度以成熟林最大,灌木层覆盖度以小乔林最高,而草本层覆盖度以灌丛最高;重要值≥10.00的科、属、种最大值出现在小乔林;不同演替阶段群落不同层次的结构明显不同,乔木层的植物密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以小乔林最高;成熟林灌木层的植物密度显著低于小乔林和草丛(P<0.05),与石漠和灌丛差异不显著(P>0.05);森林阶段草本层的植物密度显著低于灌丛、草丛和石漠(P<0.05);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随着顺向演替发展而增加,但不同演替阶段不同层次的丰富度变化不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以草丛阶段最大,成熟林最小;灌木层的丰富度以小乔林阶段最大,石漠阶段最小;乔木层的丰富度以小乔林最大,成熟林有所下降;不同演替阶段群落草本层的生态优势度无显著差异(P>0.05),而灌木层和乔木层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岩溶植被恢复可分为恶劣物理环境阈值和顶极种缺乏的阈值两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内由不同功能特征的驱动种和关键种决定着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越接近演替后期,顶极种越丰富,群落驱动种和关键种向高级、大型和长寿植物发展的趋势越明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