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国内免费   10篇
  完全免费   2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柑桔爆皮虫幼虫龄期的划分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些年柑桔爆皮虫Agrilus auriventris Saunders在浙江部分柑桔产区暴发危害,幼虫龄数的确定是进一步研究其发生规律、生物学习性、预测预报以及制定综合防治技术的基础。本研究采用田间取样和室内孵化的方法收集柑桔爆皮虫各龄幼虫,测量了幼虫头部口上片最大宽度(Y1)、尾部钳状突最大宽度(Y2)、钳状突最大长度(Y3)、钳状突左侧侧缘最大长度(Y4)等4个形态特征。根据所测数据的频次分布图以及Dyar定律推测柑桔爆皮虫幼虫分为5龄。运用Crosby生长法则和线性回归的方法进行分析,发现口片最大宽度是幼虫分龄的最佳指标。1~5龄幼虫口上片宽度(mm)分别为0.1196±0.0013, 0.2008±0.0030, 0.3304±0.0041, 0.5150±0.0049, 0.7844±0.0040。口上片宽度和幼虫龄数的最佳线性回归方程为y=-0.0766+exp(-1.9883+(0.3675)×x)(R2=0.9876)。  相似文献
2.
茶树品种、叶片生育期和茶叶化学成份对内生真菌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茶树品种、叶片龄期及叶片化学成份对茶树内生真菌分布影响的研究,发现:(1)在供试的4个茶树品种中,黄旦的内生真菌分离频率达100%,而福云六号只有7.5%,表明茶树品种不同或遗传背景不同,其叶片中内生真菌的发生存在明显差异。(2)随着茶树叶片的成熟,叶片中内生真菌的种类与数量逐渐增多,与叶片龄期呈正相关,叶片龄期影响茶树内生真菌的种群结构。(3)不同龄期叶片水浸提液对Colletotrichum、Pestalotiopsis、Guignardia三种茶树上的主要内生真菌的生长产生不同的影响;在PDA培养基中添加15%的茶多酚,对此3种内生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抑制程度有所不同,表明茶树叶片的化学成份是影响内生真菌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叉角厉蝽对斜纹夜蛾不同龄期幼虫的选择捕食作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蒋杰贤  梁广文 《生态学报》2001,21(4):684-687
应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探讨了叉角厉蝽与斜纹夜蛾低龄幼虫,中龄幼虫和高龄幼虫共存系统中,天敌对猎物不同年龄等级的选择捕食作用,建立了3个年龄等级的幼虫被捕食量模型。根据被捕食量模型可计算出斜纹夜蛾3个年龄等级不同密度组合下,天敌对猎物的选择捕食比率,结果表明,在3个年龄等级相同密度的组合下,叉角厉蝽倾向于捕食个体大的中高龄幼虫。  相似文献
4.
中华稻蝗若虫不同龄期酯酶的特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Thunberg)1~4龄若虫的酯酶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龄期中华稻蝗的蛋白含量不同,随着龄期的增长,蛋白含量也随之增加,但各龄期增长的比例不同,2龄到3龄若虫蛋白含量增长的比例最大。不同龄期酯酶的总活力和比活力也不同,表现出相同的趋势,即随着龄期的增长,酯酶的总活力和比活力也随之增加,但在2龄到3龄期酯酶的活力增长最快。不同龄期酯酶动力学研究表明,不同龄期酯酶的Km值相近,无显著差异,Vmax值随着龄期的增长逐渐增大,这表明中华稻蝗若虫不同龄期酯酶活性的变化主要是量的变化,而非质的变异。中华稻蝗酯酶对3种底物亲和力的差异表明,-αNA是酯酶的最适底物。  相似文献
5.
云南木蠹象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宏瑞  叶辉  徐长山  吕军 《昆虫学报》2004,47(1):130-134
云南木蠹象Pissodes yunnanensis Langor et Zhang是我国西南地区近年来发现的森林蛀干害虫。该虫在云南西北部的丽江地区一年发生一代。成虫于6月下旬开始产卵, 产卵部位为当年生或头年生枝梢。7月上旬幼虫开始孵化,幼虫有4个龄期。11月中旬后,幼虫开始在受害枝内越冬,次年2月中下旬恢复活动。3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蛹期,4月中旬开始羽化。该虫主要危害云南松幼树,常造成受害树长势下降和树干畸形,连续危害2~3年可导致树木干枯死亡。  相似文献
6.
沙棘木蠹蛾幼虫龄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测量沙棘木蠹蛾Holcocerus hippophaecolusHua,Chou,FangetChen幼虫的头壳宽、体长、体宽、上颚长和宽等指标,确定其幼虫共有16龄,不同龄幼虫的头壳宽值符合Dyar氏发现的幼虫头壳宽增长规律。同时,探讨了不同龄幼虫的臀足趾钩数、前胸侧毛L1、L2和L3以及腹足大小等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除臀足趾钩数在不同龄幼虫间的数量变化无明显规律,无法用于幼虫的龄期划分外,其它指标均呈现较明显的线性回归关系,初步判断,这些指标可以用于沙棘木蠹蛾不同龄期幼虫的划分。  相似文献
7.
甘明  苗雪霞  丁德诚 《昆虫学报》2003,46(5):598-604
在25℃下研究了日本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japonicus Ashmead对寄主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龄期的选择和被寄生豆蚜的龄期对蚜茧蜂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混合虫态寄主中,日本柄瘤蚜茧蜂通常选择较小龄期的若蚜寄生,其中2龄若蚜的相对被寄生率最高,为26.4%;其次是1龄若蚜,为20.6%;无翅成蚜与3、4龄有翅若蚜和成蚜的相对被寄生率较低。日本柄瘤蚜茧蜂的寄生延长了豆蚜若蚜的发育,其中1龄若蚜被寄生后,1~3龄历期显著延长;有翅3龄若蚜被寄生后,3、4龄历期明显延长;但无翅和有翅4龄若蚜被寄生后的发育历期均不受影响。各龄若蚜被寄生后羽化的成蚜寿命明显缩短,其中,被寄生的1龄若蚜不能发育至成蚜,其它较早龄期被寄生的若蚜羽化的成蚜繁殖力均显著降低。寄生时寄主的发育期也影响寄生蜂的发育,2龄豆蚜被寄生时的日本柄瘤蚜茧蜂个体发育最快,为194.10 h;1龄寄主被寄生时蚜茧蜂的发育最慢,需215.80 h。并对不同发育期蚜虫总蛋白质和总糖原含量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8.
宿主虫龄对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病流行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田间感病幼虫跟踪观察,研究了对斜纹夜蛾不同龄期幼虫喷施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后,病毒病在当代种群中的田间流行动态.结果表明,随虫龄的增大,幼虫对病毒的敏感性下降,宿主幼虫病死率降低,病死速率减慢,病死持续时间延长,幼虫病亡和疾病现患始期、高峰期推迟.对不同龄期幼虫喷施病毒后,幼虫每日病死时间分布可用互补重对数模型较好地拟合(Hosmer-Lemoshow统计量检验不显著),模型中各项系数经t检验达极显著水平;疾病现息时间分布可用Holliday模型拟合,模型经F检验显著,方程中各项系数达到或接近显著水平;幼虫逐日病死时间分布可用’Weibull模型、Gompertz模型及Lo—gistic模型较好地拟合,通过用剩余平方和Q比较各模型的拟合程度,表明Gompertz模型拟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云杉小黑天牛幼虫种群众数龄期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邵景文  孟繁荣 《昆虫知识》1991,28(2):97-100
在自然条件下,对云杉小黑天牛幼虫发育进度作系统调查,然后通过常量的数学分析方法,确定幼虫的龄数和龄期。测定结果,云杉小黑天牛幼虫共5龄,各龄幼虫众数龄期分别为:Ⅰ龄10.59天,Ⅱ龄10.36天,Ⅲ龄7.70天,Ⅳ龄11.00天,Ⅴ龄293.87天(含越冬时间)。  相似文献
10.
徐清华  孟玲  李保平 《昆虫学报》2007,50(5):488-493
研究寄生蜂对寄主不同龄期的寄生策略通常采用适温下(≈25℃)培养的寄主进行试验。 为探究蚜茧蜂对高温下生长的寄主蚜虫的寄生反应及其适合度表现,在30℃条件下饲养寄主孤雌胎生无翅黑豆蚜Aphis fabae Scopli,获得不同龄期若蚜和刚羽化的成蚜,分别提供给可疑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ambiguous Haliday寄生,观察蚜茧蜂的寄生率以及后代性比、体型大小和发育时间等适合度相关特性。结果表明: 可疑柄瘤蚜茧蜂对1至4龄若蚜及成蚜均寄生,但偏向寄生较早龄期的若蚜,对成蚜的寄生率为28.0%,显著低于对1龄(400%)和2龄(42.8%)寄主若蚜的寄生率。后代雌蜂比例和体型随寄主龄期(体型)增大而减小,而发育历期则呈现“中间低,两头高”的格局。后代性比、体型大小及发育历期等适合度表现与此前适温(≈25℃)下得到的结果截然相反。因此推测,寄主黑豆蚜体型或龄期可能不是或不全部是可疑柄瘤蚜茧蜂评价寄主质量的依据,其他与寄主蚜虫内共生菌动态相关的线索(如行为的,化学的等)可能才是其评价寄主质量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