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8篇 |
免费 | 21篇 |
国内免费 | 13篇 |
专业分类
37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17篇 |
2016年 | 15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19篇 |
2013年 | 25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26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应用胰岛素样生长因于Ⅱ单克隆抗体(IGF-Ⅱ)对人肾上腺、颈动脉体及其来源的肿瘤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研究。发现,成人肾上腺使质所有细胞的1.2—10%的细胞显色,嗜铬细胞瘤所有细胞的75%显色,颈动脉体瘤所有细胞的50%显色,并且大部分为来自主细胞的瘤细胞显色。IGF一Ⅱ阳性表达绝大多数在细胞浆内呈粗大颗粒状且弥漫分布,少数在核周密布。结果表明:人IGF-Ⅱ存在成人肾上腺髓质、颈动脉体及其来源的肿瘤组织中,IGF-Ⅱ在肿瘤中表达强于正常组织。 相似文献
2.
张进;唐军;崔洋洋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5,(2):325-332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联合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栓调节蛋白(TM)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继发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3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200例TIA患者进行研究,依据其90 d内继发脑梗死情况分为脑梗死组(n=64)和非脑梗死组(n=136)。对比两组颈动脉超声参数、血清PAF、TM水平;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预测价值。结果:与非脑梗死组比较,脑梗死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狭窄程度、血清PAF及TM更高,TIA首次发作至就诊时间、TIA持续时间均更长(P<0.05);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狭窄程度、血清PAF、TM水平、TIA首次发作至就诊时间为影响TIA患者继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颈动脉超声参数、血清PAF、TM联合预测TIA患者继发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为0.850,高于单一指标检测。结论:颈动脉超声参数、血清PAF、TM是TIA患者继发脑梗死的影响因素,三者联合检测可以提升对继发脑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巨噬细胞或者平滑肌细胞聚集,吞噬脂质后形成泡沫化细胞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一个起始环节.酯酰-胆固醇酯酰转移酶(ACAT)是细胞内唯一催化胆固醇酯化的酶,存在ACAT1和ACAT2两种亚型.本文就其两种亚型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其调控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Ca2+在链霉素对大鼠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反射影响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3只隔离灌流颈动脉窦区的麻醉大鼠上, 观察了链霉素(streptomycin, SM)对动脉压力感受器反射影响的离子机制.结果: (1) 用SM (200 μmol/L)隔离灌流大鼠颈动脉窦区时, 压力感受器机能曲线向右上方移位, 曲线最大斜率及反射性血压下降幅度均减小(P<0.01), 提示SM对压力感受器反射有抑制作用; (2)预先灌流高Ca2+溶液(4 mmol/L)后, 可部分消除SM (200 μmol/L)对压力感受器反射的抑制作用(P<0.01), 使其压力感受器机能曲线向左下方移位, 曲线的最大斜率由0.27±0.04增至0.37±0.02 (P<0.01), 反射性血压下降幅度由4.32±0.14 kPa增至6.18±0.17 kPa (P<0.01), 而阈压和饱和压则分别从10.29±0.29和27.26±0.42 kPa降至9.98±0.33 和25.22±0.38 kPa (P<0.05); (3) 用Ca2+通道激动剂Bay K 8644 (500 nmol/L)预处理, 可完全消除SM (200 μmol/L)对压力感受器反射的抑制效应; (4)预先给予Ca2+激活性K+通道阻断剂(charybdotoxin, ChTX, 100 nmol/L), 对压力感受器反射无明显影响, 加入SM后仍呈现抑制作用.以上结果表明, SM可能是通过抑制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中机械敏感性通道的Ca2+内流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80例年龄大于65岁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作回顾性分析。结果69例(86.25%)患者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斑块形成,这些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其中多发性软斑是脑梗死的主要栓子来源。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对了解脑梗死的病情、评价预后,指导治疗及疗效观察均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培菲康对肝硬化血浆内毒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益生菌制剂培菲康治疗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肝硬化模型,其中治疗组予以培菲康液每天灌胃治疗,共8周,检测治疗组及对照组血浆内毒指标;并选取70例肝硬化Child-Pugh分级为B级的患者,其中治疗组口服培菲康胶囊(每次2粒,每天3次) 3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浆内毒素变化。结果 培菲康治疗组的肝硬化大鼠及患者血浆内毒素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5 )。结论 培菲康能明显降低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可作为肝硬化患者的辅助用药 相似文献
7.
冠脉结扎法制做大鼠心肌缺血模型 总被引:38,自引:3,他引:38
目的探讨大鼠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缝扎大鼠冠脉左前降支,于左室前外侧壁形成缺血区域,约占左室壁面积的20%~50%。结果完成85例动物模型制作,存活74只,其中60只据术中所见、心电图、及病理检查证实有明确的心肌缺血,心功能下降。结论该方法制作简单可行,动物存活率满意;但模型欠稳定,需标本量较大以充分筛选。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及大剂量乙醇分次硬化治疗肝肾巨大囊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最大直径≥8 cm肝脏或肾脏巨大囊肿,囊肿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采用PTC针穿刺一次性大剂量无水乙醇囊内冲洗法。研究组38例,采用置管引流分次大剂量无水乙醇冲洗法。两组治疗方法比较术中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术后随访一年,观察囊肿直径变化并比较两组间的疗效差别。结果置管引流分次硬化治疗组术后疗效优于对照组,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置管引流大剂量乙醇分次硬化治疗肝肾巨大囊肿疗效更显著,更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血压波动测定方法测定的血压波动与颈动脉斑块发生的关系。方法:以1456名患有动脉硬化老年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监测患者24 h动态血压,根据有无颈动脉斑块将入选患者分为2组:颈动脉斑块组(n=1012)和无颈动脉斑块组(n=444),分别采用经典的标准差方法(SD法)和个体血压波动测定方法(个体法)分别测定每位患者的血压波动,回顾性分析这两种方法测定的血压波动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联性。结果:SD法测定颈动脉斑块组24 h收缩期血压波动(SBPV)、白天SBPV、夜间SBPV以及24 h舒张期血压波动(DBPV)水平均明显高于无颈动脉斑块组(P0.05);而白天和夜间DBP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个体法测定颈动脉斑块组24 h SBPV、白天SBPV、24 h DBPV以及白天DBPV水平较无颈动脉斑块组均明显升高(P0.05);夜间SBPV和夜间DBP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颈动脉斑块组SBPV值出现次数,SD法测定SBPV最多的是10-15 mmHg(n=541),其次是大于15 mmHg(n=399);个体法测定颈动脉斑块组SBPV值出现次数最多的是0-8 mmHg(n=490),其次是8-10 mmHg(n=350)。结论:在老年男性动脉硬化相关疾病患者中,血压波动与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两种方法均可测定血压波动,但以个体血压波动测定方法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