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1篇 |
免费 | 93篇 |
国内免费 | 28篇 |
专业分类
36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22篇 |
2020年 | 25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19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17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4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系统地研究不同光照强度下温度对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生长的影响,在金钗石斛分蘖期,于80μmol·m-2·s-1、160μmol·m-2·s-1、320μmol·m-2·s-1、640μmol·m-2·s-1的不同光强下,各设置5个温度(15℃、20℃、25℃、30℃、35℃)梯度对石斛进行处理。结果表明:石斛的生长与代谢随温度由低到高,表现出弱—强—弱的变化规律;80μmol·m-2·S-1光强下,石斛生长以25~30℃较为适宜;160μmol·m-2·s-1光强下则以20~25℃为适宜温度范围;320μmol·m-2·s-1与640μmol·m-2·s-1的中、强光照下,25℃处理石斛的生长优势尤为明显;不同光强下,石斛鲜重的增长大多以25℃处理更快,繁殖力则以20℃与25℃处理较高,各光强下的MDA含量随温度升高而先降后升,且均以25℃最低;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总糖及叶绿素含量则表现出随温度由低到高而先增后减的趋势,其含量最高点均出现在25℃左右;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随光强和温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各种光强下的暗呼吸速率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因此,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石斛生长的适宜温度均在25℃左右。光温处理引起石斛生理生化过程明显的相应变化表现出:高温和弱光照条件有利于石斛的株高增长,但不利于产量和质量提高;石斛的生长与MD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80=-0.9082、r160=-0.9816、r320=-0.8075、r640=-0.8586),与可溶性糖含量呈一定正相关(r80=0.7673、r160=0.8892、r320=0.8179、r640=0.9278),并且石斛的生长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之间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金钗石斛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具有药用和观赏价值。对收集的 17个居群的野生金钗石斛植株形态、花、气孔、有效成分含量等表型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和多样性评价,并进行亲缘关系的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居群金钗石斛在表型性状上存在明显差异,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以变异系数较低的7个表型性状为参数进一步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当欧式距离为10时,金钗石斛居群分成三组,其中海南白沙居群独立成一组,表明岛屿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对金钗石斛的生物多样性的贡献较大,因此岛屿为金钗石斛种质资源的就地保护和遗传资源有效维护提供了重要场所,为金钗石斛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麻栗坡石斛,中国兰科一新变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兰科新变种麻栗坡石斛(Dendrobium moniliforme var. malipoense L.J.Chen et Z.J.Liu )作了描述和绘图.该新变种与原变种细茎石斛(Dendrobium moniliforme var.moniliforme (L.) Sw.)的区别在于新变种的植株非常细小,长4~6 cm;茎肉质,纺锤形,有3~6节,被偏鼓的叶鞘所包;花序轴长1~2 cm,花中萼片狭矩圆形,唇盘上具3条褶片. 相似文献
4.
菌根在兰科的生命周期和进化史上起着关键作用。兰科中大多数是附生兰,但它们的菌根研究相对缺乏。为了探讨菌根对附生兰的影响,本研究用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与通过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的分属于瘤菌根菌属(Epulorhiza)的s1和胶膜菌属(Tulasnella)的S3真菌共培养。共培养结果表明,S1和S3与金钗石斛形成了共生关系,且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其生长。15N稳定同位素标记实验证实,S1菌株显著促进了金钗石斛对有机氮的利用,而S3菌株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S1和S3真菌均能提高金钗石斛中石斛碱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菌根真菌能促进附生兰幼苗的生长、有机氮的利用和次生代射产物的积累。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利用硅胶、凝胶、MCI、中压制备色谱(MPLC)和高效液相半制备色谱(semi-HPLC)等方法,对晶帽石斛(Dendrobium crystallinum)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结果表明:提纯、分离共得到10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及与文献数据对照,分别鉴定为石斛酚(1),3,4'-二羟基-5-甲氧基联苄(2),3,4',5-三羟基-3-甲氧基联苄(3),二氢藜芦醇(4),安告佛醇(5),3',5,7-三羟基-4'-甲氧基黄烷酮(6),4',5,7-三羟基-6-甲氧基黄烷酮(7),丁香树脂醇(8),β-谷甾醇(9),β-胡萝卜苷(10)。其中,除化合物2和化合物10以外,其余8个化合物均在该种植物中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6.
氮源和真菌诱导子对铁皮石斛原球茎悬浮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正交实验设计研究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氮源对铁皮石斛原球茎生长的影响,利用完全随机实验设计研究不同真菌诱导子对铁皮石斛原球茎生长和多糖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硝态氮促进铁皮石斛原球茎鲜重和干重的增加( P <0.05);铵态氮促进铁皮石斛原球茎鲜重增加( P <0.05).无论鲜重还是干重,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影响均不存在互作,最佳组合为:67-V培养液 100 mg/L (NH4)2SO4 800 mg/L KNO3 30 g/L蔗糖 200 g/L马铃薯提取汁.F检验的结果表明,14种真菌诱导子对铁皮石斛原球茎生物量的增加(鲜重与干重)均无显著性影响( P >0.05).但与对照铁皮石斛原球茎的多糖含量相比,真菌诱导子g6、g14、g5、g4处理可使其多糖含量分别提高14%、9%、6%、4%.本研究获得了有利于铁皮石斛原球茎生长的硝态氮和铵态氮的最佳搭配方案以及有利于铁皮石斛原球茎积累多糖的四种真菌诱导子,表明通过液体悬浮培养生产铁皮石斛原球茎及其多糖成分具有较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水氮互作对小麦土壤水分利用和茎中果聚糖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以强筋小麦济麦20为材料,设置3个施氮水平:0 kg·hm-2(N0)、180 kg·hm-2(N1)、240 kg·hm-2(N2);4个灌水处理:不灌水(W0)、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W1)、底墒水+冬水+拔节水+开花水(W2)、底墒水+冬水+拔节水+开花水+灌浆水(W3),每次灌水量为60 mm,研究水氮互作对土壤水分含量、旗叶光合速率、倒二茎中果聚糖含量及氮肥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水平为180 kg·hm-2处理的旗叶光合速率和倒二茎中果聚糖含量较高,籽粒产量、氮肥表观利用效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施氮水平为240 kg·hm-2处理的茎中果聚糖含量较高;不施氮(N0)或施氮过多(N2)均不利于小麦籽粒产量、氮肥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W1水分处理促进了倒二茎中果聚糖的积累和向籽粒的转运,有利于产量的提高.180 kg·hm-2施氮水平配合灌溉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的水氮交互处理(N1W1)具有较高的籽粒产量及较高的氮肥和水分利用效率,在此基础上增加施氮量或灌水量,小麦旗叶光合速率和倒二茎中果聚糖含量升高,籽粒产量无显著变化或降低,氮肥和水分利用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8.
田姗姗;黄诗宇;杨天为;高曼熔;张尚文;何龙飞;张向军;李婷;石前 《生物技术通报》2024,(12):145-159
【目的】研究铁皮石斛Dendrobium catenatum MYB(DcMYB)基因转录因子家族成员的结构和功能,鉴定参与高温干旱复合胁迫的主要成员及其表达模式,为今后研究铁皮石斛适应逆境胁迫的生理机制提供参考。【方法】基于铁皮石斛的全基因组与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处理后的转录组数据,筛选出响应高温干旱复合逆境的关键MYB转录因子,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分析和鉴定,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在不同胁迫处理下的表达模式。【结果】鉴定出38个DcMYBs基因,可分为1R-MYB、R2R3-MYB和3R-MYB三种类型,其中R2R3-MYB占比89%;DcMYBs蛋白长为203-581aa,热稳定性佳,多具亲水性;亚细胞定位预测显示均存在于细胞核中,部分并存于其他细胞器;MEME分析揭示同亚组的MYB基因具有相似的结构特征;DcMYBs进化发育后将其分为19个亚组(D1-D19);顺式作用元件预测结果表明DcMYBs参与生物、非生物胁迫与激素诱导,DcMYB6、DcMYB15、DcMYB16、DcMYB21、DcMYB23、DcMYB35均含有干旱响应元件MBS,DcMYB6、DcMYB35还具有4个ABA响应元件ABRE;在高温干旱复合胁迫下,R2R3-MYB亚家族基因被显著诱导,关键基因的RT-qPCR验证与转录组数据一致,DcMYB6、DcMYB35在胁迫下上调,DcMYB15、DcMYB16、DcMYB21、DcMYB23下调;外源脱落酸和20% PEG6000处理具有干旱响应元件MBS基因结果显示在处理后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6个基因可能参与ABA信号途径与干旱胁迫的响应。【结论】逆境胁迫下从铁皮石斛中鉴定出38个DcMYBs基因,R2R3-MYB为主要类型,编码蛋白均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亲水性且预测主要定位于细胞核;DcMYBs基因与拟南芥MYB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特定基因被干旱和外源脱落酸显著诱导,其可能参与生物、非生物胁迫与激素诱导,在铁皮石斛逆境生长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种质间的亲缘关系,利用ISSR技术对34份铁皮石斛种质资源进行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9条ISSR引物在34份种质中共扩增出78条带,多态位点百分率达100%。UPGMA聚类分析表明,种质的相似系数为0.61~0.92,在相似系数0.626处,福建省泰宁的野生铁皮石斛与栽培铁皮石斛分为两大类。泰宁野生铁皮石斛种群的Nei’s基因多样性(H)和遗传分化系数(Gst)分别为0.3111和0.4609,均高于栽培种群(0.3056和0.4204),表明泰宁野生铁皮石斛具有较丰富的多样性和较高的种群分化系数。AMOVA分析表明,铁皮石斛种群内变异指数为74%,种群间变异指数为26%,表明不同种群间可能存在基因交流。这些为不同地域的野生铁皮石斛资源的有效保护及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霍山石斛(Dendrobidium huoshanness)是重要的药用植物,在组培过程中,其营养器官脱分化困难。本文研究了霍山石斛拟原球茎(PLBs)诱导的适宜条件,发现假鳞茎下段是诱导拟原球茎适宜的外植体,低浓度的NAA和CPPU的诱导效果较好,黑暗培养可缩短诱导时间,提高诱导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