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4篇 |
免费 | 144篇 |
国内免费 | 70篇 |
专业分类
65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15篇 |
2021年 | 15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13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25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19篇 |
2012年 | 26篇 |
2011年 | 19篇 |
2010年 | 40篇 |
2009年 | 32篇 |
2008年 | 22篇 |
2007年 | 21篇 |
2006年 | 27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24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28篇 |
2001年 | 27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19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29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索小型猪肠菌群失调模型的制备方法.方法 分别采用大黄和氨苄青霉素灌服,通过检测贵州小型猪新鲜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肠球菌的数量,了解其肠菌群变化情况.结果 两种方法都可导致贵州小型猪肠菌群改变.两组相比,大黄组菌群变化速度较快、持续时间较短;氨苄青霉素组菌群变化速度较慢、持续时间较长.结论 两种方法均可制备比较稳定的贵州小型猪肠菌群失调模型,但具体表现不尽相同,应用时可根据需要选择. 相似文献
2.
贵州蚋属两种新记述:(双翅目:蚋科)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报道采自贵州的蚋属二新种:兴义维蚋Sumulium(Wilhelmia)xingyiense sp.n8ov.和轮丝蚋Simulium(Simulium)rotifilis sp.nov,分别描述了其形态特征,并与其近缘种相比较。模式标本存在于贵阳医学院生物学教研室。 相似文献
3.
上篇:看似易如反掌的巨变一个穷得连一年打下的粮食都吃不到年关的村庄.自2006年以后不到3年的时间里.家家都盖起了新房。这一魔术般的变化.居然是因为祖祖辈辈传续下来的玉米地被弃耕不种了,取而代之的是漫山遍野的牧草和散放在山坡上的羊群.世代农民摇身一变成了牧民——这就是贵州省晴隆县的哈马村。 相似文献
4.
贵州东部寒武纪的杷榔组发育,化石丰富,含有杷榔动物群;其中掘头虫类、莱德利基虫类三叶虫保存好,序列完整,提供了研究这些类群属种个体发育的重要材料。本文据杷榔组Redlichia (Pteroredlichia) chinensis(Walcott,1905)的300多块标本的分析数据,详细讨论和重点研究了其从幼虫期、分节期至成虫期个体发育特征,分析各个阶段的形态变化及个体发育演化趋势。丰富了R.(Pteroredlichia) chinensis个体发育的资料,对莱德利基虫属种厘定起到积极的作用,提供了属种分类对比的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5.
贵州关岭地区三叠系竹杆坡组顶部及\"瓦窑组\"底部的牙形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贵州关岭地区三叠系“瓦窑组”以N.polygnathiformis繁盛为特征,关岭新铺巴毛林至小洼一带“瓦窑组”一段与杨守仁等(1995)Neogondolella polygnathiformis带的下部相当,相当于卡尼阶。“瓦窑组”中N.polyg-nathiformis(Budurov et Stefanov)的幼年期个体丰富,为研究这一晚三叠的重要属种的个体发育提供条件,在该区竹杆坡组上部发现的Celsigondolella baiyunensis sp.nov.和Neogondolella parafoliata sp.nov。为研究Celsigon dolella与Neogondolella这间的演化关系提供新材料。 相似文献
6.
简要论述贵州凤冈志留纪Llandovery世晚期Pinnatiramosus qianensis Geng(黔羽枝)的研究历史、地层时代、主要特征、早期陆生维管植物起源和演化意义、争议焦点及其今后的研究途径和展望。P.qianensis代表了一类目前仍鲜为人知、由水生藻类植物向陆生环境过渡的植物类群,具有陆生维管植物某些重要特征,在后续演化过程中,可能是一类不成功的灭绝类群。由于P.qianensis的特有外部形态和复杂的内部解剖特征,对其认识引发了很大的争议,焦点集中在是否属于真正的志留纪植物(产出地层是否为志留纪Llandovery世晚期,是否属于这个时期的早期维管植物或植物根系)。作者认为:我国西南地区是探索早期陆生维管植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的关键地区,通过一系列野外和室内研究,进一步强化对P.qianensis及其共生植物群的研究,并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系统揭示P.qianensis的生物学属性、分类系统及其生态环境,在早期植物演化上提出新观点和演化模式,推进早期陆生维管植物起源、演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贵州思南奥陶纪末至志留纪初大息场组的笔石研究结果表明,大息场组共产出笔石6属7种:Styracograptus chiai(Mu,1949),Normalograptus mirnyensis(Obut and Sobolevskaya,1967),Normalograptus ajjeri(Legrand,1977),Metaclimacograptus hughesi(Nicholson,1869),Avitograptus avitus(Davies,1929),Atavograptus atavus(Jones,1909)和Korenograptus laciniosus(Churkin and Carter,1970)。自下而上可识别出相当Dicellograptus complexus带、Akidograptus ascensus带和Cystograptus vesiculosus-Coronograptus cyphus带的3个含笔石地层带。虽然大息场组的笔石动物群分异度较低,但全都是上扬子区奥陶-志留系之交的常见属种,除S.chiai(Mu)之外,其它都是全球广布的物种。 相似文献
8.
5-氮胞苷对贵州小型猪淋巴细胞DNA损伤及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贵州小型猪淋巴细胞对化学物或药物引起的DNA损伤及修复影响的反应。方法 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比较 5 氮胞苷对PHA刺激和未刺激淋巴细胞的DNA损伤及其修复过程。结果 5 氮胞苷引起未刺激淋巴细胞明显的DNA泳动 (彗星尾 ) ,经修复孵育 2h后 ,DNA泳动与孵育前比较无显著差异 ,而 5 氮胞苷引起的刺激细胞DNA泳动经 2h修复孵育后与孵育前比较显著减少。结论 5 氮胞苷引起贵州小型猪未刺激淋巴细胞DNA损伤经 2h孵育未能修复 ,而刺激细胞的DNA损伤明显修复。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我国盘菌属中两个具有绣球样子囊果的种。一个是新种贵州盘菌(PezizaguizhouensisM.H.Liu);另一个是国内新记录种希氏盘菌[Pezizshearii(Gilkey)Korf]。文中对新种作了拉丁描述并附图,描述了新记录种并附图。还为该属中具绣球样子实体的已知种提供了检索表。新种模式标本的主模式保藏在HMAS,等模式保藏于贵州省安顺地区卫生防疫站标本室(GZAS)。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