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1篇
  免费   780篇
  国内免费   287篇
  1788篇
  2025年   31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鸟类的行为还吸引了人们的想象力。它们仅仅凭借着飞翔就能激发几代诗人的灵感,它们的迁徙让科学家们感到震惊。斑尾塍鹬每年在夏季繁殖地和冬季觅食地之间的迁徙距离达到11500公里,从阿拉斯加到新西兰,不间断的8日飞行,如同史诗般令人瞠目。  相似文献   
2.
丁瑞华 《四川动物》1995,14(4):144-146
本文报道了虎嘉鱼的生境特点及保护对策,主要是加强宣传教育,严禁滥捕,深入研究,开展人工养殖试验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确保物种生存和繁衍。  相似文献   
3.
在有人为干扰的森林景观中开展鹿科动物适宜生境分布研究,对于解决大尺度生境保护与小面积森林经营的矛盾问题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也符合我国林区的现实需求.2013—2015年冬季进行的多次野外调查收集196处鹿科动物出现点信息,将这些点作为分布点数据,选取地形、景观类型、植被特征和人类干扰4类17种因子作为环境变量,利用最大熵模型方法,分析4种林下经营面积情景下小兴安岭铁力林业局马鹿和狍的潜在适宜生境分布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精度达到优秀水平,稳定性好,鹿科动物的适宜生境主要集中在东部区域;不同情景下,两种鹿科动物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相似,均为距农田距离、距居民点距离、距河流距离、距营林区距离和海拔因子,其中,距营林区距离因子的贡献率稳定在4%~6%;两种鹿科动物躲避人类经营活动干扰的距离(1200~1300 m)较为接近.在无林下经营情景中,鹿科动物的适宜生境分布较广、面积较大;随着经营面积的增大,适宜生境面积减少;当经营面积扩大到现实情况的2~3倍时,鹿科动物栖息地面积缩减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4.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4):686-694
确定鱼类的栖息地利用格局是研究物种与环境关系的基础, 也是鱼类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的必要前提。目前, 有关溪流鱼类群落的栖息地斑块利用格局尚存在争议。基于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对青弋江河源溪流的逐月调查数据, 初步研究了鱼类群落的栖息地斑块利用格局, 着重在栖息地斑块尺度上解析了鱼类群落的时空变化规律。主要研究结果显示, 深潭和急滩2类斑块间的底质、流速、水深、溶氧栖息地因子显著差异, 且深潭斑块的环境稳定性高于急滩。研究共采集鱼类15种, 其中鲤科鱼类8种, 占采集物种数50%以上。基于鱼类物种存在与否的不连续变量的分析结果显示, 鱼类物种组成的斑块间和月份间变化均不具显著性。但是, 基于鱼类物种多度的连续变量的分析结果显示, 鱼类群落结构存在有显著的斑块间变化和时间动态; 就斑块间变化而言, 原缨口鳅(Vanmanenia stenosoma)在急滩斑块中的多度更高, 而宽鳍 (Zacco platypus)、光唇鱼(Acrossocheilus fasciatus)和尖头 (Phoxinus oxycephalus)等其他关键物种则在深潭中具有更高多度。深潭斑块的鱼类物种数显著高于急滩, 但2类斑块间的个体数无显著差异。深潭斑块的鱼类物种数较稳定, 而个体数月变化显著, 可能与鱼类繁殖和群体补充以及越冬死亡等有关; 急滩鱼类物种数和个体数的月变化均显著, 除了与鱼类群体补充和越冬死亡有关以外, 还可能受越冬时栖息地斑块选择变化的影响。上述结果表明, 在栖息地斑块空间尺度上, 由于研究区域内大多数物种在栖息地斑块选择上无明显的特化性, 深潭和急滩斑块间鱼类的物种组成分布不符合前人所报道的生境-共位群格局, 但区域内常见种多度的变化可引起鱼类群落结构的斑块间差异和季节动态。  相似文献   
5.
焦迎迎  徐雨  冉江洪  李冬琴  王颖  汤开成 《四川动物》2012,31(3):448-451,455
2009年3~6月,采用样方法对四川省洪雅县人工林赤腹松鼠危害相关的生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共设置了240个样方。样方调查中记录了2个反应危害等级的变量(危害株数和乔木总数)和11个生境变量(森林类型、海拔、坡向、坡度、坡位、距最近道路距离、距最近水源距离、乔木均高、乔木平均胸围、灌木盖度和草本盖度)。通过广义线性模型研究这些因子与人工林赤腹松鼠危害程度的关系。结果显示,赤腹松鼠危害程度与森林类型、坡度、坡向、乔木平均胸围呈显著性相关,与其他因子无显著相关性,在柳杉-杉木林中的危害高于纯柳杉林,在阴坡的危害低于其他坡向,危害程度随坡度和乔木平均胸围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6.
试论野生稻资源遗传多样性原生境保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野生稻资源丰富,分布地域广阔,由于经济建设用地需要,近年来野生稻原生地遭到严重破坏,野生稻原生境保存已是十分紧迫的事情。本文论述了原生境保存的意义,原生境保存地的选择原则及设想,旨在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加强野生稻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人工生境与自然生境下白鹤Grus leucogeranus的行为差异及其可能对白鹤造成的影响,2021年1—2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对鄱阳湖2个人工生境(藕塘、稻田)和1个自然生境(常湖池)的越冬白鹤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越冬期白鹤在不同生境下均以觅食行为为主,在稻田中比例最高(94.6%),觅食频次显著高于藕塘(P<0.001);稻田中的警戒行为频次显著高于藕塘和常湖池(P<0.001;P=0.002),而藕塘和常湖池中的警戒行为频次无显著差异。白鹤在不同生境下食物的种类、营养成分、觅食方式均会影响白鹤越冬期行为及时间分配。本研究为加强越冬白鹤人工生境的保护与管理提供指导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2011年5月和6月在鄱阳湖沿岸带的62个样点采集了淡水螺类样本并调查了生境类型,分析了淡水螺类的物种组成及其生境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共采集到淡水螺类19种,分属田螺科(8种)、觿螺科(8种)、椎实螺科(2种)和黑螺科(1种)。与前人的研究相比,本次调查的螺类物种数有较大的下降,但田螺科和觿螺科的物种仍是整个螺类群落的主要组成部分。淤泥生境的螺类物种组成与其他生境的差异较大,淤泥生境的螺类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沙土、砂石和水草3种生境(P0.05),表明螺类对生境具有一定的栖息偏好性。最后详细讨论了淡水螺类种数变化、物种组成及其生境分布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新疆吉木萨尔县蝴蝶群落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蝴蝶作为指示生物, 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多样性监测及环境质量评估。探究新疆吉木萨尔县蝴蝶群落多样性, 可为当地蝴蝶多样性的保护及环境监测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采用样线法在新疆吉木萨尔县选取山前荒漠、农田、山地草原、山地森林、亚高山草甸5种不同的生境类型, 对蝴蝶种类和群落多样性进行调查。共记录蝴蝶4,401号, 隶属于7科26属38种。其中蛱蝶科有9属12种, 为优势科; 粉蝶科的个体数最多, 占比55.01%; 绢蝶科、凤蝶科和弄蝶科的种类数和个体数最少, 均为单科种, 是该地区的稀有类群。对不同生境蝴蝶群落多样性和相似度分析比较的结果显示: 5种生境中多样性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亚高山草甸、山地森林、山地草原、农田及山前荒漠, 其中山地森林和亚高山草甸的相似性系数较高, 达到0.77, 山前荒漠和山地草原的相似性系数最低, 为0.37。蝴蝶物种数及多样性指数随海拔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蝴蝶群落随月份发生变化, 蝴蝶种类和数量在5月发生、7月达到峰值。蝶类个体数在3年内呈下降趋势。研究结果表明, 蝴蝶物种的组成和多样性与生境类型具有密切联系, 保护生态环境, 维持该地区植物群落的多样性、降低人为干扰程度是保护蝶类多样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下游平原不同非农生境中植物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8,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卢训令  汤茜  梁国付  丁圣彦 《生态学报》2015,35(5):1527-1536
自然、半自然等非农生境是区域农业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黄河下游平原区是典型的农业景观,农田是最主要的景观类型,林地、树篱等景观要素散布其中,为研究区内非农生境中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效应,采用典型样地法对区内典型农业景观中林地、树篱、田间道路和沟渠等主要非农生境中的植物群落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区内植物组成以菊科、禾本科等为主;区内植物科的地理成分以世界分布和泛热带分布为主,各生境间有一定的差异,属的地理成分复杂,具有中国15个种子植物属分布型中的13个,以温带分布、世界分布和泛热带分布为主,总体上区内的植物组成以广布种为主,优势科属明显,特有种缺乏;各非农生境中的植物多样性存在一定的差异,林地和树篱生境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高于田间道路,沟渠、林地和树篱生境中的物种均匀度和群落盖度均显著高于田间道路;β多样性分析表明田间道路生境中的群落组成分化程度在各样点间最大(β多样性指数最高);树篱、林地和田间道路等生境间群落相似性均较高,但其群落结构和优势种组成方面却存在显著的差异,沟渠作为一种特殊生境与其它生境间的群落相似性相对较低。研究表明,在黄河下游平原典型农业景观中,作为非农生境存在的林地和树篱在物种多样性维持中具有重要地位,沟渠为水生和湿生植物提供了庇护所,意义重大;各生境间高的群落相似性仅是物种组成名录相似性的反映,其空间格局和优势种群间差异明显,各生境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差异巨大。未来区内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应重在生态系统过程、功能的加强以及生态系统服务的维持和提高,且需进一步在景观水平上探讨各非农景观要素的空间构型对其生态效益的影响机制及其调控和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