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
系统研究了龙州蝗属,共记述10种,其中包括1新种,即贵州龙州蝗Longzhouacris guizhouensis sp.nov.,该新种近似于斑角龙州蝗L.annulicornis Lu,LiYou,2000,主要区别为:1)前胸背板沟前区长为沟后区长的2.16倍;2)前翅到达第3腹节背板中部;3)后足跗节爪间中垫长为爪长的1.5倍;4)雄性尾片三角形,顶尖;5)触角基半黄褐色,端半暗褐色;6)前翅前半黑褐色,后半淡褐色;7)后足胫节黄绿色。文中附有分种检索表。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3.
4.
5.
记述采自贵州罗甸地区庭蚱属Hedotettix Bolívar 1新种,即圆肩庭蚱Hedotettix circinihumerus Deng & Zheng sp. nov.。该新种近似于狭顶庭蚱Hedotettix strictivertex Zheng (2006),主要区别:头顶宽度狭于一眼宽度的1.2倍;侧面观,背板上缘肩前略波状,肩后平直;肩角圆弧形,侧缘在肩后收缩;中足股节下缘波状,中足股节的宽度宽于前翅能见部分的宽度;后足胫节外侧具刺11–12个;后足第1跗节下之第3垫大于第1、2垫,各垫顶尖。 相似文献
6.
记述釆自福建省拟大磨蚱属Macromotettixoides 1新种:武夷山拟大磨蚱M. wuyishana sp. nov.。文中附有中国拟大磨蚱属分种检索表及种类分布。 相似文献
8.
本文测定了斑腿蝗科10亚科20种蝗虫和其他蝗科3种蝗虫的线粒体16S rDNA部分序列,并从GenBank中下载了15种蝗亚目昆虫的16S rRNA基因相应序列片段。比对后的序列长度是397 bp,其中有196个变异位点,157个简约信息位点,A+T平均含量为71.7%,C+G平均含量为28.3%。以序列差异比值为横坐标,以碱基转换数和颠换数为纵坐标作散点图,结果表明颠换多于转换,且随着差异程度的增加,转换明显出现了饱和。以蚱总科的日本蚱Tetrix japonica和卡尖顶蚱Teredorus carmichaeli作外群,用ME、等权MP、加权MP及贝叶斯法重建系统发生树。分子系统树表明,斑腿蝗科并非是一单系群,该科的切翅蝗亚科与稻蝗亚科也均不是一单系群;卵翅蝗、伪稻蝗和稻蝗三者有很近的亲缘关系;支持将黑蝗亚科和秃蝗亚科合为一个亚科——秃蝗亚科;现行的稻蝗亚科并非一单系群,而是一多系群。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和传统的基于形态特征的斑腿蝗科的分类体系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记述采自安徽的澳汉蚱属Austrohancockia 1新种,即岳西澳汉蚱A. yuexiensis Zha, Deng & Zheng sp. nov.。该新种近似于嘉氏澳汉蚱A. gressitti和武夷山澳汉蚱A. wuyishanensis, 主要区别为:1)头顶宽是1眼宽的3.0倍;2)颜面隆起纵沟宽为触角基节宽的1.5倍;3)前胸背板肩前的片状隆起具1靠后的深凹陷;4)前胸背板后突不达后足股节顶端,端部中央浅凹;5)雌性生殖板后缘中央三角形突出,后缘两侧弧形突出。模式标本存放于淮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标本室。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