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昆虫经诱导盾产生灭菌肽的研究近年来已有很大进展,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绝大多数都是以有翅亚纲内生翅类鳞翅目(主要是蚕类)昆虫和少数双翅目昆虫为材料.本文首次以有翅亚纲外生翅类蜚蠊目的美洲蜚蠊(Ptriplaneta americana L.)为实验昆虫,用Escherichia coil K12 strain D31作诱导源,对不同发育期、不同性别、不同成虫期的蜚蠊进行诱导后,采用含菌培养基平板测活方法,就存在个体数及能产生抗菌物质的个体数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发现成虫日龄在10天之内的雄性蜚蠊能够产生抗菌物质的个体百分比最高.抗菌物质出现的高峰期是在诱导后第三、四天.用滴滴涕和溴氰菊酯作诱导源对雄性蜚蠊的诱导实验表明,杀虫剂也能诱导蜚蠊产生抗菌物质,而且所诱导产生抗菌物质的活性强度(用抑菌圈直径表示)高于大肠杆菌所诱导的.滴滴涕和溴氰菊酯的重复诱导可提高蜚蠊产生抗菌物质个体百分比.蜚蠊经诱导后产生的抗菌物质具有广谱性,对苏云金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及绿脓杆菌等有较强的抗菌活性,而对大肠杆菌D31、大肠杆菌、粘质沙雷氏杆菌和溶壁微球菌等有较弱的抗菌活性.用肽类物质的指纹图谱法分离蜚蠊血淋巴抗菌物质,发现经诱导后血淋巴中确有新的肽类物质产生,该物质具抗菌活性,用DABITC法分析,其N-末端氨基酸为赖氨酸. 相似文献
2.
蜚蠊是昆虫纲中一个较小的目,全世界已知五千余种,中国有记载的约二百种,五十年代后期上海医学院对本地区的蜚镰作了调查报道,七十年代初国内许多地区蜚蠊为害严重,不少单位开始采制标本对它进行研究.本文对中国室内常见蜚蠊种类的鉴定、生活习性、地理分布及其传播疾病、经济意义和防治方法作了综合报道,其中包括德国小蠊的两个近似种及一个中国新纪录属、种. 相似文献
3.
4.
5.
本文运用美洲蜚蠊(Periplaneta americana)第V1腹神经节突触后电位细胞外记录方法研究了吡虫啉、杀虫双对中枢神经活动的影响。结果显示:1.73x10-7mol/L吡虫啉和 1.38XlO-5Stool/L杀虫双处理后初期均能引起自发性突触后电位发放增强,随后导致突触传递阻断。而吡虫啉较杀虫双阻断传递快,且用Ringer生理溶液冲洗不易恢复,表明吡虫啉较杀虫双激动剂活性更强。以3.37×10-5mol/L甲胺磷预处理中枢神经样品后,再进行杀虫双处理,则突触后电位的发放频率和幅值有明显增强,产生连续超幅排放(overshooting)现象,相反,甲胺磷预处理对随后进行吡虫啉处理无明显影响。这些结果说明,吡虫啉、杀虫双和乙酰胆碱受体发生相互作用过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7.
豆科植物籽实中的昆虫消化道α-淀粉酶抑制剂的研究(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6种豆科植物籽实进行了蜚蠊消化道α-淀粉酶抑制剂活性的测试。但只从褐色菜豆(Phaseolusvulgariusl)中检测出特异性抑制剂。该抑制剂在酸性条件下能有效地抑制蜚蠊α-淀粉酶的活性,最适抑制pH5.45,37℃时预温30分钟后能显示最大抑制活性,不预温时的抑制活性仅为最大抑制活性的25%;0℃时几乎不显示抑制活性,但在一定范围内,抑制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呈近似的线性增加;抑制剂浓度较低时,α-淀粉酶的抑制程度与抑制剂浓度的变化成正比。但超过约50%后,抑制程度只随抑制剂浓度的增加而缓慢上升并趋近于最大值。 相似文献
8.
黑胸大蠊(Periplaneta fuliginosa)病毒的分离及某些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黑胸大蠊(Periplaneta fuliginosa)自然罹病的虫尸中分离得到一株非包涵体病毒。将病毒悬液均匀拌入无菌饲料并供食154~169日龄黑胸大蠊健康若虫时,能使其感染、发病,死亡率可达98%以上。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时,病毒为球形二十面体颗粒,直径约23nm。病毒悬液具有典型核蛋白紫外吸收光谱。病毒用DNase和RNase处理并经吖啶橙染色、二苯胺和苔黑酚试验及甲醛反应证明:该病毒含有单链DNA。以上特性与细小病毒科的特征有点类似。 相似文献
9.
三种蜚蠊的游离氨基酸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生物体中游离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可以了解各生物对氨基酸的需求、蛋白质代谢的特点,也是目前近代生物化学和分子分类学研究的组成部分,为此,我们对三种蜚蠊的游离氨基酸进行了分析,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A cockroachcidal bacterial isolate CW-W-90-3 was selected by egg yolk agar plate. The isolate produced phospholipase C (PLC) which was pathogenic to the nymph of cockroach. The conditions for production of high level PLC indicated that using LB medium supplement Tween-80 or minimal medium could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activity of PLC. The optical phase for production of PLC was in the period of 12-18 hours and below pH8.0. The activity of PLC was reduced along with the culture time until 48 hours. The PLC was resistant to heat. The partially purified PLC from the culture supernatant was assayed by using cockroach nymphes and produced 71.74% mortalit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