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是一种世界性入侵害虫,寄主范围广,危害严重,2003年首次在我国发生危害,并有进一步扩散蔓延的趋势。针对蓟马类害虫虫体微小、形态相似,难以准确快速区分的问题,采用特征序列扩增区域(SCAR)标记技术,以西花蓟马及与之同域发生的其他种类蓟马为对象,筛选出1对西花蓟马特异性引物(FOMF/FOMR),其扩增片段大小为320 bp。种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该对引物只对西花蓟马的基因组DNA具有扩增能力,对同域发生的花蓟马F. intonsa (Trybom)、禾花蓟马F. tenuicornis (Uzel)、烟蓟马Thrips tabaci L. 等41种蓟马不具有扩增效果。该对引物不仅对不同虫态的西花蓟马具有扩增能力,而且在西花蓟马发生地的寄主植物组织内亦检测到了其卵的存在。同时,该检测技术灵敏度高,对成虫的最低检出阈值为1/160头。本检测技术在口岸检疫以及花卉、蔬菜和种苗调运中的害虫检测和监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蓟马采集和玻片标本的制作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介绍蓟马标本的采集方法、常规鉴定用的临时性玻片和存档及分类用的永久性玻片标本的制作方法。标本的采集主要是拍打植物花朵、叶片及枯枝,玻片的制作重点介绍了制作存档和分类用的永久性玻片的5个步骤,即浸解脱色、洗涤、脱水、整姿封盖和干燥。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分析西花蓟马生物学特性及其世界分布的基础上,采用CLIMEX软件及提供的气候匹配性分析和位置比较分析两种分析模型,结合我国634个气象站点的数据,预测西花蓟马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结果表明,西花蓟马在生态气候指数EI≥3的地区爆发危害风险性较大。西花蓟马在我国的广东、海南、安徽、福建、江苏、山东、广西、贵州、河南、湖北、陕西、四川、云南、重庆等省市具有广泛的适生区; 其适宜生存的北界分布在中国年平均温度10℃等温线、1月份平均温度-8℃等温线以及年平均极端最低温度-20℃等温线附近; 而新疆、青海、西藏、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省或自治区为不适应生存区。 相似文献
5.
用凹玻片饲养棕榈蓟马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 2 5.4 mm× 76.2 mm,凹面直径为 18mm的两片凹玻片 ,相对合在一起 ,使凹面相对合而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 ,组成小型的饲养器 ,内放 10 mm× 10 mm新鲜的茄子叶片 ,供虫子取食并保湿。应用凹玻片饲养棕榈蓟马技术 ,具有装置简单、不易逃逸、操作方便以及便于在显微镜下连续观察等特点。在2 0 ,2 5,2 8,30和 32℃下 ,用凹玻片饲养 ,棕榈蓟马从初孵若虫到羽化成虫阶段的成活率分别为 77.78% ,65.96% ,82 .61% ,66.67%和 56.52 %。 相似文献
6.
7.
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入侵害虫西花蓟马和其他8种蓟马的线粒体 COⅠ基因433 bp片段测序,获得62个个体的序列。分子数据分析显示: 种内个体间平均遗传距离在0~0.005之间,2003年在北京发现的西花蓟马与欧洲等地区报导的西花蓟马不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 9种蓟马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213。构建的NJ树可以很好的显示蓟马的聚类,物种各单元型最初分支自展值均达到100%。结果表明,基于PCR及直接测序技术的分子鉴定可以达到准确鉴定蓟马物种之目的。 相似文献
8.
东亚小花蝽成虫对西花蓟马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探明东亚小花蝽对西花蓟马的控制效能,开展了东亚小花蝽成虫对西花蓟马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供试温度下,该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在相同温度下,东亚小花蝽成虫的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大,搜寻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18℃~26℃内,随着温度的升高,东亚小花蝽成虫对西花蓟马若虫的捕食量增加,而在26℃~34℃则有相反的趋势。在相同猎物密度条件下,随着东亚小花蝽成虫密度的增大,其平均捕食量逐渐减少,捕食作用率也相应地降低,东亚小花蝽成虫之间存在分摊竞争。 相似文献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