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5篇 |
免费 | 134篇 |
国内免费 | 63篇 |
专业分类
41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18篇 |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18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20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21篇 |
2009年 | 16篇 |
2008年 | 19篇 |
2007年 | 26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15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7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Tun鱼类资源丰富,Tun鱼肝脏,卵巢提取TTX后的废物中,含有17种氨基酸,其含量合计占干物质的71.5%,其中人和动物必需的8种氨基酸中Thr,Val,Ile,Leu,Phe和Lys6种含量较高,总量占干物质的27.6%以上。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集甘肃东北部地区泾川蜂场、庄浪蜂场和平凉蜂场的东方蜜蜂Apis cerana43群,采样点地貌包括山地、丘陵和平原。运用蜜蜂形态学研究方法对东方蜜蜂40个形态特征指标进行测量分析。运用SPSS13.0对蜜蜂形态数据进行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及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甘肃东北部地区不同采样点东方蜜蜂形态特征指标存在显著差异,而且与环境因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在野外围栏条件下,采用重复的2×2×2析因实验设计,测定食物、捕食和竞争物种黑线姬鼠对东方田鼠攻击行为作用的格局。东方田鼠各处理种群攻击水平与其种群密度的相关甚为复杂,与Chitty多态行为假设的预测不一致。东方田鼠双冲突个体间的攻击水平与其体重的相关不显著,而与冲突个体的体重差异则呈显著的负相关,体重差异越大,冲突个体间的攻击水平越低。雄体攻击水平与其繁殖特征无显著的相关关系,而雌体间攻击水平则受繁殖状态的影响,动情雌体间的攻击水平显著地高于非动情雌体。体重差异和食物对雄体的攻击行为具有极显著的独立作用,捕食和种间竞争对雄体攻击行为的独立作用不显著,而捕食与种间竞争交互作用对雄体攻击行为的效应则达到显著水平。体重差异、食物、捕食和种间竞争对动情雌体的攻击水平均有极显著的独立作用,3类外部因子交互作用的效应达到极显著水平;而3类外部因子交互作用对非动情雌体攻击行为的效应则不显著。结果检验了外部因子食物、捕食、种间竞争对田鼠类动物种群攻击行为具有独立和累加的整合效应的假设。 相似文献
4.
东方粉蝶幼虫有6条马氏管,每条管可以简易地分为四个部分:直肠导,迴肠纲,黄色段和白色段,所有这四个部分首要细胞的顶面都折叠形成微绒毛(特别是迴肠纲,其顶面进一步折叠形成微道),线粒体几乎延伸到微绒毛顶端。在基部,大量基膜折叠形成细胞内管道,向细胞顶部延伸。在细胞质中,有许多线粒体,糙面内质纲和空泡。每一个细胞的细胞核中有一些散的染色质物质,并且外形呈不规则形。在黄色段首要细胞中,有大量证明是由矿物质沉积形成的电子密集颗粒,及猜疑为微孢子原虫的细胞质囊球。上述每段可能具有的功能会在这报告中讨论。 相似文献
5.
中国蝉蟹类新纪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蝉蟹为蝉蟹总科Hippoidea的统称,隶属于甲壳动物十足目Decapoda歪尾派Anomura,在热带或亚热带浅海滩沙中生活的较多。参考国内外文献,全世界有50余种,中国有5种,今另采得2个新纪录种,共7种,即:一、管须蟹科Albuneidae Stimpson1858(一)东方管须蟹Albunea symnista(Linnaeus,1766),(二)长鞭管须蟹A.dayriti Serene et Umali1965,(三)解放眉足蟹Blepharipoda liberata Shen1949,(四)日本冠鞭蟹Lophomastix japonica(Durufle,1889)。二、蝉蟹科Hippidae Stimpson1858(五)侧指蝉蟹Hippa adactyla Fabricius1787,(六)茎额蝉蟹H.truncatif… 相似文献
6.
We review the fossil history of seed plant genera that are now endemic to eastern Asia. Although the majority of eastern Asian endemic genera have no known fossil record at all, 54 genera, or about 9%, are reliably known from the fossil record. Most of these are woody (with two exceptions), and most are today either broadly East Asian, or more specifically confined to Sino-Japanese subcategory rather than being endemic to the Sino-Himalayan area. Of the "eastern Asian endemic" genera so far known from the fossil record, the majority formerly occurred in Europe and/or North America, indicating that eastern Asia served as a late Tertiary or Quaternary refugium for taxa. Hence, many of these genera may have originated in other part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nd expanded their ranges across continents and former sea barriers when tectonic and climatic conditions allowed, leading to their arrival in eastern Asia. Although clear evidence for paleoendemism is provided by the gymnosperms Amentotaxus, Cathaya, Cephalotaxus, Cunninghamia, Cryptomeria, Glyptostrobus, Ginkgo, Keteleeria, Metasequoia, Nothotsuga, Pseudolarix, Sciadopitys, and Taiwania, and the angiosperms Cercidiphyllum, Choerospondias, Corylopsis, Craigia, Cyclocarya, Davidia, Dipelta, Decaisnea, Diplopanax, Dipteronia, Emmenopterys, Eucommia, Euscaphis, Hemiptelea, Hovenia, Koelreuteria, Paulownia, Phellodendron, Platycarya, Pteroceltis, Rehderodendron, Sargentodoxa, Schizophragma, Sinomenium, Tapiscia, Tetracentron, Toricellia, Trapella, and Trochodendron, we cannot rule out the possibility that neoendemis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especially for herbaceous taxa in the present-day flora of Asia, particularly in the Sino-Himalayan region. In addition to reviewing paleobotanical occurrences from the literature, we document newly recognized fossil occurrences that expand the geographic and stratigraphic ranges previously known for Dipelta, Pteroceltis, and Toricellia. 相似文献
7.
通过光镜和扫描电镜对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的侧线系统进行形态学及组织学的研究。研究结果首次揭示了暗纹东方鲀侧线系统除了主侧线外还包括辅助侧线和辅助神经丘。主侧线分布主要包括眶上线、眶下线、耳后侧线、下颌线、前鳃盖线、上颞线、背侧线、腹侧线。辅助侧线和辅助神经丘分布主要包括口部辅助侧线、眶下辅助侧线、下颌前辅助侧线、下颌后辅助侧线、眶上后辅助侧线、上颞腹辅助神经丘、上颞背辅助神经丘、前鳃盖后辅助神经丘、背部辅助神经丘、尾部辅助神经丘。暗纹东方鲀侧线器官为接受机械刺激的神经丘,数目上千,神经丘分布在体表的凹槽里,且位于高低不同突起顶端。神经丘由套细胞、支持细胞和感觉毛细胞组成。感觉毛细胞呈圆形排列,并且每个细胞的游离面均有一根动纤毛和几十根静纤毛。据本研究对暗纹东方鲀侧线分布特征和神经丘的生长特征等的观察结果,认为尽管暗纹东方鲀侧线系统没有如其他真骨鱼类的管道系统,但是依然具有两套不同生理机能的机械感受系统,符合\"七管模式\"的主侧线神经丘与管道神经丘同源,而辅助侧线和辅助神经丘才是真正的表面神经丘。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贵州省东方蜜蜂Apis cerana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现状,对贵州省9个地级市79个样点采集的东方蜜蜂样本线粒体DNA (mt DNA) COI-COII序列进行扩增与测序,分析其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亲缘关系。序列结果显示扩增后COI-COII序列长度约为760 bp,A+T平均含量(82.3%)明显高于C+G(17.7%),碱基偏移性明显。单倍型分析共发现33个单倍型,其中主体单倍型H1为9个地理群体共有。单倍型多样度分析表明平均单倍型多样度为0.802,其中黔南地区最高,遵义地区最低;平均核苷酸多样度为0.014,其中六盘水地区最高,黔西南及安顺地区最低。中性检验结果表明贵州省部分地区东方蜜蜂可能经历过群体扩张。9个地区样点的平均遗传距离介于0.0012~0.0044之间,其中毕节与黔东南地区间最大,为0.0044,安顺与黔南、遵义地区间最小,均为0.0012。在单倍型系统进化树中,79个样点东方蜜蜂可分为两个类群。研究结果为贵州省东方蜜蜂遗传分化研究、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