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5篇
  免费   954篇
  国内免费   454篇
  2983篇
  2025年   21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130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145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123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119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本文通过对盒子草氨基酸和糖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总氨基酸含量为11.33%,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为4.91%,碱性氨基酸为1.83%,中性氨基酸为6.82%,酸性氨基酸为2.68%。总糖含量为13.13%,其中多糖为5.29%,低聚糖为4.68%,还原糖为3.16%。  相似文献   
3.
坚尼草(Panicum maximum Jacq.)是一种外来草本植物,已逸为野生,扩展迅速,对本地草本植物构成一定的影响。其扩展能力与其生长和繁殖特点有很大关系。研究表明,坚尼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植株较高大,生长迅速,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花期长,单丛坚尼草从始穗到终穗,花期可长达6~7个月;同一穗的果实熟期不同,而且边熟边脱落,从抽穗的5~7d起开始有果实脱落,脱落时间可持续1个月左右,以抽穗2~3周为脱落高峰;不同时间成熟的果实,种子萌发率也不同,7月份成熟的果实比9月份成熟的果实萌发率高。同一穗中,以抽穗后2~3周(果实脱落的高峰期)成熟的果实萌发率较高。果实成熟后,不能立即萌发,储存1~6个月,种子萌发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通过NaN3诱变得到的红豆草抗羟脯氨酸变异系,在酶液中游离原生质体进行培养,获得再生植株。在含不同浓度NaCl,羟脯氨酸或PEG的MS培养基上,原生质体来源抗性愈伤组织中的游离脯氨酸含量在1周之内均急剧增加,随后开始下降,3周后接近正常水平。随着胁迫程度的提高,抗性愈伤组织中游离脯氨酸含量呈递增趋势,生长速度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5.
硅酸盐矿物麦饭石对沉水植物生理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水植物的稳定生长是重建健康湖泊生态系统重要环节, 底质条件是沉水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研究通过观测沉水植物生理生态的变化来探讨麦饭石对其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 与湖泥组相比, 麦饭石可明显促进沉水植物苦草生长, 覆盖1 cm厚度麦饭石的苦草植株高度、单株生物量优于湖泥组(P<0.05); 改性麦饭石组的苦草株高、单株生物量高于麦饭石原石组(P<0.05)。麦饭石组中两种植物苦草和轮叶黑藻的光合色素、根系活力、丙二醛、过氧化物酶活等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均优于湖泥组。检测发现麦饭石中含有丰富的植物生长所需的常量和微量元素, 可以明显促进沉水植物生长。可见麦饭石有益于沉水植物生长, 可进一步作为底质改良材料应用于湖泊生态修复工程。  相似文献   
6.
黑节草双受精过程及胚胎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黑节草从传粉到受精约需130d,精子在花粉管中形成,胚囊发育属蓼型胚囊,因反足细胞较早退化,故受精前胚囊多只由卵器和中央细胞组成。精卵核融合时,精核染色质进入卵核后凝集成颗粒状,并在原位与卵核的染色质融合,雌、雄性核仁一直维持至合子的第一次分裂期前。双受精作用正常,属于有丝分裂前配子融合类型,初生胚乳核发生2-3次分裂后逐渐退化消失,胚的发育局限于球形胚阶段。  相似文献   
7.
延安北部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草)成效的遥感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延安北部丘陵沟壑区的吴起、志丹、安塞、子长、延川、延长和宝塔等7县区做为一个整体,利用GIS综合解译分析SPOTVGT、NOAA/AVHRR、EOS/MODIS、TM和DEM数据,揭示该区域退耕还林(草)生态建设工程所取得的实效。1998-2009年NOAA/AVHRR和EOS/MODIS遥感监测表明,该区域在遥感影像图上凸现,在其北部和西部形成一条明显的与行政区边界相吻合的分界线,表明退耕还林后植被覆盖状况正在逐年改善,而且植被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其北部和西部。1999-2007年SPOTVGTNDVI演变表明,该区域NDVI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线性趋势值为0.0078,与其南部次生林区的NDVI差值在明显减小,与北部粮食种植区的NDVI差值在逐渐加大。退耕前后的TM影像解译结果对比分析说明,延安北部近年来退耕还林(草)的成绩是显著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与1997年相比,到2007年延安北部有68.37%耕地不再耕种,而大于35°的坡耕地91.45%实现了退耕,25-35°的坡耕地有74.70%退耕,绝大部分高坡度耕地实现了退耕,而较低坡度的坡耕地退耕幅度也很大,达到了50%-70%。退出的耕地主要变为草地、林地和果园。TM影像解译结果表明,林草覆盖度增加非常显著,达到65.3%,增加24.3%,以草的面积增加最为明显。低植被覆盖度的土地面积在大幅度减少,植被覆盖度小于10%的面积减少了83.42%;中植被覆盖度面积在显著增加,到2007年,植被覆盖度在30%-50%的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47.2%,将近一半;高植被覆盖度面积也明显增加,由1997年的6%增加到2007年22%。TM影像与DEM数据叠加分析表明,土壤侵蚀强度总体上降低,强度、极强度和剧烈等级土壤侵蚀的土地面积减少50%以上,但极强度和剧烈的高等级土壤侵蚀面积仍占2007年国土总面积的13.3%,土壤侵蚀状况仍然严重。植被以灌木和草为主,乔木面积较低,森林覆盖率只有22.4%,因此需要继续加强治理。  相似文献   
8.
用二苯基苦基苯肼自由基酶标仪法, 对亚热带蔷薇科常见的50种木本植物鲜叶的自由基清除活性进行了比较,发现不同属、不同种树木鲜叶的80%甲醇提取物的自由基清除活性有很大差异, 其中苹果属5种植物在相当于鲜叶浓度为0.5 mg/mL于37℃下孵育20 min时, 对0.5 mmol.L-1 DPPH自由基平均清除率达62.4%,而绣线菊属3种植物的平均自由基清除率仅11.6%。尖嘴林檎、棣棠、木瓜、三叶海棠、湖北海棠、木香花、小果蔷薇和黄山花楸等鲜叶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活性,它们在浓度为0.5 mg/mL时的自由基清除率分别可达85.0%、75.8%、70.7%、69.6%、64.5%、62.5%、61.8%和61.3%,显示其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9.
刈割、施肥和浇水对矮嵩草补偿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青海海北高寒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草甸进行为期3年的野外控制试验, 研究了刈割(留茬1 cm、3 cm及不刈割)、施肥(2.5 g·m-2尿素+ 0.6 g·m-2磷酸二胺、不施肥)和浇水(20.1 kg·m-2、不浇水)处理对矮嵩草补偿生长(包括分株密度、株高和分株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及其比叶面积、叶片净光合速率和相对增长率的变化, 探讨矮嵩草补偿生长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刈割后, 矮嵩草的补偿生长高度和比叶面积显著降低; 分株密度有增加的趋势, 但会随刈割强度的增加而下降; 株高和生物量的相对增长率随刈割强度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 补偿地上生物量在重度刈割处理下最高。施肥能显著增加矮嵩草的补偿高度、分株密度、补偿地上生物量、株高相对增长率、生物量相对增长率、比叶面积和净光合速率; 与不浇水处理相比, 浇水处理对重度刈割处理下的分株地上生物量、密度相对增长率、比叶面积和净光合速率无影响, 而显著降低了中度刈割处理下的补偿高度和株高相对增长率, 提高了不刈割处理下的分株密度和重度刈割处理下的生物量相对增长率。刈割、施肥和浇水处理的交互作用也显示出刈割与施肥对矮嵩草补偿生长具有拮抗效应, 而刈割与浇水具有协同效应。上述结果说明, 矮嵩草在刈割后可通过增加分株密度和相对增长率等途径来提高补偿能力, 弥补在生长高度上出现的低补偿, 而施肥可显著抵消刈割的不利影响, 提高矮嵩草的补偿能力。  相似文献   
10.
采用室内观察的方法,使用万能视频成像装置( LY-WN-HP SUPERCCD),对空心莲草野螟Herpetogramma fuscescens(Warren,1892)各虫态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发现:成虫体小型,灰褐色.卵椭圆形,初产时乳白色,块状,外被腊质层.孵化前,部分卵壳分离为白色蜡质外层和棕黄色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