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12篇 |
免费 | 292篇 |
国内免费 | 75篇 |
专业分类
177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1篇 |
2024年 | 57篇 |
2023年 | 72篇 |
2022年 | 53篇 |
2021年 | 56篇 |
2020年 | 80篇 |
2019年 | 40篇 |
2018年 | 23篇 |
2017年 | 41篇 |
2016年 | 45篇 |
2015年 | 41篇 |
2014年 | 61篇 |
2013年 | 60篇 |
2012年 | 76篇 |
2011年 | 100篇 |
2010年 | 83篇 |
2009年 | 63篇 |
2008年 | 82篇 |
2007年 | 51篇 |
2006年 | 75篇 |
2005年 | 46篇 |
2004年 | 43篇 |
2003年 | 44篇 |
2002年 | 44篇 |
2001年 | 56篇 |
2000年 | 36篇 |
1999年 | 34篇 |
1998年 | 34篇 |
1997年 | 28篇 |
1996年 | 34篇 |
1995年 | 35篇 |
1994年 | 33篇 |
1993年 | 35篇 |
1992年 | 22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期研究脑表明,脑胶质瘤干细胞(glioma stem cells,GSCs)是胶质瘤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探索靶向干预GSCs生长有可能成为脑胶质瘤治疗的有效途径之一。该研究旨在阐明两种药物ATRA和Y-分泌酶抑制剂DAPT协同抑制GSCs自我更新的生物学效应。通过用台盼蓝排染法、克隆球形成试验和免疫印迹分析了两种药物的单独使用或联用对GSC样细胞PGCl和PGC2生长、成球能力和自我更新以及干细胞标志物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单独使用ATRA对PGCl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对PGC2生长几乎没有影响;DAPT对PGCs的生长抑制作用明显强于ATRA。高浓度ATRA(80μmol/L)能诱导PGCs的分化,降低PGCs成球大小,且成球效率降至5%~8%,而正常对照组为32%~35%;同样,DAPT(40μmol/L)也能降低PGCs成球大小,且成球效率降至2%~3%;低浓度ATRA(20μmol/L)和DAPT(5gmol/L)对PGCs自我更新能力和干性没有明显影响,而联合使用后其明显降低PGCs的成球大小,且成球效率降至3%~5%,促进细胞凋亡,并且明显抑制了干细胞标志物Nestin、CDl33、Sox2、Oct4的表达,提高了分化标志物GFAP的表达。该研究证明了低浓度的ATRA和DAPT能协同抑制脑胶质瘤干细胞PGCs的自我更新。研究结果将为脑胶质瘤的临床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脑血管网络拥有独特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和稳态维持机制,有序并高效地维持着大脑正常发育和运转.脑血管网络的形成受到多种分子的调控,如VEGF, NRP-1, TGF-β等.脑血管发育异常或受损将导致多种脑血管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病变,如脑动静脉畸形、阿尔茨海默症.尽管多年来大家对各类脑血管疾病的了解日渐完善,但仍有很多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被完全揭示,因此亟待开发针对这些疾病的更加安全高效的治疗策略.此外,目前聚焦脑血管发育与疾病研究的多种动物模型已成为探索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特点的重要工具.本文主要综述脑血管发育及其分子调控机制、脑血管疾病以及脑血管疾病研究模型的最新进展,为涉及脑血管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化学刺激和电刺激穹窿下器官(subfornical organ, SFO)诱发的饮水量和脑内c-fos表达的结果是否不同进行比较. 方法向大鼠SFO内微量注射L-谷氨酸作为化学刺激,用恒流刺激SFO作为电刺激,记录诱发的1 h内饮水量,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内Fos蛋白表达.结果电刺激和化学刺激SFO均能诱导相似的饮水行为,其诱饮率分别为75%和85.7%,1 h平均饮水量分别为(0.28±0.22) ml 和(0.31±0.15) ml ,明显高于各自的对照组(P<0.05),并均能使前脑的 11个脑区(终板血管器官, 正中视前核,室旁核,视上核,下丘脑外侧区,丘脑室旁核,联合核和中央内侧核,终纹床核,穹窿周背区和无名质)和后脑的4个脑区(最后区,孤束核,臂旁外侧核和中缝背核)相似的Fos蛋白表达.结论刺激SFO所诱导的饮水行为和脑内Fos蛋白表达是激活其神经元胞体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PRE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为头痛、精神状态改变、癫痫发作和视力改变.病因为高血压、子痫/先兆子痫等.PRES高血压发生率为88.9%,其中超过脑血管自动调节上限的为20.0%.MRI表现为:顶枕叶为主的经典型28例,全脑型9例,不对称型5例,脑干型3例.结论:PRES病理基础为血管源性水肿,影像学表现以经典型为主. 相似文献
5.
脑红蛋白和细胞红蛋白:携氧蛋白质家族2个新成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红蛋白(neuroglobin, Ngb)和细胞红蛋白(cytoglobin, Cygb)是新发现的2个携氧蛋白家族的成员.脑红蛋白主要存在于脑中,而细胞红蛋白在全身各个组织都含有,它们和另外2个携氧蛋白——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同源性<25%,但它们在种属之间的同源性很高(>95%).脊椎动物脑红蛋白基因定位于14q24,细胞红蛋白基因定位于17q25,都含有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2种蛋白在生理条件下含有6个配位键,不同于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5个配位键结构.这2种新蛋白和氧都具有很高的亲和力,在缺氧条件下其基因及蛋白表达都有明显的提升,对细胞的存活有一定保护作用.对于脑红蛋白和细胞红蛋白的功能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机体氧代谢和氧利用过程,并为临床在缺氧损伤时的治疗提供新的观点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型肌酸激酶(brain-type creatine kinase, CKB)对胶质瘤干细胞(glioma stem cells, GSCs)代谢和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 应用代谢组学数据分析CKB的代谢底物肌酸在胶质瘤静脉与足背静脉血液样本中的含量差异;结合胶质母细胞瘤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Western blot、qRT-PCR和免疫荧光染色等技术检测CKB在GSCs与非干性肿瘤细胞(non-stem tumor cells, NSTCs)中的表达差异;通过CCK-8实验检测敲低CKB或抑制剂环肌酸处理后GSCs和NSTCs的细胞增殖能力及磷酸肌酸对CKB敲低GSCs的细胞活力挽救能力。结果 肌酸在胶质瘤静脉较足背静脉血液样本中的含量上升;在GSCs中CKB表达显著高于NSTCs;CKB敲低或环肌酸处理显著抑制GSCs的增殖能力,而对NSTCs影响较小;磷酸肌酸能在一定程度上挽救CKB敲低导致的GSCs活力下降。结论 CKB在GSCs中表达上调,通过肌酸激酶/磷酸肌酸系统促进GSCs的增殖。 相似文献
7.
肠道微生物在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中的作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可能成为未来ASD治疗的一个重要方向。研究表明,ASD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落与健康人存在差异,包括菌群相对丰度和多样性等方面。这些微生物可通过微生物-肠-脑轴的多种途径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进而影响ASD患者的行为和认知能力。因此,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可能是一种有效的ASD治疗方法。目前已有研究探讨了利用益生菌、粪菌移植等方法治疗ASD的效果并取得了初步的进展,但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定最佳的治疗策略、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并比较血浆脑钠肽(BNP)对不同年龄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脉介入(PCI)术后临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2月至2010年3月因ACS在我院行PCI的患者,分为260岁和〈60岁两组,入院常规检验BNP,随访住院期间及出院后6个月内MACE(包括死亡、心源性休克、再发心绞痛、非致命性再次心肌梗死、非致命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靶血管血运重建、再次入院复合终点)的发生情况。结果:随访269例260岁患者,失访7例(2.6%),118例〈60岁患者,失访3例(2.5%),262例≥60岁患者的年龄与BNP水平显著正相关(r=0.368,P〈0.01),而115例〈60岁患者无显著相关性(r=-0.014,P〉0.05)。年龄≥60岁患者BNP水平与〈60岁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年龄260岁患者MACE与〈60岁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两组患者BNP水平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NP可独立预测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6个月内MACE(≥60岁OR=4.369P〈0.01;〈60岁OR=7.773P〈0.01)发生率。两组患者BNP水平对MACE预测的ROC曲线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年龄患者BNP水平及MACE发生率存在差异,但年龄并不影响BNP对ACS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以小波包熵作为脑电特征向量的左右手运动意识任务分类方法,对被测试者想象左右手运动时的脑电小波包熵动态变化情况及分析窗口长度的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波包熵能很好地反映左右手运动想象的脑电特征变化,用线性判别式算法对脑电特征进行识别,分类正确率达到92.14%.由于小波包熵的计算比较简单,稳定性好,识别率高,为大脑运动意识任务的分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致炎性疼痛后大鼠海马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表达的变化及其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溶媒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大鼠左侧足底皮下注射CFA和生理盐水混合溶剂100μL,建立炎性疼痛模型,注射后大鼠分别存活1天、4天、7天、14天(n=20只/组)。在建模前和建模后不同时间点采用Von Frey纤维检测大鼠50%机械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的变化。采用强迫游泳实验和糖水偏好实验检测大鼠抑郁样行为,采用RT-PCR检测不同时间点大鼠海马中BDNF m RNA的水平,采用ELISA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DNF的表达变化。结果:足底注射CFA后1天50%PWT下降,持续至14天仍低于基础值。在强迫游泳实验中,注射CFA7天后的大鼠不动时间百分比增加,一直持续到CFA注射后14天。糖水偏好实验中注射CFA后7天组、14天组大鼠表现出对糖水偏好的降低,提示注射CFA后7天大鼠出现抑郁样行为并持续到第14天。在足底注射CFA第7天后BDNF m RNA和BDNF的水平达到高峰,第14天表达下调并基本恢复正常水平。结论:结果提示,足底注射CFA能诱导大鼠产生炎性痛,CFA注射7天后出现抑郁样行为,此时海马内BDNF m RNA和BDNF蛋白水平均上调,可能与足底注射CFA后出现的抑郁样行为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