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篇
  89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cAM P和前列腺素E(PGE)是发热的重要中枢生物活性物质。我们实验室在最近的工作中发现,间断电针对家兔发热效应的抑制作用与其阻止脑脊液中cAMP和PGE_1含量升高有关。但这种实验是在给动物注射致热原后未出现发热效应时,给以多次电针刺激引起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脑脊液分流术在64例脑肿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探讨其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0年3月我院64例脑肿瘤患者病例资料,其临床诊断均有颅内高压,对照组32例患者给予常规手术进行肿瘤切除;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脑脊液分流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颅内压均降低,观察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对照组完全缓解率为15.6%,部分缓解率为21.8%,病程稳定率为31.3%,病程进展率为31.3%。观察组分别为28.1%、31.3%、25%和15.6%。观察组完全缓解率和部分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病程进展率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术后两年内复发5例,生存超过三年的17例,生存超过五年的12例。观察组术后两年内复发的2例,生存超过三年的20例,生存超过5年的15例。和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病情复发率更低,生存指数更高,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脊液分流术在伴颅内高压或脑积水的脑肿瘤手术中的使用效果显著,后期的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生存率提高,临床上可予以更为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1例新生儿支原体脑炎。患儿因“皮肤黄染3天”入院,病程中有发热,入院后仍持续发热22天,热峰高达39 ℃,脑脊液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升高、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及葡萄糖水平显著降低,按照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治疗后效果不佳,遂取脑脊液行宏基因组测序,第22天明确诊断为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 UU)感染。新生儿支原体感染以解脲支原体为主,感染主要来自母体宫内感染的垂直传播。支原体脑炎的临床表现及脑脊液改变均与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类似,因此临床医师应重视病原学诊断,治疗宜选用大环内酯类药物。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对比垂体腺瘤患者采用显微镜或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切除后的临床疗效,分析术中出现脑脊液漏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22年2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78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采用手术器械的不同将178例患者分为A组(显微镜,n=91)和B组(神经内镜,n=87)。比较两组的肿瘤有效切除率、临床指标、术中脑脊液漏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根据术中是否发生脑脊液漏分为脑脊液漏组和无脑脊液漏组。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中发生脑脊液漏的危险因素。结果:B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P<0.05)。A组、B组的肿瘤有效切除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术中脑脊液漏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P<0.05)。垂体腺瘤患者术中发生脑脊液漏与再次手术、肿瘤大小、年龄、肿瘤质地、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有关(P<0.05)。肿瘤大小为巨大腺瘤、再次手术、肿瘤质地为韧是垂体腺瘤患者术中发生脑脊液漏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显微镜与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切除垂体腺瘤,治疗效果相当,但神经内镜下手术可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中脑脊液漏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此外,肿瘤大小为巨大腺瘤、再次手术、肿瘤质地为韧是垂体腺瘤患者术中发生脑脊液漏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蜡样芽胞杆菌又称为坚实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在实际工作中每年都能在血液、脑脊液、胸腹水、痰液等标本中检测到多例蜡样芽胞杆菌,而且纯度很高。但由于受教科书的影响,只有在食物中毒患者中检测到蜡样芽胞杆菌有临床意义,因而在临床标本中检测到都把它作为污染菌而漏检。从今年4月份以来,在血液和脑脊液中共检出4例蜡样芽胞杆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病例一,男,80岁,职业,干部,2005年4月22日因脑梗死、右下肢淋巴管炎入住心血管内科,白细胞5.78×109/L,中性粒细胞0.74、生化全套、尿常规正常,血培养检出蜡样芽胞杆菌,用左旋氧氟沙星…  相似文献   
6.
应用生物素标记结核菌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BA-ELISA)检侧脑脊液结核菌扰原,并在同一滴定板上与常规ELISA比较。结果表明在85.4%的脑脊液中,BA-ELISA较常规ELiSA敏感,抗原滴度为后者的2.5倍。本法阳性率为88.5%,明显高于常规ELISA法(p<0.05),而其非特异性却无明显增加,提示本法为结核性脑膜炎的免疫学诊断提供了一种比常规ELISA更为敏感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破坏性疾病,一旦脊髓损伤发生,治疗棘手,对患者家庭、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负担。近年来,通过建立大鼠脊髓损伤细胞相关模型,对于脊髓损伤的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星形胶质细胞模型的建立对脊髓损伤治疗有深远意义。研究发现,星形胶质细胞作为靶细胞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或间接对脊髓损伤有双向调控作用。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星形胶质细胞模型培养制备方案等研究进行总结,以期为建立一个客观化、定量化、可模拟化的星形胶质细胞模型提供指导对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1,SDF-1)及其受体CXCR4在急性白血病血清及脑脊液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4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血清及4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脑脊液中SDF-1,并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1.ALL患者组、AML患者组及正常对照组血清的SDF-1水平分别为4255.46±2685.83,2405.10±905.24,2338.24±671.21(pg/ml),其中ALL组患者明显高于AML组及正常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NSL患者组及非CNSL患者组SDF-1血清水平分别为3696.30±432.49,3136.62±2157.64(pg/ml),组间无显著差别。2.ALL患者组、AML患者组及正常对照组脑脊液SDF-1水平分别为4576.15±1547.96,3097.20±1408.45,1983.61±857.98(pg/ml),其中急性白血病组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LL组高于AML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以及治疗方法对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6例CVT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与治疗方法。结果:6例临床表现无特殊,4例经MRI+MRV确诊,3例DSA检查确诊,1例介入治疗,4例抗凝治疗,2例保守,无死亡患者。结论: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临床遇到急性起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意识障碍的青中年人,应高度怀疑CVT。早期应用抗凝、溶栓等治疗方法,对改善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脑脊液中免疫球蛋白与IL-6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罗氏C6000仪器通过免疫发光法检测和比较本院收治的30例正常人、61例脑炎患者、51例头痛患者、30例肌无力患者以及35例脑梗死患者的脑脊液中IgAcsf、IgMcsf、IgGcsf、AIbcsf与IL-6的表达。结果:除头痛患者外,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脑脊液中IgAcsf、IgMcsf、IgGcsf、AIbcsf蛋白的表达量均高于正常人群,且脑炎患者与肌无力患者的脑脊液中IgAcsf、IgMcsf蛋白的表达量均高于头痛患者,脑梗死患者的脑脊液中IgMcsf、IgGcsf蛋白的表达量高于头痛患者,肌无力患者的脑脊液中IgGcsf蛋白的表达量高于头痛患者,脑梗死患者的脑脊液中IL-6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高于脑炎、头痛和肌无力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脊液中免疫球蛋白、IL-6的表达异常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有关,且在不同种类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之间存在差异,可能有助于预防、治疗和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