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68篇 |
国内免费 | 191篇 |
完全免费 | 702篇 |
出版年
2022年 | 38篇 |
2021年 | 54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35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40篇 |
2016年 | 44篇 |
2015年 | 62篇 |
2014年 | 90篇 |
2013年 | 68篇 |
2012年 | 86篇 |
2011年 | 74篇 |
2010年 | 106篇 |
2009年 | 100篇 |
2008年 | 104篇 |
2007年 | 87篇 |
2006年 | 72篇 |
2005年 | 58篇 |
2004年 | 57篇 |
2003年 | 66篇 |
2002年 | 53篇 |
2001年 | 34篇 |
2000年 | 41篇 |
1999年 | 28篇 |
1998年 | 25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2篇 |
1950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被子植物与其它高等真核生物相似,核rDNA是高度重复的串联序列。由于同步进化的力量,绝
大多数物种中这些重复单位间已发生纯合或接近纯合。核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包含被5.8S
rDNA所分隔的ITS1和ITS2两个片段,ITSl的长度为187~298bp,ITS2为187~252bp,经PCR扩
增后可以方便地对这两个片段进行直接测序或克隆测序。ITS序列变异较快,可以提供较丰富的变异
位点和信息位点,已证实它是研究许多被子植物类群系统与进化的重要分子标记,不仅可用于解决科、
亚科、族、属、组内的系统发育和分类问题,而且可用于重建多倍体复合体的网状进化关系,探讨异源多倍体的起源过程,然而,正是由于ITS序列变异较快,它一般不适于科以上水平的系统发育研究。 相似文献
2.
植物繁育系统是当今进化生物学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领域。繁育系统是指代表所有影响后代遗传组成的有性特征的总和,主要包括花形态特征、花的开放式样、花各部位的寿命、传粉者种类和频率、自交亲和程度和交配系统,其中交配系统是核心。我们重点综述了植物
有性繁育系统研究中1)传粉模式的多样性,2)从历史发生角度利用系统发育方法检验花性状的演化和繁育系统的生态转变过程,3)近交衰退对植物生殖史的影响及其机制和4)混和交配系统的时空动态、维持机理以及进化趋势的最新研究结果。总结了繁育系统在研究花适应性、物种形成机制和濒危植物 相似文献
3.
系统发育(Phylogeny)指生物种族的进化历史[1]。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微生物学家与其它生物学家一样承认进化,认定检测细菌之间的进化关系非常重要.从Beijerinck、kluyver至VanNiel,在研究细菌的自然关系方面尽了很大努力,但其结果是光依靠表型特征达不到自然分类的目的.VanMel和他以前的学生StainierRY不得不放弃这个想法,并认为“微生物进化的主要途径可能是永远不得而知的”[2]。后来有人提出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两分叉的看法。1969年W:lllttakerPd’]提出生物的五界分类系统,即原核界、原生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 相似文献
4.
利用RAPD分子标记对山杨、欧洲山杨、银白杨、响叶杨及毛白杨的5个不同类型,即抱头毛白杨、截叶毛白杨、易县毛白杨、陕西毛白杨和南京栽培的毛白杨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银白杨×响叶杨正反交实验,研究杂种后代与毛白杨的关系。RAPD分析说明,毛白杨的亲缘关系与银白杨和响叶杨较近,而与山杨和欧洲山杨的亲缘关系则较远。毛白杨在聚类图上首先是与银白杨和响叶杨聚为一类,再与山杨和欧洲山杨聚在一起。通过比较毛白杨与银白杨和响叶杨的正反交子代,发现毛白杨更接近银白杨×响叶杨的子代,而与反交子代有所区别。由此可见,毛白杨为天然杂种是没有疑义的,而且很可能是银白杨×响叶杨的杂种。本研究筛选出的13个引物,产生了78条谱带,覆盖了基因组的一定区域,其可靠性是较高的。 相似文献
5.
蝮亚科蛇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分析及其系统发育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对中国产蝮亚科(Crotaline)亚洲蝮属(Gloydius)6种蛇(其中短属蝮取自两个不同地区)[短尾蝮Gloydius brevicaudus (Stejneger).黑眉蝮Gloydius saxatilis(Emelianov),蛇岛蝮Gloydius shedaoensis(Zhao),雪山蝮Gloydius strauchii(Bedriaga),高原蝮Gloydius strauchii monticola monticlal (Werner),乌苏里蝮Gloydius ussurriensis(Emelianov)]与竹叶青属竹叶青蛇Trimeresurus stejnegeri Schmidt共7种蛇8个个体测定了789bp或744bp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用MEGA1.02软件分析了其碱基组成及变异情况,以游蛇科链蛇属半棱鳞链蛇Dinodon semicarinatus序列为外群,用PAUP4.0b2软件构建最简约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竹叶青蛇在全部受试物种中处于原始地位,分布于东北地区的蛇岛蝮,乌苏里蝮,黑眉蝮与浙江与陕西产的短尾蝮所组成的分枝与横断山区的高原蝮,雪山蝮聚集形居的分枝组成姐妹群,支持分布于中国境内的亚洲蝮属蛇种的两个起源及分化地的假说,同时探讨了蝮蛇的分类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6.
7.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了11种金花茶植物,即:龙州金花茶Camellia
longzhouensis J.Y.Luo,弄岗金花茶C.longgangensis C.F.Liang et S.L. Mo,大样金花茶 C.grandis(C.
F. Liang et S.L.Mo)H.T,Chang et S.Y.Liang,扶绥金花茶 C.fusuiensis S.Y. Liang et X.J.Dong,中东金花茶C.achrysantha H.T.Chang et S.Y.Liang,小花金花茶C. micrantha S.Y. Liang et Y.C.Zhong,薄叶金花茶C.chrysanthoides H.T.Chang,毛籽金花茶C.ptilosperma S.Y.Liang et Q.D.Chen,陇瑞金花茶C.longruiensis S.Y.Liang et X.J.Dong,凹脉金花茶C.impressinervis H.T.Chang et S.Y.Liang和夏石金花茶C.xiashiensis S. Y.Liang et C.Z. Deng。选用14个引物(10 bp)扩增出201个DNA片段,用于种间遗传相似性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图。分析结果表明:(1)小花金花茶、扶绥金花茶与中东金花茶之间的关系较近;(2)大样金花茶、薄叶金花茶和夏石金花茶之间的关系较近;(3)龙州金花茶、毛籽金花茶、陇瑞金花茶和弄岗金花茶之间的关系较近;(4)凹脉金花茶与其他各种关系相对较远。 相似文献
8.
关于停止使用"同翅目Homoptera" 目名的建议 总被引:32,自引:19,他引:13
长期以来,在我国昆虫学界,“同翅目Homoptera”和半翅目Hemiptera一直被作为2个并列的昆虫目被广泛使用。传统的“同翅目”被分为3亚目10总科,即鞘喙亚目Coleorrhyncha(包括膜翅蝽总科Peloridioidea)、胸喙亚目Stemorrhyncha(包括木虱总科Psylloidea、粉虱总科Aleyrodoidea、蚧总科Coccoidea和蚜总科Aphidoidea)和头喙亚目Auchenorrhyncha[包括蜡蝉子亚目Fulgoromorpha(包括蜡蝉总科Fulgoroidea)和蝉子亚目Cicadomorpha(包括蝉总科Cicadoidea、沫蝉总科Cercopoidea、叶蝉总科Cicadelloidea和角蝉总科Membracoidea)]。近年来,形态学及分子学特征数据的支序分析研究表明,木虱总科、粉虱总科、蚧总科、蚜总科、蜡蝉总科、蝉总科、沫蝉总科、角蝉总科都是单系群;鞘喙亚目、胸喙亚目、蝉子亚目及蜡蝉子亚目也都是单系群,其相互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为:胸喙亚目 (蝉子亚目 (蜡蝉子亚目 (鞘喙亚目 异翅亚目(蝽类)))),它们共同组成了单系的半翅目Hemiptera。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在半翅目中,鞘喙亚目与异翅亚目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蜡蝉子亚目与鞘喙亚目 异翅亚目是姊妹群,蝉子亚目是蜡蝉子亚目 (鞘喙亚目 异翅亚目)的姐妹群,胸喙亚目是半翅目中最早和最原始的一个分枝。因此传统的“同翅目”并不是一个自然的单系类群,而是一个人为的并系类群。目前,在国际昆虫学界,“同翅目”作为一个人为的并系类群已得到公认和普遍接受,并已不再作为昆虫纲的一个有效目被使用。然而,“同翅目”作为昆虫纲的一个有效目在国内一直被广泛使用,为此,作者建议我国的昆虫学工作者今后应停止使用“同翅目”这一人为的并系目名而使用单系的半翅目目名,即将长期以来一直置于“同翅目”的木虱、粉虱、蚧虫、蚜虫、蝉、沫蝉、叶蝉、角蝉及蜡蝉类昆虫与蝽类昆虫一起作为半翅目的成员对待。 相似文献
9.
经克隆测序获得我国七丝鲚(Coilia grayii)、凤鲚(Cmystus)、刀鲚(C.nasus)和短颌鲚(C.brachygnathus)以及太湖湖鲚(C.nasus taihuensis)等4个种和1亚种32尾个体的mtDNAD.100pN全序列,以日本鲲(Engraulisjaponicus)和秘鲁鳗(E.ringens)为外类群构建了中国鲚属的分子系统发育树,并讨论了短颌鲚和湖鲚的物种有效性。结果显示,七丝鲚的D-loop区全序列长1,208bp,凤鲚1,279-1,361bp,刀鲚1,252-1,290bp,短颌鲚1,214-1,252bp,湖鲚1,252-1,442bp,除七丝鲚外的其他种类个体问均表现出序列长度的多态性。短颌鲚、刀鲚和湖鲚三者问的平均K2.P遗传距离仅为0.011-10.020,明显小于它们与风鲚、七丝鲚及外类群问的遗传距离(0.051-0.349)。以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刀鲚、短颌鲚及湖鲚均未各自构成单系,而是共同构成一个单系群,三者并未发生显著分化。研究表明,短颌鲚和湖鲚为刀鲚的淡水生态型种群,并非有效物种。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中国鲚属3个有效物种问以风鲚最为原始,刀鲚和七丝鲚为姐妹群,处于较进化的位置。推测风鲚可能是鲚属祖先种最早从起源中心扩散到西北太平洋的后裔,而刀鲚和七丝鲚则是凤鲚在演化过程中分别适应寒冷和温暖气候而分化出的物种。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