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6篇 |
免费 | 317篇 |
出版年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34篇 |
2021年 | 35篇 |
2020年 | 25篇 |
2019年 | 25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21篇 |
2016年 | 25篇 |
2015年 | 29篇 |
2014年 | 36篇 |
2013年 | 27篇 |
2012年 | 32篇 |
2011年 | 38篇 |
2010年 | 57篇 |
2009年 | 40篇 |
2008年 | 57篇 |
2007年 | 57篇 |
2006年 | 39篇 |
2005年 | 28篇 |
2004年 | 17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18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2篇 |
195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以盘鮈属鱼类作为内群,以巴马拟缨鱼作为外群。通过形态比较共筛选出85个稳定的特征,形成形态特征状态矩阵表。以PAUP4.0b软件,采用均权方式,在无序和有序状态下分别按Heuristic、Branch-and-Bound以及Bootstrap等3种方式计算和构树。每种方法计算均得到唯一的1棵树,最大简约树与严格一致树、Bootstrap值检测树呈现微小差异。但仅最大简约树体现了各种之间先后分化的次序以及各姐妹群之间的关系,所以选择最大简约树作为盘鮈鱼类的系统发育树。其结果显示,盘鮈具小吸盘的种类与具大吸盘的种类分别构成了A、B两支。B支又可分为C、D两支。其中,C支的种类以吻端形成1对明显珠星,甚至形成吻突而区别于同属中具大吸盘的其他种类。运用Component(2.0)软件计算,得到盘鮈属种类分布河流的唯一分支树,其结构基本与水系的地理分布成对应关系。盘鮈属鱼类祖先的形成时期应为第4纪中期之初或更早。古云贵高原是盘鮈属鱼类的起源、分布和分化中心。云贵高原面的抬升与河流的袭夺促成了盘鮈属鱼类的多次分化和扩散,由此形成了该属鱼类的现今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中国芫菁科5族11属19种(亚种)后翅翅脉、翅关节和翅基部综合特征的比较形态学研究,归纳了族级特征,并用Hennig 86(1.5)软件对其后翅综合特征进行支序分析得出它们之间初步的进化关系,即栉芫菁族Nemognathini+(齿角芫菁族Cerocomini+(豆芫菁族Epicautini+(绿芫菁族Lyttini+斑芫菁族Mylabrini)))。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中国垂幕菇属新记录种——瘤核垂幕菇(Hypholoma tuberosum)。对SWUST2007101001号标本的分离菌株Ht.1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对其ITS区序列进行了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同时对相关类群的形态和分子分类进行了讨论。将该菌株鉴定为瘤核垂幕菇,与其亲缘关系较近的是Stropharia ambigua (AY818350)、Stropharia inuncta (EU784417)和Weraroa virescens (EU784438)。由系统进化树推断瘤核垂幕菇是多元进化。 相似文献
4.
Phylogenetics and biogeography of eastern Asian-North American disjunct genus Pachysandra (Buxaceae) inferred from nucleotide sequences
下载免费PDF全文

Pachysandra is an eastern Asian-North American disjtunct genus with three species, two in eastern Asia (Pachysandra axillaris and Pachysandra terminalis) and one in eastern North America (Pachysandra procurnbens). Although morphological and cytological studies suggest a close affinity of Pprocumbens with P axillaris, molecular data from nuclear and chloroplast DNA regions have provided conflicting signals. In this study, we tested previous phylogenetic hypotheses using sequences of nuclear ribosomal 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 and chloroplast ndhF gene from multiple individuals of each of the three species. We also estimated the time of divergence between eastem Asia and eastern North America. Our results support the morphological and cytological conclusion that P procumbens is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P axillaris than to P terminalis. The estimated time of divergence of P axillaris and P procumbens was 14.6±5.5 mya, consistent with estimates from many other eastern Asian-North American disjunct genera. The migration of Pachysandra populations from eastern Asia to North America might have occurred by way of the North Atlantic land bridge.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基于直翅目56种昆虫的COI基因全序列构建了该目部分类群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同时也分析了COI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构建直翅目系统发育关系的可靠性。将COI序列按照密码子一、二、三位点划分,分别计算PBS(partioned Bremer support)值,评估蛋白质编码基因密码子不同位点的系统发生信号强度。分析结果支持螽亚目和蝗亚目的单系性;剑角蝗科、斑腿蝗科、斑翅蝗科、网翅蝗科和槌角蝗科5科均不是单系群,科间的遗传距离在0.107~0.153之间变化,与其他科相比遗传距离较小,符合将这5科合并为一科(即蝗科)的分类系统,瘤锥蝗科和锥头蝗科归为锥头蝗总科,癞蝗科单独成为一科,这也与Otte(1997)系统的划分一致。根据PBS值的大小推断密码子第三、第一位点对系统树分支的贡献比第二位点大,并且较长的序列含有较多的信息位点。研究也证实将各物种COI基因之间的遗传距离作为直翅目划分科级阶元的工具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UBX(泛素调控X因子)蛋白质家族在泛素化相关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细胞周期调控、转录调控、信号转导、发育、胁迫响应、细胞程序性死亡、内吞作用和DNA修复。然而,到目前为止。UBX家族在杨树和葡萄中还没有被研究过。为了更好的弄清这两个植物的UBX家族,我们对UBX的基因结构、染色体位置、基因重复、系统发育关系作了分析。该研究对葡萄和杨树的UBX蛋白质家族作了第一个系统的分析。基因的外显子/内含子结构和蛋白质基序组成在同一个组里相对比较保守。基因重复分析表明.串联重复和片段重复对于杨树和葡萄的UBX基因家族的扩张有一定贡献,基因缺失在UBX基因家族的扩张过程中也发生了作用。本研究为UBX蛋白质功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研究(英文版)》2014,(4):288-288
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 (AHR),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is published quarterly by the Chengdu Institute of 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IB), and Science Press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Asiatic Herpetological Research Society (AHRS). The scope of the journal includes all contemporary herpetological research areas including taxonomy, morphology, phylogeny, systematics, evolution, zoogeography, physiology, ecology, toxicology and conservation biologv of amnhibians and reptiles. 相似文献
8.
以烟草赤星病菌为供试病原菌,采用对峙法、代谢液培养法对分离自大豆根瘤的内生细菌进行抑菌筛选,对筛选菌株作用的病原菌菌丝进行显微观察,研究筛选菌株细胞培养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16S rDNA测序序列、系统发育,以及进行温室接种防病试验.结果表明: 大豆根瘤内生菌经初筛、复筛,对烟草赤星病菌抑菌率42%以上的有7株菌,分别属于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中华根瘤菌属和寡养单胞菌属.显微观察表明,在拮抗性内生菌作用下病原菌菌丝末端出现明显畸形,呈珊瑚状分枝、球状膨大等;代谢液试验表明,内生菌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主要是内生菌代谢产生的胞外物质在发挥作用;对峙试验表明,芽孢杆菌可迅速形成生物薄膜,有效阻碍病原菌丝生长和延伸.盆栽防病试验表明,拮抗性内生菌处理下烟草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对照,表明筛选菌株可作为烟草赤星病的生防菌株资源. 相似文献
9.
10.
通过测定蚱科26种蚱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基因的部分序列,分析了蚱亚科、短翼蚱亚科、刺翼蚱亚科及股沟蚱亚科部分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以蜢总科的Vandiemenella viatica和Proriferasp.作为外群,构建了MP树和Bayes树。在获得的598bp的序列中,有289个变异位点,253个简约信息位点; A、T、G和C的碱基平均含量分别为31.6% ,32.7% ,19.5% ,16.2% , A+T含量高于G+C含量。分子系统树显示:蚱亚科尖顶蚱属和该亚科其他属的亲缘关系较远,而与短翼蚱亚科的狭顶蚱属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尖顶蚱属的广西尖顶蚱聚在短翼蚱科内,与该亚科的尖翅狭顶蚱形成姐妹群且支持两者关系的置信度很高,广西尖顶蚱不应属于蚱亚科尖顶蚱属。龙滩柯蚱与蚱属的桂南蚱形成姐妹关系,而庭蚱属的细庭蚱聚在柯蚱属中,且蚱亚科柯蚱属的防城柯蚱与刺翼蚱亚科的二刺羊角蚱形成姐妹关系,因此柯蚱属不是单系群,作为一个单独的属是可疑的;蚱属不是单系群,日本蚱也不是蚱属中的原始物种,锯齿股蚱和粗体蚱碱基序列完全相同,再次证明二者为同一物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