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作为一项良好的糖尿病(DM)患者血糖水平观测及疗效指标,已被多数临床实验室采用.但由于精确测定HbA1C的方法需要贵重的仪器设备,不适合普通实验室使用.采用微柱法(离子交换层析,BIO-RAD试剂)测定了80例正常人群及65例胰岛素依赖与非依赖型DM患者的全血HbA1C含量,并对该方法进行一般性评价:5个非DM与5个DM标本各重复测定10次,平均CV值为1.2%,HbA1C浓度为4.8%,8.9%,15.3%时回复实验均值为104.2%.该方法不需特殊仪器设备且简便易行.实验结果表明:正常人群的HbA1C范围4.6%±2.3%,非胰岛素依赖型DM患者测定值8.3%~15.2%,胰岛素依赖型DM患者测定值8.5%~22.4%.住院治疗的患者HbA1C平均水平比非住院治疗者低5.7%.HbA1C水平的高低及维持时间的长短与患者的DM相关症状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由于免疫层析法具有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和准确等特点,便于临床使用,与经典的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比较,以评价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免疫层析法分别测定40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并对其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及相关分析。结果HPLC法和免疫层析法测定HbA1C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二者的相关性良好,Y=0.97X+0.21;r=0.9633;P〈0.01。结论HPLC法和免疫层析法显著相关,二者检测HbA1C的能力接近,具有可比性。提示免疫层析法检测HbA1C的结果是准确可靠的,可以在临床实验室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lc)在妊娠糖尿病(GDM)诊断中的作用.方法:120例GDM患者分为正常妊娠组、糖耐量异常组及GDM组,各40例,采用全自动生化仪进行空腹血糖(FPG)、口服50 g葡萄糖筛查试验(GCT)、糖化血红蛋白(HbAlc)测定.结果:正常妊娠组和糖耐量异常组FPG及G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糖耐量异常组比,GDM组FPG、GCT、HbAlc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HbAlc阳性率在正常妊娠组、糖耐量异常组和GDM组中分别为2.5%、25%和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Alc在GDM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可靠性、阳性预测分别为80%、95%、90%、95%.结论:HbAlc用于诊断和监测妊娠糖尿病,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快速、简便、实用、取血量少,建议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医疏肝化瘀通络法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将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组2组(治疗组与对照组),2组在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口服二甲双胍片;治疗组在口服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服以疏肝化瘀通络法组方的中药方剂,两组治疗疗程均为12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敏感性及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并记录低血糖及其它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二甲双胍+疏肝化瘀通络方治疗后患者空腹、餐后2 h血糖均下降(P<0.05);HbA1C下降(P<0.05);体重指数(BMI)下降(P<0.05);胰岛素敏感性增加;未观察到低血糖或其它不良反应.结论:疏肝化瘀通络法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望为2型糖尿病的中西治疗提供新方法,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与糖尿病诊断、疗效评价及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250例和健康体检者150例,分别测定空腹血糖(FPG)、2h血糖(2h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统计学分析HbAlc与FPG、2hPG的相关性;分析HbAlc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关系。结果:糖尿病组FPG、2hPG及HbAl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糖尿病伴有并发症患者的HbAlc明显高于无并发症者(P〈0.05),HbAlc水平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存在高度相关性(P〈0.01)。结论:检测外周血中HbAlc水平对2型糖尿病诊断、疗效评价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控制糖化血红蛋白对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1型糖尿病(T1DM)初发患儿细胞免疫与胰岛β细胞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T1DM组23例初发患儿均测定淋巴细胞亚群(T细胞、B细胞及NK细胞)、HbA1c、INS、C-P,正常对照组20例,测定淋巴细胞亚群。结果:T1DM组CD4、CD4/CD8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CD8、CD3-CD56+较对照组降低(P〈0.05);CD4/CD8比值与HbA1c呈正相关(r=0.9451,P〈0.01),而与INS呈负相关(r=-0.1020,P〈0.01),与C-P呈负相关(r=-0.6174,P〈0.01);CD3-CD56+与HbA1c呈正相关(r=0.1320,P〈0.01),而与INS呈正相关(r=-0.0846,P〈0.01),与C-P呈负相关(r=-0.3224,P〈0.01)。结论:T1DM初发患者CD4、CD4/CD8明显增高,CD8、CD3-CD56+明显降低,提示细胞免疫功能改变与胰岛β细胞功能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激动乙醛脱氢酶2(ALDH2)在糖尿病大鼠心肌损伤中的作用。方法:腹腔注射55 mg/kg链脲佐菌素复制糖尿病大鼠模型,分为糖尿病组和乙醇+糖尿病组(n=8)。8周后行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I/R),测定心室动力学指标和复灌期间冠脉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含量。测定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RT-PCR和Western blot测定左心室前壁心尖组织线粒体ALDH2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大鼠心肌I/R相比,糖尿病大鼠左室发展压、左心室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左室做功进一步下降,左室舒张末压抬高,复灌期冠脉流出液中LDH释放增多,心室ALDH2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与糖尿病大鼠心肌I/R相比,ALDH2激动剂乙醇明显促进左室发展压、左心室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左室做功的恢复,降低左室舒张末压,同时降低HbA1c水平和LDH的释放,ALDH2 mRNA和蛋白表达增高。结论: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心肌ALDH2表达降低;增强ALDH2在糖尿病大鼠心肌中的表达可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转铁蛋白(TRF)、糖化血红蛋白(HbAlc)联合检测在非人灵长类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恒河猴5只,小剂量30 mg/kg多次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血糖稳定后观察尿微量白蛋白、转铁蛋白(TRF)、β2-微球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脂指标。连续观察13个月。结果动物的高血糖状态持续6个月后开始出现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代谢异常。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9个月开始出现代谢异常。尿mALB与β2-MG呈正相关(F=0.242,0.153,P<0.05),TRF与β2-MG呈正相关(F=0.213,P<0.05),HbAlc与β2-MG呈正相关(F=0.153,0.097,P<0.05)。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发现TRF是β2-MG和mALB的相关因子(P<0.05)。结论尿微量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转铁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脂联合检测可很好的应用于恒河猴动物模型,对糖尿病模型动物早期监控、诊断、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散射比浊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分析其检测的精密度、线性关系、抗干扰能力及相关性分析.结果:散射比浊法批内CV分别为3.1%和4.3%,批间CV分别为3.8%和5.0%;线性关系Y=l.025X+0.024,R2=0.996;胆红素、三酰甘油、尿素抗干扰实验实测值均在可信区间;散射比浊法与色谱法相关性方程为Y=0.968X+0.364,R=0.976,(P>0.05).结论:散射比浊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精密度较高,线性关系良好,抗干扰能力强,相关性良好,可适用于基础和临床实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空腹血葡萄糖(F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肝病人群中糖尿病(DM)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142例未诊断为DM的对象同时检测FPG和HbA1c.分别按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诊断糖尿病标准(FPG-≥ 7.0 mmol/L)和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新标准(HbA1c≥ 6.5%),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DM和非DM组),比较2个检测指标在诊断DM中的差异.以FPG为诊断DM的金标准,计算HbA1c诊断DM的灵敏度、特异度、预测值、似然比等诊断性能.结果:FPG均值在2种标准诊断的DM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种标准诊断的非DM患者之间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HbA1c均值在2种标准诊断的DM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种标准诊断的非DM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A1c≥6.5%诊断糖尿病的灵敏度(S)为100%.特异度(Sp)为93%,阴性似然比(-LR)为0.00和阳性似然比(+LR)为14.29.结论:HbA1c在肝病人群中诊断糖尿病有较高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