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4篇 |
免费 | 24篇 |
国内免费 | 22篇 |
专业分类
41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18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12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48篇 |
2013年 | 39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6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3篇 |
195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记述采自我国云南勐仑的耳头甲螨科3新种,即滇双瘤甲螨,拱大头甲螨和多纹大头甲螨。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东缘地区作为高原横向扩展的前缘过渡带,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多样,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一个热点地区。蝉科昆虫长期在地下营固定生活,成虫发生期短、体型硕大、飞行能力弱而难以扩散,因此适合多尺度的生物地理学和物种多样性研究;但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的蝉科昆虫区系一直缺乏研究。本研究在区系调查和系统分类研究基础上,对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的蝉科昆虫多样性及地理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共分布蝉科昆虫3亚科46属100种(包括2个新纪录种),分别占中国已知属、种数量的59.7%和29.1%;区系以东洋界成分为主(73种,73.0%),古北界和东洋界共有成分次之(21种,21.0%),特有成分比例较高(19种,19.0%)。该地区的10个亚区可被分为南、北2个大区,大致以秦岭及甘南山地为界。北段的黄土高原过渡区(MX+HB)、藏北过渡区(QZ)属于古北界,物种多样性较低,分布的主要是体型较小的姬蝉亚科物种。南段的东洋界各亚区由秦岭西段山地过渡区(HZⅠ+XNⅠ)、川西盆地及滇北过渡区(HZⅡ+XNⅣ)、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脉“高原–山地”过渡区(XNⅡ+XNⅢ)及滇西山地过渡区(HN)组成... 相似文献
3.
以支系和进化主干的视角看待某一类群的系统发育地位更有利于将前进进化与分支进化的认识相结合.关于蝽类昆虫在生命树中的支系位置,近年来积累的证据已经在对于若干节点的认识上有了新的观点.随着现生类群生命树的构建以及化石类群与现生类群系统发育关系的整合,每个支系所经过的系统发育历程将逐渐变得清晰,并对相关的个体发育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致力于将近10年来的各种主流意见更迭完整地体现在对于蝽类昆虫支系地位的认识上. 相似文献
4.
Yan蜓日活动节律,食性及繁殖特殊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an蜓白天有两个活动高峰期,第一个出现在8:00-12:00,第二个出现在16:00-18:00。雨天Yan蜓基本不活动,Yan蜓属肉食性种类其食谱包括民有在其栖息地分布的陆地无脊椎动物。Yan蜓胃内容物中各类无脊椎动物的娄一百分比与栖息地陆生无脊椎动物不同种类数量百分比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表明Yan蜓的食物组成依赖于周围环境中的动物组成。 相似文献
5.
本文记述分布在贵州的横脊叶蝉科1新记录属及1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贵州农学院。 弯头叶蝉属Vangama Distant 1907中国新记录属 本属最显著的特征是头冠部向前极度延长突出,其长度约与后足胫节等长,端部向上弯曲,中央有1明显纵脊;颜面长大于宽,适度隆起,中央有1显著的纵脊;单眼位于头冠侧缘,着生在复眼前域。前胸背板宽大于长,中城隆起,向两侧斜倾,前缘弧圆突出,后缘微凹;小盾片宽三角形,微短于前胸背板;前翅狭长,爪片宽大,具4个端室。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要叙述南沙海区全新世小孔亚目苔藓虫群体形状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对非附着生长的类型进行了初步的分类。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奥甲螨属一新种记述(蜱螨亚纲:甲螨亚目:奥甲螨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我国云南省勐仑大奥甲螨属一新种,即滇大奥甲螨。 相似文献
9.
亚洲蝮属两种的种下分类研究(蛇亚目:蝮亚科)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对分布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黑眉”蝮蛇,依据Mayr(1953)两个样本间平均数比较的亚种划分的经典方法,进行分类学研究,辽东半岛半蛇岛蝮应为:蛇岛蝮千山亚种Gloydius shedaoensis qianshanensis ssp;nov.山东半岛产岩栖蝮为:岩栖蝮长岛亚种Gloydius saxatilis changdaoensis ssp;nov.。 相似文献
10.
Analysis of forestry impacts and biodiversity in two Pyrenean forests through a comparison of moth communities (Lepidoptera, Heterocer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ARINE LUOUE CHARLES GERS JACQUES LAUGA NESTOR MARIANO 《Insect Science》2007,14(4):323-338
We have compared the biodiversity variations in moth communities between unmanaged forests and commercial forests in a mountainous environment (Pyrenees France). The aim was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forestry activities on moth diversity.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insects were analysed with a Bayesian specific similarity index (noted SSP index) and by statistical biodiversity indexes comparison. It was seen that diversity and richness were decreased in the plantation compared to the unmanaged forest. Interestingly, the composition of the communities of moths was shown to be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presence/absence of host plants, but also to be in relation with changes in the differences in forest architecture (i.e. the relative coverage by the different vegetation levels). However, the moth community in the commercial forest still has a high capacity to converge with the moth community present in more natural forests. We report here a list of 177 species of moths, providing information on the distribution of some uncommon species, poorly studied as yet in the Pyrene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