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6篇 |
免费 | 43篇 |
国内免费 | 34篇 |
专业分类
35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16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19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22篇 |
2009年 | 22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24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18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为探讨不同转染试剂(LipofectamineTM LTXPLUSTM、Lipofectamine2000和纳米化聚酰胺-胺型树枝状聚合物(PAMAM-D))和睾丸注射方法 (睾丸网注射、曲精细管注射和间质注射)对转基因小鼠生产效率的影响,将pEGFP-C1质粒分别与不同转染试剂混合后,按照不同的注射方法注入小鼠睾丸内,30 d后检测小鼠精子密度、活力、精子阳性率以及配种后仔鼠转基因阳性率。结果 3种转染试剂对小鼠繁殖性能影响由小到大依次为LipofectamineTM LTXPLUSTM、Lipofectamine 2000和PAMAM-D。转染后LipofectamineTM LTXPLUSTM、Lipofectamine 2000和PAMAM-D组精子的GFP阳性率分别为35.65%±0.69%、12.86%±0.35%和10.04%±0.20%。配种后仔鼠的PCR阳性率分别为29.17%、13.70%和5.88%。3种不同注射方法对小鼠睾丸都造成损伤,由小到大依次为睾丸网注射、曲精细管注射和睾丸间质注射,三者的阳性精子比例分别为35.13%±1.727%、15.13%±1.457%和0%,配种后仔鼠的PCR阳性率分别为33.3%、12.5%和0%。结果表明,LipofectamineTM LTXPLUSTM和睾丸网注射对小鼠睾丸的损伤最小,并能获得较高的转染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磷酸酪氨酸互作结构域1(PID1)基因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系,探究睾丸注射法在转基因动物制备中的可行性。方法将携带猪PID1基因的重组质粒pIRES2-acGFP-PID1与转染试剂共孵育后,对新西兰兔进行了睾丸打点注射试验。对繁殖的F1代个体进行了活体荧光检测、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以及抽样屠宰进行肌内脂肪含量等检测;将F1代阳性个体互交,繁殖了F2代兔,对其进行了阳性率检测以及肌内脂肪含量检测。结果外源PID1基因和荧光蛋白基因在后代中均成功表达,其中,F1代阳性率为35.88%,F2代阳性率为34.33%;转基因阳性兔与阴性和空白对照兔相比,PID1蛋白表达水平有所增加,肌内脂肪含量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 PID1基因与肌内脂肪沉积密切相关,同时,进一步证明了睾丸注射法可以用于制备转基因动物,且外源基因可以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4.
在过去的近30年中,转基因技术在哺乳动物基因表达方面研究的应用已经成为实验生物学及应用生物学领域最为显著的进展之一.传统的制作转基因动物方法有显微注射法、逆转录病毒感染法和胚胎干细胞法等,但每种方法都有其缺陷,限制了其在今后转基因动物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对小鼠体内生殖细胞进行外源基因转染,研究精子形成过程中制作转基因小鼠的效率.首先运用睾丸注射法将被脂质体包裹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载体(pIRES2-EGFP)注射到公鼠睾丸及附睾内,然后根据精子形成的不同阶段,分别于注射后7、16、30和42天与发情母鼠合笼,利用PCR和DNA印迹方法对新生小鼠进行基因组DNA检测.在各阶段所得新生小鼠中PCR阳性率分别为6.82%、0、56.86%和42.86%,DNA印迹检测阳性率分别为6.82%、0、47.06%、34.69%.经活体荧光成像系统及荧光显微镜分析,转基因小鼠呈现绿色荧光表达.通过比较精子生成各阶段转基因效率高低,为以后通过用睾丸内注射法转染雄性生殖细胞高效制作转基因动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6.
睾丸内注射pEGFP-N1体内转染精子并在山羊早期胚胎成功表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睾丸内注射法pEGFP-N1在精细胞的整合和在早期胚胎中表达.方法选择4头本地山羊,双侧睾丸注射不同剂量质粒DNA pEGFP-N1,注射后PCR和Southern杂交检测pEGEP-N1在精子中的整合.结果pEGFP-N1整合到精子基因组中,转染效率最高发生在注射后第40天,转染阳性率最高为81%;绿色荧光蛋白在精子及其体外受精的部分胚胎中表达,胚胎阳性率最高的达66.7%.结论通过睾丸内注射pEGFP-N1能整合进入精子基因组,并能通过体外受精在山羊早期胚胎中表达;睾丸内注射法可能是一种可行、简单并利于推广的制备转基因山羊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黑线姬鼠睾丸下降的功能与机制,分析其基因及代谢物水平的变化规律。本研究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超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黑线姬鼠下降期和正常期睾丸分别进行了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转录组学中基因本体数据库(gene ontology, GO)富集分析得到240个差异基因,包括Spesp1、Izumo1、Hyal5和Fabp9等,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富集分析得到52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Pcyt1、Pla2g4e、Gpd1l和Lypla3等。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随机选取的6个基因在黑线姬鼠下降期和正常期睾丸中的表达模式与转录组结果一致。代谢组学结果表明,差异代谢集中与睾丸功能相关差异代谢物有28个,包括3-脱氢奎宁酸、α-亚麻酸、磷酸二羟丙酮和1,6-二磷酸果糖等。联合分析结果显示,甘油磷脂代谢、α-亚麻酸代谢和花生四烯酸代谢可能是调控黑线姬鼠睾丸下降及功能发生关键代谢通路。本研究将有助于解读黑线姬鼠睾丸下降对其功能的影响机制,也可为后续深入探究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变化机制及实验动物资源开发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睾丸特异性乳酸脱氢酶,即乳酸脱氢酶C4(LDH-C4)基因突变在男性不育发病中的作用,利用LDH-C4特异性底物对100名不明原因男性不育症患者的精子LDH-C4进行活性显色,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技术对LDH-C4活性低下的患者进行LDHC基因PCR产物的突变筛查,对DHPLC峰形异常的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筛选到一组精子LDH-C4活性明显下降的患者,其中1名患者的LDHC基因PCR产物在DHPLC中呈异常洗脱峰.对这一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发现患者LDHC基因第5外显子的115位碱基发生了T→A的杂合改变(GenBank登录号GU479375),该突变使LDHC基因的178位密码子由原来的TTG(编码亮氨酸)变为TAG(终止密码子),形成截短的C亚基.T克隆-测序进一步证实了该无义突变的杂合状态.这是在人类LDHC基因上发现的第一个突变,提示LDHC基因突变可能是男性不育发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睾丸支持细胞紧密连接的动力学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睾丸精子发生的过程中,处于细线期和细线前期的精母细胞必须从生精上皮的基底室进入近腔室,这样形态上发育完全的精子才能在精子释放时进入到生精小管的内腔。显然,构成血-睾屏障的支持细胞间紧密连接的开放和关闭受到一系列信号分子的调节。已经发现的对该过程起调控作用的信号分子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3(TGFβ3)、闭锁蛋白、PKA、PKC等。现就该领域研究的新进展以及可用于研究紧密连接动力学的一些模型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Dnd1的蛋白亚细胞定位及其对HeLa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鼠睾丸生殖细胞瘤易感基因Dnd1编码的蛋白是一个在进化中保守的RNA结合蛋白.为探讨小鼠Dnd1的蛋白亚细胞定位和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 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 采用组合的亚细胞定位分析软件对Dnd1进行真核生物亚细胞定位预测; 利用融合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定位的方法, 通过构建pEGFP-Dnd1重组质粒, 将重组质粒pEGFP-Dnd1转染HeLa细胞和GC-1细胞, 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Dnd1的蛋白亚细胞定位; 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技术测定Dnd1过表达对HeLa细胞的增殖能力的影响和细胞周期的改变; 在HeLa细胞系中检测Dnd1对AP-1转录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① 生物信息学预测Dnd1主要在细胞核表达, 在细胞质中也有少量表达;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Dnd1蛋白主要定位在细胞核, 在细胞质中也有少量分布; ② Dnd1基因在HeLa细胞系中的过表达抑制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周期G1期阻滞;③ Dnd1抑制AP-1的转录活性,从而抑制AP-1介导的转录是Dnd1抑制细胞增殖的可能机制.本研究初步明确了Dnd1的蛋白亚细胞定位及其对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这为进一步研究Dnd1基因的功能建立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