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72篇 |
免费 | 393篇 |
国内免费 | 165篇 |
专业分类
123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2篇 |
2024年 | 27篇 |
2023年 | 41篇 |
2022年 | 29篇 |
2021年 | 32篇 |
2020年 | 42篇 |
2019年 | 26篇 |
2018年 | 22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29篇 |
2015年 | 40篇 |
2014年 | 41篇 |
2013年 | 24篇 |
2012年 | 43篇 |
2011年 | 36篇 |
2010年 | 55篇 |
2009年 | 44篇 |
2008年 | 50篇 |
2007年 | 54篇 |
2006年 | 42篇 |
2005年 | 41篇 |
2004年 | 56篇 |
2003年 | 66篇 |
2002年 | 23篇 |
2001年 | 19篇 |
2000年 | 29篇 |
1999年 | 45篇 |
1998年 | 24篇 |
1997年 | 24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34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27篇 |
1990年 | 18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野油菜黄单胞菌野油菜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ampestris,Xcc)是十字花科植物黑腐病的病原细菌。我们建立了Xcc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平台,用于分离、鉴定该菌的致病相关蛋白。为了减少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EPS)对蛋白材料质量的影响,我们构建了EPS缺陷的Xcc8004ΔgumB突变体。本研究以Xcc8004ΔgumB出发菌株,用诱导培养液培养,取细胞上清通过超滤浓缩得到蛋白质粗提物,分别采用丙酮沉淀法、试剂盒纯化法和丙酮沉淀-试剂盒联用法来纯化蛋白质粗提物,通过比较双向电泳的结果优选最佳的样品制备方法。结果证明丙酮沉淀-试剂盒联用法较为理想,所得双向电泳图片清晰,分辨率高。因此,此方法可以用于制备野油菜黄单胞菌分泌组双向电泳样品,并可以满足进一步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3.
4.
《昆虫知识》2022,(1)
【目的】为明确瓜氨酸对锯叶裂臀瓢虫Henosepilachna pusillanima(Mulsant)成虫取食的影响。【方法】本研究设置取食非选择性和取食选择性试验,用南瓜Cucurbita moschata Duchesne制作叶盘,将叶盘喷施20 mmol·L(-1)和60 mmol·L(-1)和60 mmol·L(-1)的瓜氨酸后,测定锯叶裂臀瓢虫雄虫和雌虫在24 h内的取食面积,并计算取食选择的百分率,以喷施去离子水的叶盘为对照。【结果】非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锯叶裂臀瓢虫雌虫的取食量均显著大于雄虫(P<0.05)。喷施20 mmol·L(-1)的瓜氨酸后,测定锯叶裂臀瓢虫雄虫和雌虫在24 h内的取食面积,并计算取食选择的百分率,以喷施去离子水的叶盘为对照。【结果】非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锯叶裂臀瓢虫雌虫的取食量均显著大于雄虫(P<0.05)。喷施20 mmol·L(-1)和60 mmol·L(-1)和60 mmol·L(-1)的瓜氨酸后,对雄虫和雌虫的取食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喷施20 mmol·L(-1)的瓜氨酸后,对雄虫和雌虫的取食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喷施20 mmol·L(-1)和60 mmol·L(-1)和60 mmol·L(-1)的瓜氨酸后雄虫的取食面积比对照(5.32 cm(-1)的瓜氨酸后雄虫的取食面积比对照(5.32 cm2)分别减少36.88%和49.33%,雌虫的取食面积则比对照(7.60 cm2)分别减少36.88%和49.33%,雌虫的取食面积则比对照(7.60 cm2)分别减少42.08%和53.36%。但雄虫和雌虫的取食量在两个瓜氨酸处理之间都没有显著差异。在选择性试验中,雄虫和雌虫明显偏好于取食对照叶盘。【结论】瓜氨酸对锯叶裂臀瓢虫成虫的取食具有抑制作用,这为该虫划圈行为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证据。 相似文献
5.
6.
瓦氏黄颡鱼年龄与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在长江中游嘉鱼至新滩口江段采集的瓦氏黄颡鱼标本,对其年龄与生长进行了研究。以脊椎骨为年龄鉴定材料,胸鳍棘和耳石作为对照材料。透射光下,脊椎骨上较宽的暗带和较窄的亮带相间排列成同心圆环,一个暗带和一个亮带构成一个年轮。2—7月形成新年轮,脊椎骨上不存在幼轮。雌、雄鱼的脊椎骨半径与体长呈显著的正相关,回归方程分别为:L_♀=6.95 131.46R-10.12R~2,L_♂=18.06 113.64R-1.70R~2。体长与体重的关系方程分别为:W_♀=1.85×10~(-5)L~(2.98),W_♂=1.69×10~(-5)L~(2.55)。雌鱼为等速生长,雄鱼为异速生长。雌、雄鱼的生长存在差异,1龄后雄鱼生长明显快于雌鱼。雌、雄鱼适宜的生长方程分别为:♀:L_t=300.88e~(-1.67e~(-0.42t)),W_t=511.77e~(-4.98e~(-0.38t)),♂:L_t=415.15e~(-1.96e~(-0.33t)),W_t=777.53e~(-4.92e~(-0.32t))。雌鱼体长、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分别为1.22龄和4.22龄,雄鱼分别为2.04龄和4.98龄。 相似文献
7.
正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on Taxonomy of Viruses,ICTV)于2012年发表了最新的病毒分类第九次报告[1]。在这个长达1327页的报告中,将目前ICTV所承认的2284种病毒和类病毒归入349个属、19个亚科、87个科和6个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分离自明永冰川地区的1株黄杆菌噬菌体(SWP-8)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技术及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法对SWP-8进行形态观察、基因组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及噬菌体生理特性研究。结果 噬菌体SWP-8为肌尾型,在电镜下呈头尾复合型结构,头部呈正多面体立体对称,直径约150 nm;尾管长约150 nm,直径约20 nm,具有收缩性的鞘,头部与尾管结合处具有颈环结构。在4 ℃时具有感染性,4~25 ℃均能产生边缘清晰、透明的噬菌斑。pH值耐受范围较广,最适pH值为7.0。最佳感染复数为10.000,潜伏期60 min,裂解期90 min,裂解效率较高。结论 SWP-8属肌尾噬菌体科(Myoviridae),是裂解性噬菌体,对氯仿和蛋白酶K较为敏感。基因组为dsDNA,大小约为75 kb。 相似文献
9.
家鸽、黄雀和黄喉鹀耳蜗核的定位与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向非鸣禽家鸽(Columba livia domesticus)和鸣禽黄雀(Carduelis spinus)、黄喉鹀(Emberiza, elegans)耳蜗内注射 HRP作顺行追踪表明,耳蜗纤维组成第八脑神经的听支( N Ⅷ)后,分别投射至延髓的角状核(NA)和巨细胞核(NM),由 NA及 NM两个亚核组成耳蜗核(nucleus cochlea),它是听觉的上行通路中的第一级中继站,延髓层状核并不接受耳蜗纤维的直接投射。家鸽与黄雀、黄喉鹀之间的NA、NM及NⅧ在形态和分布上都有较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10.
以野生型自养黄杆菌为出发菌株,经亚硝酸、紫外线、60Coγ射线诱变处理选得三株性状优良的突变株(Uγ-、Uγ-17、Uγ-20)。Uγ-1突变株的菌落形态为菊花形,白色。Uγ-17和Uγ-20突变株的菌落形态均为圆凸光滑型,微黄色。40h的摇瓶发酵结果表明,Uγ-1、Uγ-17、Uγ-20突变株的干细胞产量分别为8.1g/1、11.2g/1、10.5g/1,其产物对干细胞的得率系数(yp/x)分别为0.74、0.75、0.79。与野生型菌株相比,这些突变株的干细胞产量yp/x分别增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