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6篇 |
国内免费 | 123篇 |
完全免费 | 198篇 |
出版年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20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16篇 |
2014年 | 34篇 |
2013年 | 18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34篇 |
2010年 | 21篇 |
2009年 | 23篇 |
2008年 | 43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37篇 |
2005年 | 60篇 |
2004年 | 40篇 |
2003年 | 46篇 |
2002年 | 22篇 |
2001年 | 30篇 |
2000年 | 18篇 |
1999年 | 19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
3.
ECOTONE为国际生态界最近重新定义的基本概念之一。本文在诠释生态环境脆弱带的定义之后,对其实质及其空间属性作了较全面的逻辑归纳。在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对于生态环境脆弱带作出了独立的函数表达,并且就生态环境脆弱带的宽度指标、重迭度指标、脆弱度指标、综合性指标,提出了较严格的表述形式。它们吸收了生态界面理论,并把系统生态学中的非稳定性理论,广延为辨识“全球变化”的基本手段,从而在生态学理论与应用两个方面,体现了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黑河流域中游地区景观变化研究 总被引:89,自引:11,他引:78
使用GIS技术和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STATS,分析了黑河流域中游地区近20年间景观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各类景观元素在近20年间发生了十分复杂的结构变化和相互转换,但整体景观仍保持荒漠化与绿洲景观强烈分异的鲜明格局。人类有目的性的干扰活动改变了干旱区有限的水资源的分布与分配,加剧了本地区荒化进程与绿洲化进程的对立斗争,而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地带是斗争的最敏感部位,香农多样性指数和香农均度指数的下降,充分证明人类对本地区景观改造程度的不断加强,其结果一方面显著提高了本地区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效益的下降,对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为了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实施宏观规划和管理,研究以甘肃省为案例,从方法论的角度,利用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生态环境敏感性的综合评价,辩识出了甘肃省主要生态环境敏感区域。研究结果表明:(1)在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应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进行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具有可操作性和结果的可靠性。(2)甘肃省的生态环境敏感性区域分布比较广泛,极敏感区占全省面积的1.1%,高度敏感区占57.4%。其中水土流失极敏感区占0.21%,高度敏感区占24.6%,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甘南高原南部和北部,陇南山地的西礼盆地、徽成盆地等地区;沙漠化极敏感区面积占0.8%,高度敏感区面积占33.1%,主要集中在甘肃北部、安西中部地区和肃北的东南部;土壤盐渍化基本无极敏感区,高度敏感区域占1.1%,主要集中在疏勒河中下游、黑河中游以及石羊河下游。对于这些敏感区域的保护,应该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6.
生态恢复与重建是跨尺度、多等级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层次应是生态系统(生物群落)、景观,甚至区域,而不能仅仅局限于生态系统。景观的恢复与重建是针对景观退化而言,景观退化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为景观结构退化与景观功能退化。景观结构退化即景观破碎化,是指景观中各生态系统之间的各种功能联系断裂或连接度(connectivity)减少的现象;而鲜受重视的景观聚集(aggregation)在很多情况下同样具有造成景观退化的负面效应。景观功能退化是指与前一状态相比,由于景观异质性的改变导致景观的稳定性与服务功能等的衰退现象。景观恢复是指恢复原生生态系统间被人类活动终止或破坏的相互联系;景观生态建设应以景观单元空间结构的调整和重新构建为基本手段,包括调整原有的景观格局,引进新的景观组分等,以改善受胁或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其基本生产力和稳定性,将人类活动对于景观演化的影响导入良性循环。二者的综合,统称为景观生态恢复与重建,是构建安全的区域生态格局的关键途径。其目标是建立一种由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模式生态系统(model ecosystem)组成的模式景观(model landscape),以实现生态系统健康、生态格局安全和景观服务功能持续,以3S(RS,GPS,GIS)技术为支撑的GAP(ageographic approach to protect biological diversity)分析将为大尺度景观恢复的诊断、评价、规划提供重要的手段。景观中某些关键性点、位置或关系的破坏对整个生态安全具有毁灭性的后果,研究景观层次上的生态恢复模式及恢复技术、选择恢复的关键位置、构筑生态安全格局已成为景观生态学家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7.
入侵中国大陆的红火蚁的鉴定及发生为害调查 总被引:74,自引:5,他引:69
根据形态特征鉴定结果首次证实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入侵中国大陆,并调查了广东省吴川市红火蚁发生为害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发生区内部分地点红火蚁发生密度较高,主要发生于较稳定的生态环境中,如荒坡、草地、长满杂草的田埂等。红火蚁已对当地农业生产、人们的身体健康、日常生活等造成了不利影响。此外,Cyt b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采自美国佛罗里达和广东吴川的红火蚁与采自广东4个地方的热带火蚁S.gemninata(Fabr.)两物种间有61个变异位点,种内变异为0。限制性酶切多态实验(RFLP)的结果显示,BamHI酶在红火蚁的特异扩增片段中有一个识别位点,而在热带火蚁中无酶切位点;MspI酶在热带火蚁的扩增片段中也有一个识别位点,而在红火蚁中无识别位点。有酶切位点的扩增产物在酶切后分别获得近200bp与250bp的片段各一带。因此,用PCR-RFLP的方法可以简单快速地鉴别红火蚁和热带火蚁。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城市化进程与生态环境状况之间交互胁迫、动态演进关系的基础上,借助于系统科学理论建立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认为整个城市化过程就是城市化的各个层面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协调、交互胁迫的耦合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系统的演化周期将经历低级协调共生、协调发展、极限发展和螺旋式上升4个阶段,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耦合过程的实质,就是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由低级协调共生向高级协调发展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以河西走廊为例,对干旱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规律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1985~2003年间,河西走廊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状况曲折下降,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响应较为明显,但相对于城市化进程,生态环境的响应又有一定的滞后性。目前河西走廊处于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阶段,然而协调耦合度的增长很快,整个协调发展系统即将进入极限发展阶段,生态环境危机正在进入潜伏期。基于动态耦合模型所建立的协调耦合度,能够较好地反映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交互胁迫、动态耦合的演变情况。根据河西走廊耦合度的变化可知,在城市化发展的初期,往往是需要一定的生态破坏为代价的,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生态环境必将随城市化而好转。因此,正确认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的动态耦合规律,采取适当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于促进河西走廊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湿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总被引:60,自引:3,他引:57
湿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王宪礼李秀珍(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110015)AdvancesinWetlands’Researches.WangXianli,LiXiuzhen(InstituteofAppliedEcology,ChineseA... 相似文献
10.
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一次性能源,而且这种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煤炭资源的开发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煤炭的开采和利用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矿区已成为典型的、严重受损生态系统。矿区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矿区可持续发展乃至区域生态安全的重大隐患。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已迫在眉睫。综述了我国煤矿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具体的治理方法和技术措施,包括矿井水和煤矸石的资源化、污染土地的修复、植被的恢复及水土流失和沙漠化防治技术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