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65篇 |
免费 | 798篇 |
国内免费 | 313篇 |
专业分类
177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6篇 |
2024年 | 61篇 |
2023年 | 96篇 |
2022年 | 85篇 |
2021年 | 89篇 |
2020年 | 94篇 |
2019年 | 68篇 |
2018年 | 63篇 |
2017年 | 60篇 |
2016年 | 68篇 |
2015年 | 51篇 |
2014年 | 68篇 |
2013年 | 51篇 |
2012年 | 65篇 |
2011年 | 71篇 |
2010年 | 57篇 |
2009年 | 54篇 |
2008年 | 93篇 |
2007年 | 69篇 |
2006年 | 75篇 |
2005年 | 60篇 |
2004年 | 58篇 |
2003年 | 43篇 |
2002年 | 36篇 |
2001年 | 53篇 |
2000年 | 31篇 |
1999年 | 30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虎嘉鱼的生境特点及保护对策,主要是加强宣传教育,严禁滥捕,深入研究,开展人工养殖试验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确保物种生存和繁衍。 相似文献
2.
在有人为干扰的森林景观中开展鹿科动物适宜生境分布研究,对于解决大尺度生境保护与小面积森林经营的矛盾问题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也符合我国林区的现实需求.2013—2015年冬季进行的多次野外调查收集196处鹿科动物出现点信息,将这些点作为分布点数据,选取地形、景观类型、植被特征和人类干扰4类17种因子作为环境变量,利用最大熵模型方法,分析4种林下经营面积情景下小兴安岭铁力林业局马鹿和狍的潜在适宜生境分布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精度达到优秀水平,稳定性好,鹿科动物的适宜生境主要集中在东部区域;不同情景下,两种鹿科动物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相似,均为距农田距离、距居民点距离、距河流距离、距营林区距离和海拔因子,其中,距营林区距离因子的贡献率稳定在4%~6%;两种鹿科动物躲避人类经营活动干扰的距离(1200~1300 m)较为接近.在无林下经营情景中,鹿科动物的适宜生境分布较广、面积较大;随着经营面积的增大,适宜生境面积减少;当经营面积扩大到现实情况的2~3倍时,鹿科动物栖息地面积缩减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3.
确定鱼类的栖息地利用格局是研究物种与环境关系的基础, 也是鱼类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的必要前提。目前, 有关溪流鱼类群落的栖息地斑块利用格局尚存在争议。基于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对青弋江河源溪流的逐月调查数据, 初步研究了鱼类群落的栖息地斑块利用格局, 着重在栖息地斑块尺度上解析了鱼类群落的时空变化规律。主要研究结果显示, 深潭和急滩2类斑块间的底质、流速、水深、溶氧栖息地因子显著差异, 且深潭斑块的环境稳定性高于急滩。研究共采集鱼类15种, 其中鲤科鱼类8种, 占采集物种数50%以上。基于鱼类物种存在与否的不连续变量的分析结果显示, 鱼类物种组成的斑块间和月份间变化均不具显著性。但是, 基于鱼类物种多度的连续变量的分析结果显示, 鱼类群落结构存在有显著的斑块间变化和时间动态; 就斑块间变化而言, 原缨口鳅(Vanmanenia stenosoma)在急滩斑块中的多度更高, 而宽鳍 (Zacco platypus)、光唇鱼(Acrossocheilus fasciatus)和尖头 (Phoxinus oxycephalus)等其他关键物种则在深潭中具有更高多度。深潭斑块的鱼类物种数显著高于急滩, 但2类斑块间的个体数无显著差异。深潭斑块的鱼类物种数较稳定, 而个体数月变化显著, 可能与鱼类繁殖和群体补充以及越冬死亡等有关; 急滩鱼类物种数和个体数的月变化均显著, 除了与鱼类群体补充和越冬死亡有关以外, 还可能受越冬时栖息地斑块选择变化的影响。上述结果表明, 在栖息地斑块空间尺度上, 由于研究区域内大多数物种在栖息地斑块选择上无明显的特化性, 深潭和急滩斑块间鱼类的物种组成分布不符合前人所报道的生境-共位群格局, 但区域内常见种多度的变化可引起鱼类群落结构的斑块间差异和季节动态。 相似文献
4.
2009年3~6月,采用样方法对四川省洪雅县人工林赤腹松鼠危害相关的生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共设置了240个样方。样方调查中记录了2个反应危害等级的变量(危害株数和乔木总数)和11个生境变量(森林类型、海拔、坡向、坡度、坡位、距最近道路距离、距最近水源距离、乔木均高、乔木平均胸围、灌木盖度和草本盖度)。通过广义线性模型研究这些因子与人工林赤腹松鼠危害程度的关系。结果显示,赤腹松鼠危害程度与森林类型、坡度、坡向、乔木平均胸围呈显著性相关,与其他因子无显著相关性,在柳杉-杉木林中的危害高于纯柳杉林,在阴坡的危害低于其他坡向,危害程度随坡度和乔木平均胸围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5.
陈成斌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2,3(3):53-57
我国野生稻资源丰富,分布地域广阔,由于经济建设用地需要,近年来野生稻原生地遭到严重破坏,野生稻原生境保存已是十分紧迫的事情。本文论述了原生境保存的意义,原生境保存地的选择原则及设想,旨在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加强野生稻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人工生境与自然生境下白鹤Grus leucogeranus的行为差异及其可能对白鹤造成的影响,2021年1—2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对鄱阳湖2个人工生境(藕塘、稻田)和1个自然生境(常湖池)的越冬白鹤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越冬期白鹤在不同生境下均以觅食行为为主,在稻田中比例最高(94.6%),觅食频次显著高于藕塘(P<0.001);稻田中的警戒行为频次显著高于藕塘和常湖池(P<0.001;P=0.002),而藕塘和常湖池中的警戒行为频次无显著差异。白鹤在不同生境下食物的种类、营养成分、觅食方式均会影响白鹤越冬期行为及时间分配。本研究为加强越冬白鹤人工生境的保护与管理提供指导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2011年5月和6月在鄱阳湖沿岸带的62个样点采集了淡水螺类样本并调查了生境类型,分析了淡水螺类的物种组成及其生境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共采集到淡水螺类19种,分属田螺科(8种)、觿螺科(8种)、椎实螺科(2种)和黑螺科(1种)。与前人的研究相比,本次调查的螺类物种数有较大的下降,但田螺科和觿螺科的物种仍是整个螺类群落的主要组成部分。淤泥生境的螺类物种组成与其他生境的差异较大,淤泥生境的螺类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沙土、砂石和水草3种生境(P0.05),表明螺类对生境具有一定的栖息偏好性。最后详细讨论了淡水螺类种数变化、物种组成及其生境分布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2006年2~3月,在云南省丽江拉市海自然保护区对越冬灰鹤 Grus grus生境的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初步了解了越冬灰鹤的生境选择,同时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鸟类生境进行评价.结果 发现灰鹤对该区域各类型生境均有利用,但对不同特征的生境具有不同的选择性.通过对越冬灰鹤的生境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越冬灰鹤生境选择的因子依次是食物(贡献率为39.211%),隐蔽性(20.426%),干扰(18.358%),水源(16.967%).因此与之相应的小麦地和豌豆地非常适合灰鹤的越冬需求,评价结果也显示这两类生境状况为"优",而相对差的为杂草地和草滩两类生境. 相似文献
9.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近年来,通过改善农田生物多样性和强化农田生态系统保益控害的服务功能,实现作物病虫害生态调控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在总结分析国内外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害虫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基础上,综述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实践成果和发展前景。文中介绍了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及其与害虫综合治理的关系,系统概述了利用农田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害虫的各种理论假说,包括天敌假说、资源集中假说、联合抗性假说、"推-拉"假说、中度复杂假说、景观缓冲假说等;从提高天敌多样性、作物多样性、非作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等方面综合评述了利用农田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害虫的应用实践,重点介绍了我国的一些典型的实际应用案例,旨在充分展示中国昆虫学科技工作者在该领域做出的贡献;针对现代农业集约化经营导致农田生态系统结构简单、农田生物多样性不断下降等特点,对如何以农田景观为单元进一步做好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害虫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10.
福建海岛具有丰富的滨海特有植物资源, 研究其物种丰富度的分布格局及机制, 能够为滨海特有植物资源保护提供依据。本研究探讨了福建53个海岛滨海特有植物的种-面积关系, 以及景观、人为干扰和气候3个方面10个环境因子对滨海特有植物物种丰富度的影响。同时还探讨了不同生活型(乔木、灌木、草本)对海岛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 滨海特有植物和不同生活型植物的种-面积关系呈现物种丰富度随着面积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滨海特有植物、乔木、灌木和草本的种-面积关系的斜率(z)分别为0.16、0.15、0.15和0.14。景观环境因子中的面积、形状指数和周长面积比是解释福建海岛滨海特有植物及不同生活型植物物种丰富度的主要决定因素, 滨海特有植物及各生活型植物物种丰富度随着面积和形状指数的增加而增加, 而滨海特有植物、灌木和草本的物种丰富度随着周长面积比的增加而减少。此外, 不同生活型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对海岛环境因子的响应存在差异, 除景观方面的因子外, 气候对乔木的解释率最大, 达9.82%。综上所述, 相比于其他海岛生态系统, 福建海岛滨海特有植物及不同生活型植物的物种丰富度与面积密切相关, 其较低的斜率(z)表明滨海特有植物对海岛生境的敏感性较弱。景观方面的环境因子相比气候和人为干扰方面贡献了更多的解释率。以往研究发现岛屿环境因子与生境异质性显著相关, 如岛屿越大、形状越不规则、周长面积比越低, 则生境异质性越高。因此生境异质性的提升可能是解释滨海特有植物丰富度随景观环境因子变化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