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61篇
  283篇
  2025年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于1999年枯水期(2~3月份)、丰水期(8月份)、2000年枯水期(2~3月份)对长江河口浮游动物采样调查,研究了长江河口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变动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9年枯水期浮游动物平均数量仅为79.07ind/m3,浮游动物在河口内与口外海滨形成两个高丰度区,浮游动物个体数量从口门内向近岸及近外海逐渐递减,优势种数量分布情况决定了该期浮游动物总数量分布.1999年丰水期,浮游动物平均数量高达300.89ind/m3,浮游动物分布不均匀,数量由河口内向近岸水域与近外海水域递增.2000年枯水期,浮游动物数量分布总体趋势与1999年枯水期相同.1999年枯水期、丰水期,2000年3月枯水期,桡足类数量占浮游动物总数量分别为95.54%、85.82%、84.83%,桡足类数量在浮游动物总数量中占绝对优势,并在浮游动物数量分布中起关键作用.浮游动物数量分布受潮周期影响显著,优势种在浮游动物数量潮周期分布中起重要作用.由各样站的浮游动物数量与盐度做回归分析,在枯水期均不成线性关系,在丰水期则成线性相关,回归方程为:y=0.34134 0.0112x(r=0.9341, n=8).此外,长江口浮游动物数量季节变化与温度、径流量、海流及食物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东海水母类丰度的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徐兆礼 《动物学报》2006,52(5):854-861
本文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探讨了东海水母类数量变化特征和相应的动力学。结果表明:水母类是东海浮游动物的第三大类群,其丰度仅次于桡足类和海樽类;其数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丰度最高(5·37ind·/m3),秋季次之(2·23ind·/m3),冬季(1·82ind·/m3),夏季最低(0·88ind·/m3);其平面分布特征为近海高于外海;其数量变化首先来自优势种大西洋五角水母(Muggiaeaatlantica)和双生水母(Diphyeschamissonis)的贡献,前者是近岸暖温种,后者是近岸暖水种;春季丰度变化与表层和底层盐度二元线性相关,夏季与底层水温相关,秋季与底层盐度相关,冬季与表层盐度相关,4季总丰度与10m层盐度相关。盐度是影响水母类数量变化的主要环境动力学因子,水温是次要因子;水母类高丰度区往往位于台湾暖流与长江径流交汇处偏冲淡水水团一侧。长江冲淡水在不同季节入海后的流向是决定高丰度分布区位置重要的动力学因子。该类浮游动物对沿海海域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环境安全都有重要的影响,引起全球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3.
浙江三门湾浮游动物优势种空间生态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态位与种间竞争、资源利用密切联系,体现了物种在群落中利用资源的能力.为探明三门湾浮游动物分布格局的形成和影响因素,分别采用Shannon公式和Petrailis指数测定了浮游动物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并通过典范对应分析研究生态位分化状况.结果表明:百陶带箭虫、背针胸刺水蚤、短尾类幼虫等沿岸种的空间生态位较宽,而肥胖软箭虫、中华假磷虾等外海种的空间生态位较窄;具有捕食 被捕食关系的不同类群物种(如箭虫、仔鱼和水母分别与桡足类)有较高的生态位重叠,而同一类群物种(如桡足类及箭虫)间的生态位重叠值较低;浮游动物分布受温度、盐度和叶绿素a的影响较大,受营养盐影响较小.浮游动物空间生态位与生活类型、种间竞争、摄食等多种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4.
勾影波  苏永春 《四川动物》2007,26(3):628-631
2003年3~5月对尚湖浮游动物种群结构特征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观察到尚湖浮游动物93种,其中原生动物38种,轮虫27种,枝角类18种,桡足类10种。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公式,对浮游动物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密度多样性指数和生物量多样性指数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广布中剑水蚤对裸腹和秀体的摄食(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5年6月至9月,在武汉东湖,通过摄食实验和野外调查,作者研究了广布中剑水蚤对裸腹和秀体的摄食。研究结果证实,广布中剑水蚤能够抓取和摄食裸腹和秀体。广布中剑水蚤对小型裸腹的平均摄食率高于大型裸腹。多重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广布中剑水蚤对小型和大型裸腹的摄食率有显著差异(P=00335),捕食者喜食小型猎物。由于广布中剑水蚤的摄食习性,它对裸腹和秀体的种群动态有重要影响,但随着鱼产量增加,广布中剑水蚤对猎物摄食的影响效果被减弱了。  相似文献   
6.
淡水排放对杭州湾湿地浮游动物群落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2010年4月至2011年1月对杭州湾南岸滩涂湿地5个断面(S1-S3为排水区, S4-S5为非排水区)的高潮位和中潮位分别进行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周年调查, 共发现浮游动物38种(轮虫15种, 枝角类4种, 桡足类19种)。排水区浮游动物年平均密度88.89 ind./L, 生物量0.41 mg/L, 非排水区平均密度仅4.21 ind./L, 生物量0.10 mg/L。排水区轮虫和桡足类的第一优势种分别为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和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 而非排水区第一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S2-S3断面中潮位的水体营养盐浓度、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明显大于高潮位。淡水排放、潮沟径流和潮汐决定了滩涂湿地群落的时空格局, 后两者还解释了排水区中、高潮位间群落结构组成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渤海浮游动物群落生态特点Ⅰ.种类组成与群落结构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毕洪生  孙松  高尚武  张芳 《生态学报》2000,20(5):715-721
以1959年全国海洋普查浮游动物中网周年标本为材料,对渤海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分析。渤海浮游动物群落以近岸广温种为主,主要优势种包括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双毛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墨氏胸刺水蚤(Centropages mcmur  相似文献   
8.
根据2008年6月在吕泗渔场(31.90°N-32.10°N、121.70°E-121.95°E)海域生态环境调查资料,分析了该区饵料浮游动物种类分布、优势种、数量分布、多样性等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共出现饵料浮游动物31种(不含浮游幼体和腔肠动物),种类数和丰度均以桡足类占据优势;该区总生物量均值为845.54mg.m-3,其中大潮时为895.58mg.m-3,分布趋势为北部高于南部,小潮时为795.49mg.m-3,分布趋势为中部较高;6月吕泗渔场饵料浮游动物优势种分别是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长轴螺(Peraclis reticulata)、长额刺糠虾(Acanthomysis longirostris);大潮时真刺唇角水蚤和中华哲水蚤优势度最高均为0.19,小潮时真刺唇角水蚤优势度最高为0.40;在吕泗渔场,6月饵料浮游动物生物量较高,优势种数较多,反映出该渔场小黄鱼饵料环境的稳定性,为小黄鱼幼体生长提供了良好的饵料条件。  相似文献   
9.
象山港春、夏季大中型浮游动物空间异质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明象山港大中型浮游动物空间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于2010年4月、7月大、小潮期对浮游动物群落和相关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四个航次共检出浮游动物成体14大类64种、浮游幼体10大类14种,春、夏季群落结构差异极显著(P=0.001),物种更替率为66.7%,优势种差异明显,共同优势种仅有短尾类溞状幼虫(Brachyura zoea)和仔鱼(Fish larvae)两类幼体;同一季节大、小潮物种相似度约为60%,群落结构差异较小(P=0.031);春季生物量和丰度高于夏季,但物种多样性低于夏季。温度是浮游动物群落季节变化的主导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和多维尺度分析显示:浮游动物群落空间异质性分布方式受潮流影响,群落结构在大潮期梯度分布特征明显,小潮期通常呈斑块性分布;生物量、丰度和多样性等参数的空间分布取决于群落的分布特征,并受影响于该参数在狭湾口内外的差异。典范对应分析及环境参数统计分析表明:梯度分布主要由盐度、悬浮物的梯度性特征决定;主导斑块性分布的因素多样,不同情况下可能为水深、叶绿素a、营养盐和内外水团相互作用;梯度性和斑块性分布均受到潮流影响。总体来看,象山港浮游动物空间分布主要受水文因素控制,受化学和生物因素影响较弱,其中叶绿素a浓度仅在春季与浮游动物丰度有一定相关性,溶解氧、酸碱度和营养盐等水质参数对浮游动物空间分布几乎无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0.
藻类富集重金属的特点及其应用展望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以藻类植物为主要对象的水体重金属修复已成为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由于其特殊的细胞壁结构、较高的重金属富集能力、简便的解吸附方法等特点,藻类被认为是理想的生物吸附材料.文中简述了藻类适宜高富集重金属的结构及代谢特点,包括具有较高富集重金属能力的细胞壁功能基团、胞外产物、细胞内重金属螯合蛋白,以及生活藻类、死亡藻体及固定化处理后所表现出的高富集能力及简便的解吸附方法等,并对其用于污染水体修复的优缺点及应用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