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00篇 |
免费 | 702篇 |
国内免费 | 451篇 |
专业分类
275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7篇 |
2024年 | 52篇 |
2023年 | 62篇 |
2022年 | 81篇 |
2021年 | 97篇 |
2020年 | 86篇 |
2019年 | 83篇 |
2018年 | 58篇 |
2017年 | 69篇 |
2016年 | 94篇 |
2015年 | 101篇 |
2014年 | 121篇 |
2013年 | 132篇 |
2012年 | 139篇 |
2011年 | 106篇 |
2010年 | 106篇 |
2009年 | 114篇 |
2008年 | 176篇 |
2007年 | 118篇 |
2006年 | 107篇 |
2005年 | 109篇 |
2004年 | 82篇 |
2003年 | 96篇 |
2002年 | 70篇 |
2001年 | 72篇 |
2000年 | 45篇 |
1999年 | 42篇 |
1998年 | 45篇 |
1997年 | 47篇 |
1996年 | 33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29篇 |
1991年 | 26篇 |
1990年 | 22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50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Seasonal occurrence of Aphis glycines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soybean plants to its feedin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soybean aphid Aphis glycines Matsumura (Hemiptera: Aphididae) is an important pest of soybean in China. To monitor and manage this pest effectively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its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demographics, as well as the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soybean plants to its feeding. In this study, using field surveying and suction-trap monitoring, we investigated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of the soybean aphid in Xiuyan County, Liaoning Province in northeastern China during 2009-2012. The results indicatedthat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of the soybean aphid followed a unimodal curve distribution, with the insect generally colonizing soybean fields from the middle of June to early Julyand the population reaching a peak between early July and early August. On the whole, soybean aphids occurred in suction-traps at least 2 weeks earlier than they were foundin field surveys. A total of 72 alates were collected by suction-trapping over the 4 years, with the earliest alate captures occurring on 28 May in 2009, 2011, 2012 and 4 June in 2010. The life table parameters clearly showed that this aphid had a short doubling time (4.73 ± 0.21 days), and 7.36± 0.98 nymphs were produced by a soybean aphid adult during its lifetime (13.57 ± 0.30 days). Finally, biochemical assays indicated that the amount of malondialdehyde and the activities of four defense-related enzymes in soybean leavessignificantly changed between 0 day and 7 days of aphid infestation. Polyphenol oxidase (PPO) and catalase (CAT) activities increased more dramatically after 1 day of aphid feed-ing. In addition, significantly higher levels of superoxide dismutase and CAT were found after aphid feeding for 7 days, wherea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activitiesof peroxidase and PPO. Consequently, this study will be beneficial in determining the seasonal occurrence of the soybean aphid and selecting insect-resistant soybean varieties,and thus in developing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appropriate management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2.
贡嘎蝠蛾初孵幼虫迁移行为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内对贡嘎蝠蛾Hepialusgonggaensis的初孵幼虫迁移行为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表明 ,该初孵幼虫迁移与其习性、虫口密度、环境湿度、栖居场所、食料等因素均有关。 相似文献
3.
4.
圈养山魈行为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1-9月,在成都动物园对人工饲养状态下14(8♀♀6♂♂)只山魈(andrillus sphinx)的行为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用时间取样法记录每10分钟内目标取样法所见动物的各种行为及其频次,通过1806小时的研究表明,山魈主要的日行为是取食、休息、运动三种个体行为,它们分别占日活动时间的22.91%、33.79%、和33.14%;其次为梳理行为,占山魈日活动时间的4.09%;嬉戏行为仅发生在非成年个体间。山魈活动行为(除去休息以外的所有行为)的高峰出现在8:00-10:00、16:00-18:00左右的两个时段。日活动时间集中在7:00-19:00,但在13:00-14:00活动强度明显减弱,有一休息峰出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化学刺激和电刺激穹窿下器官(subfornical organ, SFO)诱发的饮水量和脑内c-fos表达的结果是否不同进行比较. 方法向大鼠SFO内微量注射L-谷氨酸作为化学刺激,用恒流刺激SFO作为电刺激,记录诱发的1 h内饮水量,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内Fos蛋白表达.结果电刺激和化学刺激SFO均能诱导相似的饮水行为,其诱饮率分别为75%和85.7%,1 h平均饮水量分别为(0.28±0.22) ml 和(0.31±0.15) ml ,明显高于各自的对照组(P<0.05),并均能使前脑的 11个脑区(终板血管器官, 正中视前核,室旁核,视上核,下丘脑外侧区,丘脑室旁核,联合核和中央内侧核,终纹床核,穹窿周背区和无名质)和后脑的4个脑区(最后区,孤束核,臂旁外侧核和中缝背核)相似的Fos蛋白表达.结论刺激SFO所诱导的饮水行为和脑内Fos蛋白表达是激活其神经元胞体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节乳头体在小鼠运动和摄食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择雄性ddy小鼠,180-200 g,通过单侧植入电极损毁TMN-E2区。采用荧光金逆行追踪方法检测小鼠Me5与TMN之间的神经纤维联系;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小鼠TMN中组氨酸脱羧酶(HDC)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采用旷场试验箱记录小鼠全天、夜间以及白天的自主活动和摄食摄水;采用PCR检测小鼠穹窿周和下丘脑外侧区的orexin m RNA的表达。结果:荧光金逆行追踪实验显示小鼠Me5可向TMN-E2发出神经纤维投射。单侧TMN损毁,两侧TMN中HDC反应阳性细胞显著减少(P0.05),且损毁侧比未损毁侧HDC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减少(P0.05)。TMN损毁对小鼠24 h自主活动和摄食摄水无明显影响。单侧TMN损毁,小鼠从暗期到光期的自主活动和摄食摄水显著减少(P0.05)。单侧TMN损毁,小鼠正常昼夜活动摄食节律无显著改变。单侧TMN损毁,小鼠穹隆周和下丘脑外侧区白天的orexin m RNA表达显著减少(P0.05)。结论:Me5与TMN之间存在神经通路,该通路可能通过调节穹隆周区或下丘脑外侧区的orexin神经元的激活从而调控摄食及相关行为的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7.
人类关注公正, 非人灵长类也表现出公正行为。本文先以现有研究资料为基础, 以理毛为例分析后认为, 非人灵长类关注投入—收益的对称性, 说明它们可能具备不公正规避这一心理特质; 关于非人灵长类公正行为的实验也表明, 它们不仅比较自身的投入—收益对称性, 而且能在社会比较过程中与其它个体相比。有实验得出期望假设和挫折效应能更好地解释被试的行为, 本文认为, 这些实验结论不一致的主要原因, 是研究者未充分考虑\"投入\"对被试行为的影响。文章在最后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三点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人工生境与自然生境下白鹤Grus leucogeranus的行为差异及其可能对白鹤造成的影响,2021年1—2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对鄱阳湖2个人工生境(藕塘、稻田)和1个自然生境(常湖池)的越冬白鹤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越冬期白鹤在不同生境下均以觅食行为为主,在稻田中比例最高(94.6%),觅食频次显著高于藕塘(P<0.001);稻田中的警戒行为频次显著高于藕塘和常湖池(P<0.001;P=0.002),而藕塘和常湖池中的警戒行为频次无显著差异。白鹤在不同生境下食物的种类、营养成分、觅食方式均会影响白鹤越冬期行为及时间分配。本研究为加强越冬白鹤人工生境的保护与管理提供指导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2007年3~5月,采用随机取样法对黄山短尾猴(Macaca thibetana)YA1群架桥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时间段架桥行为发生次数存在极显著差异(t=3.912,df=10,P<0.01)。成年组雄性个体是主要发起者(Z=-2.1888,P<0.05)和接受者(Z=-2.5238,P<0.05),但同年龄组不同性别个体发起次数(Z=-1.755,P>0.05)无显著差异,接受次数(Z=-2.201,P<0.05)差异显著。架桥行为多采用雄性婴幼猴(Z=-2.437,P<0.05)(F=6.735,df=2,P<0.05)作为媒介,母亲序位影响婴幼猴在架桥中被使用的次数(Z=-3.724,P<0.01)。不同序位雄性(F=2.947,df=4,P<0.05)和雌性个体(F=5.320,df=4,P<0.05)架桥行为发起模式主要是第Ⅰ类。雌性个体选择具有亲缘关系的个体作为架桥媒介(Z=-2.490,P<0.05),但雄性个体对母系亲属后代无明显选择性(Z=-0.866,P>0.05)。短期研究表明,黄山短尾猴社群中的架桥行为主要采用第Ⅰ类模式;亲缘关系不一定是影响架桥行为媒介选择的主要因素;架桥行为具有缓解群体间竞争压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00年6月至2001年2月,采用焦点取样连续记录方法,对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马麝(Moschus sifanicus)繁育中心的雄性马麝进行了行为取样。按马麝爬胯结果,将样本动物区分为爬胯成功雄麝和爬胯失败雄麝,并对两类群雄麝在非交配季节(6—10月)和交配季节(11月—翌年1月)的行为格局分别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单位取样时间(5min)内,爬胯成功雄麝在非交配季节的摄食行为持续时间显著少于爬胯失败雄麝,而静卧和蹭尾行为的持续时间显著多于爬胯失败雄麝。爬胯成功雄麝在交配季节的静卧时间显著少于爬胯失败雄麝,而攻击行为、蹭尾及粪尿标记的持续时间显著多于爬胯失败雄麝。根据以上结果,在麝类迁地保护和驯养实践中,雄性马麝的静卧和蹭尾行为(尤其是蹭尾)可以作为其爬胯成功度及繁殖性能的行为判别指标。这为马麝驯养实践,尤其是在提高配种雄麝选取的直观性及可操作性方面提供了量化行为参数。 相似文献